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道光八年(1828年2月15日─1829年2月3日)8月16日,國王宣布取消1826年成立的“宣傳品及文字期刊審查委員會”,將審查權限重新收回交王室審查機構。
國王宣布取消1826年成立的“宣傳品及文字期刊審查委員會”
嘉慶十五年(1810年2月4日─1811年1月24日)3月,當廣州貿易季結束,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循例轉移至澳門。商館設立的中文班在澳門開始上課。這是英國最早的中文學習機構,甚至也可以說是英國最早的漢學機構,馬禮遜也成為第一位擔任中文或漢學教師的英國人。從18世紀以來,陸續有東印度公司職員為主的英國人學習中文,但都是雇用華人擔任教師。因為中國根本禁止國人教導外人,並經常派差役在外人處所監視探察,帶給華人教師極大的壓力和恐懼,以致教學難以持久有效。而改用英國人自行教學,中國官方便難以干涉。中文班學生最初為5人:英籍普魯士領事托瑪斯·比爾,3名年輕的商館書記部樓頓(William Henry Chicheley Plowden)、弗蘭西斯·塗尼(Francis H.Toone)、柏三魁(William Bosanquet),及羅伯賜收養的一名荷蘭男孩。
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開設的中文班在澳門開始上課
道光八年(1828年2月15日─1829年2月3日)吉馬良斯·弗雷塔斯《澳門回憶錄》在科英布拉大學皇家印刷局出版。弗雷塔斯,1780年生於巴西米那斯吉那斯(Minas Gerais)首府。曾任炮兵軍官。1815年來到澳門在攝政王子兵營供職,後擔任炮兵營營長,軍銜升至上校,又出任澳門議事會理事官。1822年,為慶賀若奧六世(João Ⅵ)返回葡萄牙,澳門政府派遣弗雷塔斯上校作為澳門特使前往里斯本,後留在葡萄牙,出任科英布拉總督。1835年在當地逝世。弗雷塔斯《澳門回憶錄》是一部保存澳門重要資料的澳門歷史著作,實際上是早於龍思泰的第一部關於澳門歷史的著作。該書介紹了澳門的地理位置、面積、土地性質、農業、魚類、水源、港口、氣候、疾病、地貌、建築、基督教人口、中國人口、基督教居民的體質及道德面貌、中國人的體質和道德、政治機構的起源、政府、商業、公共收入、公共消費、城堡、軍隊、教育機構、慈善機構及機構的政治態度等問題。其中談到當年澳門城市面貌:“狹窄的街道鋪著碎石,下水道能將雨水迅速排走。城市的南北兩面的城牆,並有兩座城門通往農村。在兩座城門之間,北面有聖保羅堡壘,南面有兩座堡壘,其中一座是西望洋堡壘。另有三個堡壘防守海灣。海灣入口處是聖地亞哥堡壘,而東望洋堡壘矗立在懸崖之上。一座稱為南灣的狹長碼頭形成一道美妙的鐵牆,從西面可以看見港口和從前給予耶穌會士的一個島嶼。”
吉馬良斯·弗雷塔斯《澳門回憶錄》在科英布拉大學皇家印刷局出版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9月21日,據《澳門時報》報導,澳門僑胞開始籌備本年雙十國慶日,9月19日,新馬路街假座同善堂開籌備慶祝會議,到會者十分踴躍,幷推出總統酒店司理許祥、國光公司司理楊星顯、先先公司司理林卓棠及協和公司司理黃蘇等4人爲籌備總理,另舉協理、幹事20人,由各店派人負責。計畫搭建牌樓4座,幷裝置多處燈飾。十月初五日街推舉寶信銀號司理李升虬主理,亦搭建樓牌,草堆街因慶祝聖誕,已搭建牌樓數座,故决定存留各牌樓,以便屈時慶祝。
澳門僑胞開始籌備本年雙十國慶日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2月14日─1821年2月2日)2—4月,廣東嘉應舉人楊炳南與李秋田同遊澳門,與流寓澳門的同鄉謝清高相遇,遂由謝清高口授,由楊炳南筆錄整理,完成《海錄》一書。謝清高生於乾隆三十年(1765),卒於道光元年(1821)。弱冠隨海舶貿販南海,18歲時遇風覆舟,為西洋番舶(即葡船)救起,遂隨船遍歷各國,習其語言,記其島嶼、城寨、風俗和物產。航海14年,乾隆末年流寓澳門,後雙目失明,為通譯並業賈以自給。
謝清高口授,楊炳南筆錄整理,完成《海錄》一書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本年,利宵中學“學苑(學生會,Associação Escolar Academia)”組織了一次“校際體育活動周”活動,在澳門官立學校間開展校際體育比賽。參賽學校有:商業學校、聖若瑟修道院、聖母無原罪工藝學校、男子中心中學及利宵中學。並設立三個獎項:一是“學校杯”,其中包括自行車賽、越野賽及摔跤比賽;二是“足球杯”;三是“網球杯”。
利宵中學“學苑”組織了“校際體育活動周”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10月上旬,前鋒劇社先到中山縣的雍陌與旅澳鄉村服務團聯合演出,其後經岐關西路各鄉直到石岐,沿途演出《重逢》、《最後一計》、《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和活報劇。次年1月10日,前鋒劇社第二次下鄉,先後到肖家村、下柵、上柵、南萌、張家邊等鄉村巡迴演出。除上演原來的劇碼外,又新排練了《血灑盧溝橋》、《布袋隊》等。第三次在1938年7月1日出發到古鶴、茅灣、三鄉、桂洲等地演出,歷時一個半月。他們在各地農村的演出,有聲有色地宣傳抗戰必勝、日寇必敗的道理,激勵農民參加抗戰。
前鋒劇社與旅澳鄉村服務團聯合演出
道光八年(1828年2月15日─1829年2月3日)11—12月,由香山知縣祝淮主持。香山著名詩人黃培芳主纂的八卷本《新修香山縣誌》正式出版,其卷四《海防》中有澳門歷史從明至清的歷史概述,其尾附有3幅重要的澳門歷史地圖,其一為《濠鏡澳全圖》,是現存澳門中文歷史地圖中標注地名最多,也是最為詳細的一份地圖,其中含有許多重要的澳門歷史地理信息。從關閘至澳門城,即澳城之外部分,出現的地名有蓮花莖、蓮峰(山)、望廈村、龍環村、龍田村、馬蛟石、割狗環、新橋、舊橋及青洲,其中龍環村、新橋、舊橋在澳門地圖中第一次出現。城外的建築物有關閘、望廈汛、新廟(即蓮峰廟)、觀音堂(即普濟禪院)、蓮溪廟及沙梨頭永福社,其中“蓮溪廟”和“永福社”均為第一次在澳門地圖中出現。城內靠內港由北向南標出了一系列新地名:十字石、沙欄仔、八角亭步頭、士孟步頭、舊茂記水口、十八間水口、吉慶圍水口、桔仔圍尾、蘆石塘、船澳口、三層樓、下環街、蝦蟆石、新村尾,靠城北還有白鴿巢。上述地名除白鴿巢、三層樓、新村尾、下環街、蘆石塘見於前代地理,其餘均為第一次出現。城內建築有東炮台(即東望洋炮台,實際在城外)、麻風寺(實際在城外)、中炮台(即大三巴炮台)、花王廟、大三巴(寺)、大關、北灣稅館、板樟廟、醫人廟、尼姑廟、大廟、議事亭、(三街)會館、支糧廟、南灣稅館、小炮台、伽思炮台、龍嵩廟、小三巴寺、風順廟、西炮台(西望洋炮台)、媽閣稅館、媽角炮台、澳夷抽分館(即司打口)。圖中在南灣稅館左旁標有“番差衙兵頭衙及紅毛公司館”,即說明當時澳門政府大廈、澳督府及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即十六柱)均已建成,面向南灣的南灣街已基本形成。最值得注意的是,圖中在“船澳口”右上方標有“左堂署”三字,可以證明香山縣丞衙署在道光八年(1828)前即已搬進澳門城內。其二為《西環圖》。此處西環實際上是指澳門的北灣及內港一區,該區北起關閘,南至媽閣炮台,中間為大關,即澳門中國海關。內港一線繪多艘洋船出入,是中國歷史地圖中第一次完整展現澳門內港之分區圖。其三為《東環圖》。此處之東環實際上是指澳門的南灣及西灣兩區,南灣東起嘉思欄炮台,西至南灣炮台,中間尚有一座小炮台,西灣則南起南灣炮台,北至媽閣炮台,兩灣地理形勢甚明。南灣繪一系列西洋建築群,其中標明有“番差衙”、“兵頭衙”、“紅毛公司館”及“稅館”等建築,這是中國歷史地圖中第一幅關於南灣地區的形勢圖。
八卷本《新修香山縣誌》正式出版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82年08月04日 | |
1882年08月21日 | |
地點: | 路環島--聖方濟各堂區 |
路環官立議事公局學校(Escola de Coloane) | |
氹仔島--嘉模堂區 | |
氹仔官立議事公局學校 | |
關鍵字: | 學校 |
資料來源: | 澳門編年史 / 吳志良, 湯開建, 金國平主編. 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第1917頁 ISBN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6375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