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木屋區1928年燬於大火,後來經各方捐款救助,重建成台山平民屋邨(台山平民坊),同時建成紀念牌坊,名為巴波沙牌坊,到1988年1月因新城市花園發展而被拆除。直至1998年9月始在菜園涌邊街重建起現今的與原牌坊式樣相若的新牌坊。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5/26
台山木屋區1928年燬於大火,後來經各方捐款救助,重建成台山平民屋邨(台山平民坊),同時建成紀念牌坊,名為巴波沙牌坊,到1988年1月因新城市花園發展而被拆除。直至1998年9月始在菜園涌邊街重建起現今的與原牌坊式樣相若的新牌坊。
更新日期:2019/05/26
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在三巴仔街和下環街間進行了填海工程。當時,海岸位於現在的下環街一帶,岸上零散分佈著一些屋宇,居住著華人手工業者和貿易商人。該區填海工程結束之後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平行的道路與海形成直角,成為華人發展商業和手工業活動的地方。
在三巴仔街和下環街間進行了填海工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月3日─1792年1月23日)3—4月,三街會館首事澳門華商永益、萬生、靜可、天和、泉益、恒源、會和、和益八店鋪發起澳中董事響應捐銀重修營地街市對面之關帝古廟,因該廟為三街會館之館址,並立有《重修三街會館碑記》。三街,舊指營地大街、關前街及草堆街。今據新發現碑石,應為關前大街、石閘門街及草堆街。昔日此三街為澳門商業中心,華人商賈多聚於此。原來華商聯絡聚議,多在媽閣廟和蓮峰廟進行。但此二地均離澳門商業中心較遠。故在雍正末乾隆初年在營地街對面的關帝古廟內設三街之華商會館以 “會眾議,平交易,上體國憲,而下杜奸宄”。是為當時澳門之華商總會。這次重修耗時數月,對舊關帝廟進行改建,“高其墉垣,廣其座次”。“少變其局而改創之”。這一次擴建關帝古廟應是奉清政府之命,因清政府力圖將縣丞衙署移入澳門,選擇的地點就在關帝古廟。
三街會館等發起和響應捐銀重修關帝古廟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50年代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巴波沙大馬路 | |
菜園涌邊街 | |
台山平民坊 | |
關鍵字: | 街道 |
建築物 | |
腳踏車 | |
巴波沙牌坊 | |
牌坊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145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街道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36x1023, 12.33MB |
登錄號碼: | p000722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