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诺枝,广东省南海县(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澳门大慈善家和政界领袖、同善堂主席。崔乐其之父。诺枝小时学习中文六年,进入澳门三巴仔圣若瑟书院学习葡文,不久辍学。跟从父亲学习洋服、木匠等手工业;后受雇于巴士度律师事务所。他15岁时,在葡国船舰工作,六年后担任澳督府庶务员,前往里斯本任职五年。他回到澳门后,升任澳督府庶务处长。[1]1923年,诺枝等发起组织“华童教育会”,发动热心教友捐献,在望德堂区兴建校舍,开办“公教学校”,同年在澳葡政府注册立案,并取得教授葡文津贴。[2]诺枝任职30年,1925年获准退休,每月领取退休金。历任同善堂值理、副主席、主席,中华总商会值理、副会长、会长及镜湖医院慈善会值理。现今,在澳门慈善机构同善堂内,放置著诺枝的铜像,以表达对他的敬意。[1]澳门同善堂成立于1892年秋,倡建者共408人,皆为热心公益的社会贤达﹑港澳海外绅商和华侨。成立初期的堂址位于议事亭前地12号,与孙中山的“孙医馆”毗连。20多年后,因政府征址兴建邮政局而被拆去,遂在现址炉石塘重建堂址,1924年落成沿用至今。[3]诺枝富甲一方。20世纪30年代,他发起筹款资援抗日活动。1938年广州沦陷和1941年日寇侵占香港后,受难同胞纷纷来到澳门避难。1942-1944年,澳门处于最艰难时期,数以万计的难民聚集在澳门,人口从抗战初的十多万人增到三四十万。日寇不时对澳门实行经济封锁,断绝粮食供应。当时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事。澳门慈善机构同善堂积极开展施粥济贫活动,每日施粥一千多份,最高纪录达16000多份,不少人因此保全了性命。[1]诺枝时任同善堂总理,不顾自己70多岁高龄,亲自为难民施粥。抗战后期,同善堂每日施粥两次。另外,诺枝派发衣服、棉被,为难民御寒。同时,同善堂聘请医生,早晚开诊,施药赠医。[4]诺枝热心公益,经常发动社会人士捐资公益事业,自己带头捐款,获得澳门政府颁授勋章。1945年,诺枝在澳门病逝,终年83岁。[5]长女崔瑞深积极投入爱国救亡的浪潮,担任澳门四界(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宣传部的劝销股主任。[6]女婿(最小女儿崔瑞爱丈夫)许声泉投入抗日战斗中。许声泉曾服役国民政府装甲部队,参加抗日战争,战后在韶关和澳门海关工作两年;1948年生育一子许仕仁,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7]儿子崔乐其是澳门知名实业家、慈善家,诚兴银行创办人,澳门立法会第二、三届官委议员,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同善堂值理会副主席,澳门基本法协运会副监事长;澳门法国文化协会理事,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澳门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市务委员等职;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银莲花勋章、获授葡萄牙殷皇子军官勋章及功绩绅士勋章、英勇勋章、文化功绩勋章及慈善功绩章。[8]现存崔诺枝大屋在澳门疯堂斜巷7号,1918年兴建,后来成为公教学校校址,目前大屋成为大疯堂艺舍的展览场地,是整个望德堂文化创意产业区的一部分。[9][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93页。[2]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20世纪中国教育》(四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4041页。[3]虞山:《救急扶贫双甲子》,载《澳门杂志》,2013年10月1日,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458。[4]《崔诺枝:赠医施食》,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网,2008年5月22日,http://www.cncasw.org/gypt/gyxm/gycsj/xd/200710/t20071023_2042.htm。[5]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第177页。[6]濠江风云儿女编辑组:《濠江风云儿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7]林锋:《澳门四界救灾会抗日救亡片段》,载《红广角》,1999年第6期,第6-7页。[8]《香港最新政务司长(接替曾荫权)背景》,载“深圳搜孤焦点"网,2010年10月1日,http://sz.focus.cn/msgview/1787/30754058.htm。[9]《崔诺枝大屋》,载“澳门街道网",2013年10月6日,http://macaostreets.iacm.gov.mo/c/route/detail.aspx?gid=4&id=0ac2a544-9188-4625-b0e6-402080367488。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