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13、14、17日,《華僑報》陸續報道天寒地凍,澳門難民的淒慘狀況。
風潮時期,人民生活艱苦,無糧食。因爲香港淪陷,無米運輸到澳門,以前很多物資都要靠香港運輸的,大多數人都因缺糧而餓死。當時人們主要是吃菜頭菜尾,吃粥水,後期連粥水也沒得吃。
那段日子,澳門每日都能看見有人在街上撿屍骸,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人是餓死的,有些年青力壯的,其實有能力工作,但都無工作可以做,最後都是餓死。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5/31
1942年2月13、14、17日,《華僑報》陸續報道天寒地凍,澳門難民的淒慘狀況。
風潮時期,人民生活艱苦,無糧食。因爲香港淪陷,無米運輸到澳門,以前很多物資都要靠香港運輸的,大多數人都因缺糧而餓死。當時人們主要是吃菜頭菜尾,吃粥水,後期連粥水也沒得吃。
那段日子,澳門每日都能看見有人在街上撿屍骸,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人是餓死的,有些年青力壯的,其實有能力工作,但都無工作可以做,最後都是餓死。
更新日期:2019/05/31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殷商高可寧出資建青洲磚廠。該廠有窯10座,且為當時亞洲最大的石窯。每次可生產磚40萬塊,其制磚原料即由該廠對開之海坦取出坦泥應用其配製工作,然後用電力機器壓制。該廠生產之磚品質優良,不僅本地喜用,且銷往香港及中國內地鄰近地區。青洲磚廠亦為當時澳門最具實力的企業之一。
殷商高可寧出資建青洲磚廠
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1月1日─1948年12月31日)12月21日,工務局批准關於在下環海旁興建樓宇之圖則。因國內戰亂頻仍,大量商民南遷入澳,鋪戶日益不敷應用,以致影響商業發展。澳門政府有鑑於此,實施獎勵建設措施,規定時間興建新樓宇,可免納業鈔10年、5年不等。因此商人乃斥資大事興建,其最大宗者當推下環海旁一地。其地10年前原屬海濱,後經多次填塞,始成實陸。年前有柴販數十在此架棚為居,並經營柴竹生意。自該地易主後,用作興建樓宇,計劃該地將建築樓宇24幢,其向馬路方面,則作鋪戶之用,向水一面,則用作貨倉,同時並為便利船舶就近停泊,在該處岸旁,修建兩座碼頭。
工務局批准關於在下環海旁興建樓宇之圖則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42年02月13日 | |
1942年02月14日 | |
1942年02月17日 | |
關鍵字: |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 |
華僑報 | |
報刊 | |
新聞報道 |
資料來源: | 史友︰《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文聲出版社,2016年,第113~114頁。ISBN 978-99965-660-2-8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新聞紙 | |
登錄號碼: | p0009710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