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光绪十九年(1893年2月17日─1894年2月5日)10—11月,澳门三巴门福庆街创建吕祖仙院竣工。先是,光绪十六年(1890)罗浮山朝元洞一中精舍抉乩,乩示要在澳门建一仙院,并济众生。戴灵道长遂发书“金山外埠”捐款,“得白金500余元”。故派其弟子吴德靖下山来澳门,择地三巴门福庆街建筑仙院。“五月举事,九月竣工”。一座“庙貌辉煌”的吕祖仙院正式在澳建成
吕祖仙院竣工
光绪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路环九澳村民在半山处兴建观音庙一座,于1907年重修。[1] [1]《新建观音庙碑记》,转引自郑炜明:《葡占氹仔路环碑铭楹匾汇编》,第90—91页;陈炜恒:《路氹掌故》,第72页。
路环九澳村民在半山处兴建观音庙一座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8日─1903年1月28日)12月,路环黑沙村建大王庙竣工。路环黑沙村,旧有社坛,奉祀大王爷爷。大王爷爷降神何代,受职何方,均无考。但祷祀甚灵,岛民信之。日久,因有神而无庙,遂由岛民彭子昌为首倡建神庙,又经李澄波、朱伯赓等人劝捐筹款,遂建成大王庙。
路环黑沙村大王庙竣工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2—3月,氹仔北帝庙重修祖庙竣工。氹仔北帝祖庙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此时近40年未修。“垣虽无恙,而栋宇倾颓,况复中堂浅狭”。故众总理值事财合、道丰等45店发起捐款,筹募资金对北帝庙进行重修。是次重修工程共募集2871. 7澳门元,耗资2849元。[1] [1]《重修北帝祖庙捐签碑志》,转引自郑炜明的《葡占氹仔路环碑铭楹匾汇编》,第33页。
氹仔北帝庙重修祖庙竣工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5—6月,福德祠土地庙重修竣工。福德祠始建于咸丰年间,后日久损坏,栋宇将残,遂由该祠值事锦盛、顺合等店,黄显胜、麦文生等人发起捐款重修,不日竣工。不久,澳门政府拓展马路工程,将该祠拆除,并于1886年5月将该祠迁建于澳门马大臣街(Rua de Henrique de Macedo)和罗宪新街(Rua de Tomás da Rosa)交界处的雀仔园土地庙旁。并由雀仔园坊众立有中葡文的《雀仔园福德祠公所澳督慈恩惠爱纪念碑》。[1] [1]《重修福德祠签题碑记》、中葡文《雀仔园福德祠公所澳督慈恩惠爱纪念碑》,转引自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346—348页。按:碑中中文称雀仔园阖坊同泐石,葡文则为“高冠街菜园住户为表示感谢”,参见文德泉(Manuel Teixeira):《澳门众庙》,载《文化杂志》第56期,2005年。
福德祠土地庙重修竣工
光绪二十年(1894年2月6日─1895年1月25日)澳门新桥街众创建石敢当公所落成。先是,新桥旧有石敢当祀坛,在咸涌桥边一块岩石上,祀公正正直之神石敢当,街坊市民遇有病苦冤屈,则祈诸石,时获其庇护。光绪十一年(1885),当地街众遂倡议建一公所,花九年时间,筹募资金,至光绪二十年(1894),“购地成基,工鸠聚而庙成”, 遂建成石敢当公所一座, 门楣刻为“石敢当行台”。其原有石敢当祀坛,仍保存于庙门右侧,以供人祭祀。
石敢当公所落成
光绪四年(1878年2月2日─1879年1月21日)1月,妈祖阁主持僧善耕主持重修妈祖阁竣工。妈祖阁自道光八年(1828)重修后,数十年未曾修缮,栋宇日渐残旧。同治十三年(1874)澳门风灾,妈阁庙亦遭重创,光绪元年(1875),再罹风患,妈阁庙已经残破不堪。主持善耕遂筹募善款,获元发行、德昌行、义丰行各商铺,胡乃俭、王元禧、蔡兆蕙、沈荣煜各富商的支助,于光绪元年(1875)动工重修,至光绪三年(1877)冬季完工。这次重修还“增建客堂,筑石栏于平台,砌石墙于阁上,复旗杆则规模壮丽,花园僧舍,或创新模”,完全一番新气象。[1] [1]《重修妈祖阁碑记》,转引自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79—82页。
妈祖阁主持僧善耕主持重修妈祖阁竣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