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2月8日─1903年1月28日)12月,路環黑沙村建大王廟竣工。路環黑沙村,舊有社壇,奉祀大王爺爺。大王爺爺降神何代,受職何方,均無考。但禱祀甚靈,島民信之。日久,因有神而無廟,遂由島民彭子昌為首倡建神廟,又經李澄波、朱伯賡等人勸捐籌款,遂建成大王廟。
路環黑沙村大王廟竣工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月26日─1896年2月12日)9—10月,澳門輔仁社自建醫靈廟、南山廟落成。澳門輔仁社負責人杜賢芳見三巴門處水秀山清,為天生福地,且建有多座名廟,遂捐款2218澳門元建廟。“乃龜蔔協從,鳩工大作”,建成高低兩座新廟,一座稱“醫靈廟”,一座稱“南山廟”。前者供祀醫靈大帝,後者供祀劉伯溫、黃大仙和曹大仙。
澳門輔仁社自建醫靈廟、南山廟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5—6月,福德祠土地廟重修竣工。福德祠始建於咸豐年間,後日久損壞,棟宇將殘,遂由該祠值事錦盛、順合等店,黃顯勝、麥文生等人發起捐款重修,不日竣工。不久,澳門政府拓展馬路工程,將該祠拆除,並於1886年5月將該祠遷建於澳門馬大臣街(Rua de Henrique de Macedo)和羅憲新街(Rua de Tomás da Rosa)交界處的雀仔園土地廟旁。並由雀仔園坊眾立有中葡文的《雀仔園福德祠公所澳督慈恩惠愛紀念碑》。[1] [1]《重修福德祠簽題碑記》、中葡文《雀仔園福德祠公所澳督慈恩惠愛紀念碑》,轉引自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346—348頁。按:碑中中文稱雀仔園闔坊同泐石,葡文則為“高冠街菜園住戶為表示感謝”,參見文德泉(Manuel Teixeira):《澳門眾廟》,載《文化雜誌》第56期,2005年。
福德祠土地廟重修竣工
光緒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路環九澳村民在半山處興建觀音廟一座,於1907年重修。[1] [1]《新建觀音廟碑記》,轉引自鄭煒明:《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90—91頁;陳煒恒:《路氹掌故》,第72頁。
路環九澳村民在半山處興建觀音廟一座
光緒十九年(1893年2月17日─1894年2月5日)10—11月,澳門三巴門福慶街創建呂祖仙院竣工。先是,光緒十六年(1890)羅浮山朝元洞一中精舍抉乩,乩示要在澳門建一仙院,並濟眾生。戴靈道長遂發書“金山外埠”捐款,“得白金500餘元”。故派其弟子吳德靖下山來澳門,擇地三巴門福慶街建築仙院。“五月舉事,九月竣工”。一座“廟貌輝煌”的呂祖仙院正式在澳建成
呂祖仙院竣工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