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年(1822年1月23日─1823年2月10日)8月中旬,澳門民主運動爆發。澳門居民阿美達·施利華(José de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
[1]在8月17日議事會開會時,提交了一份由83位澳門葡人聯名的抗議書。眉額帶曆自知受到澳門葡人的普遍敵視,表示願意辭職。議事會議員向市民們宣布了他辭職的消息,並表示準備進行一次新的選舉。
[2]8月19日,在總督歐布基的主持下,主教沙辛、準將伽瑪·阿拉烏茹(Francisco de Gama e Araújo)、波爾圖男爵、市政委員俾利喇以及所有擁護澳門公民權的人,都被召集到議事會,投票選舉新的議事會,選舉結果如下:普通法官:維森特·貝路32票,米蘭達·利馬26票。市政議員:巴波沙89票,伊波利托84票,多明戈斯·戈麥斯62票。理事官:弗朗西斯科·施利華(漏寫票數)。候補市政議員:晏多尼·喏經35票,安東尼奧·多斯·李美雕(António dos Remédios)24票。候補理事官:德烏斯·卡斯特羅(João de Deus Castro)20票。
[3]澳門議事會舉行選舉大會上,立憲派與保守派發生尖銳的衝突。保守派頭目軍官航海學校教師奧蘭達·卡瓦爾坎特少校宣稱,這一會議沒有確定新政體的權利。與會的澳門葡人都被激怒,當即將他從窗口扔到街頭。這時,巴波沙登台演講,指出人民希望建立的是與憲法完全符合的政體。會議最後決定,重新恢複1784年前的政體,授予新選出的議事會不受總督及地方長官控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總督只能掌管軍事。眉額帶曆則被剝奪一切職務。
[4]臨時政府正式成立。新政府成立後,巴波沙一反前任們的做法,變專制整體為民主化、公開化的議事整體。他創辦報紙設立自由新聞制度,將政府成員的言行置於廣大市民的監督之下,並鼓勵民眾參政議政,就一些重要問題發表個人的意見和見解。
[5]《中國之蜂》發表評論稱:“這次革命結束了專制統治,明確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並在大眾歡呼聲中成立了臨時政府。這個政府成立的時間雖不長,卻已表明,它是符合全體澳門居民意願的,是愛國的,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國家利益的。公眾對舊政府缺乏信任,而政府卻一無所知,並且極力美化自己,這就是人民為什麼采取如此不尋常的行動的原因,我們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通過這一事件充分體現出來。那一天(指8月19日),澳門人民的鬥爭將永載史冊,我們為之謳歌不已。”
[6]
[1]阿美達,1784年生於葡萄牙,後作為海軍醫生來到澳門。阿美達不僅是名醫生,亦頗具經商能力,在澳門保險行擁有股份,並在新加坡開埠時,購買了當地大片土地,成為新加坡大物業主,1850年逝世於新加坡;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es,Vo1.1,p.111;EIC,G/12/207,Canton Consultations,22 August 1822.
[2]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176頁,《中國之蜂》刊布1822年8月17日會議記錄為88人。
[3]A Abelha da China, No.15,轉自程曼麗:《蜜蜂華報研究》,第107—108頁。
[4]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176—177頁。
[5]A Abelha da China, No.11, No.14, No.15, 轉自程曼麗:《蜜蜂華報研究》,第53—55頁。
[6]A Abelha da China, No.1,轉自程曼麗:《蜜蜂華報研究》,第45頁。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