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5/05
更新日期:2019/05/05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9日,澳門著名醫生薩拉維齊‧皮特逝世。皮特醫生1813年1月10日生於澳門,其祖父是意大利人。早年在果阿攻讀醫學,1849年返回澳門,擔任澳門外科醫生。他在澳門的行醫過程及生活實踐中,發現了一種被稱之為“新卡布茶(Scented Caper tea)”的飲料。這種茶有很好的健胃和助消化的功效,飯後飲上一杯,可以預防疾病。在澳門,這種茶被澳門土生人視為治療各種腸胃疾病的靈丹妙藥,人們俗稱之“皮特醫生茶”。皮特一生娶了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卡爾特拉‧萊麗婭(Hermelinda Joa-quina Cartela Leiria)來自於澳門最富有的家族。皮特醫生逝世時,澳門的報紙發表了很多頌揚他的文章。[1] [1]阿馬羅:《澳門的古老秘方》,載《文化雜誌》第5期,1988年。
澳門著名醫生薩拉維齊‧皮特逝世
道光八年(1828年2月15日─1829年2月3日)澳督若瑟·邊度稱:澳門的葡萄牙人家庭主要是找中醫看病,中醫是澳門最好的醫療。同時偶爾有葡萄牙和外國醫生,他們是到那混世界的,想迅速致富,或者是逃犯,澳門的政治地位使它成為一個避風港。
澳督若瑟·邊度稱:澳門的葡萄牙人家庭主要是找中醫看病
民國二十二年 (1933年1月1日-1933年12月31日) 1月13日,鏡湖醫院舉行創辦60周年紀念大會,澳督美蘭德,水陸軍長、輔政司麥加冷 (Dr. João Pereira de Magalhães),華務局長施多尼 (António Maria da Silva),衛生局長葛施打 (Pedro Joaquim Peregrino da Costa),香港東華醫院主席陳廉伯、總理夏從周,鏡湖醫院首總理范潔朋,值理容炳文、戴顯榮、黃豫樵,華人代表李際唐、盧軒頌,紳商崔諾枝、謝再生、周介眉、馮央等數百位社會名流親臨大會。
鏡湖醫院舉行創辦60周年紀念大會
光緒五年(1879年1月22日─1880年2月9日)8月22日,大西洋署澳門管理華人事務官飛良紹為諭澳內華人醫生知悉:爾等日間診脈,凡知有屙嘔急症以及別項瘟疫之症,應速赴本衙門報知。此乃欲設法預防起見,你等醫生宜遵照辦理,毋違干咎。[1] [1]《澳門政府憲報》1879年8月23日第34號。
飛良紹諭醫生,凡有屙嘔急症需報知衙門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José Gomes da Silva)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該報告非常詳細地報導了當時澳門的衛生情況,特別是對沙崗和新橋區的衛生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報導。該報告首次附錄了澳門植物的目錄,並收集了300多種植物標本。在當年的霍亂爆發時,他毫無種族歧視和科學家的傲慢,邀請了一位本地郎中來幫助他一同抵禦霍亂,而且,這位郎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時,正值“印度(Índia)”號輪船駛抵澳門,船上有霍亂患者,這位醫生隨即下令在二龍喉、劏狗環、東望洋炮台及青洲錨地設立隔離棚,隔離霍亂患者,避免此疫在澳蔓延。他還在其供職的學校內成立了一小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礦石和動物標本,並搜集當地植物製作標本。這些標本現存於科英布拉大學植物學院。
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
光緒三年(1877年2月13日─1878年2月1日)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12位:王海清(雲卿)、宋勳(卓卿)、潘以恩(禮臣)、黃濟華(巨川)、蔡應饒(甫田)、關兆祥(玉波)、李謙裕(子翹)、黎丕典(錫余)、張樹南、張昭源、陳弼臣、麥學謙。[1] [1]《鏡湖醫院征信錄》上,第12頁。
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12位
光緒四年(1878年2月2日─1879年1月21日)5月9日,澳門政府將麻風病人遷移到舵尾島白沙欄海灣的麻風院,共有62名麻風病人,包括46名男性、14名女性和2名兒童。在由駐氹仔和路環部隊負責的小橫琴村只有1名患麻風病的富裕華人,住在山索(Seong-Só)。程佐衡於1887年完成的《勘地十說》稱:“(舵尾山)白沙環(欄),蓋即男人病麻風者所居。前十餘年,葡人見麻風人,恐其傳染,皆送至此,按期給食。後於光緒十年(1884)移女麻風於小九澳(路環)”[1]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10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幕客程佐衡著》,第342頁。
澳門政府將麻風病人遷移到舵尾島白沙欄海灣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