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澳门望德堂区蒙前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冯祝万[1]夫人陈秉卿女士捐赠一笔钜款,本堂神父严绍渔即向仁慈堂申请在旧麻风院遗址建一所女子中学。学校于本年动工,翌年落成,新建校舍,楼高二层,原拟定名为冯祝万学校,因冯先生坚辞,故定名为“望德女子中学”,并聘林耀坤为第一任校长。为满足当地华人子弟入学以及部分由于“九一八”事变而逐渐移居澳门的华人子女入学的需求,澳门天主教会后又开办花地玛真原学校 (1933)、圣嘉诺撒仁爱院中文部 (1935)等。这是天主教学校第一个发展时期。这些天主教学校面向华人,遵循中国的学制、学规和教法,从1935年开始,纷纷向南京政府注册立案,学生毕业证书也送南京政府加盖印章。[2] 


[1]冯祝万,广东鹤山人,1879年生。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11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1923年任广东军政府军务局局长,1927年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31年任广州国民政府上将参谋团主任。1933年李济深在组织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冯、李二人来澳门定居。抗战前夕,两人均参加了沪、港、澳爱国人士组织的“抗日救国会”,抗战爆发后,在澳门组织“复兴俱乐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2]刘羨冰:《澳门教育史》,第11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