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祝万,广东鹤山人,1879年生。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11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1923年任广东军政府军务局局长,1927年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31年任广州国民政府上将参谋团主任。1933年李济深在组织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冯、李二人来澳门定居。抗战前夕,两人均参加了沪、港、澳爱国人士组织的“抗日救国会”,抗战爆发后,在澳门组织“复兴俱乐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2]刘羨冰:《澳门教育史》,第11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冯祝万,广东鹤山人,1879年生。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11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1923年任广东军政府军务局局长,1927年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31年任广州国民政府上将参谋团主任。1933年李济深在组织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冯、李二人来澳门定居。抗战前夕,两人均参加了沪、港、澳爱国人士组织的“抗日救国会”,抗战爆发后,在澳门组织“复兴俱乐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2]刘羨冰:《澳门教育史》,第11页。
更新日期:2019/01/29
万历五年(1577年1月19日─1578年2月6日)4月3日,葡印总督路易斯•阿泰德(Luís de Ataide)批准每年给予居住索洛的天主教徒50色勒芬的援助。
葡印总督路易斯•阿泰德\批准每年给予居住索洛的天主教徒的援助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2月3日,澳门主教高若瑟牧访朝鲜及海峡传道会,同时任命若瑟.戈美士(António José Gomes)神父为澳门教区主教代理员。
澳门主教高若瑟牧访朝鲜及海峡传道会
民国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8月15日,著名教育家、耶稣会神父安东尼奥‧阿尔维斯 (António Maná Alves)在澳门白马行医院病逝。阿尔维斯神父1866年7月31日诞生,1880年11月13日进入巴诺 (Bano)的天使圣母初修院,后在锡图巴尔经院学习哲学,在圣菲埃尔学院执教一年后离开。1893年1月30日到达澳门,1895年6月25日赴上海徐家汇学习神学,1898年7月晋铎。1899年6月14日返回澳门,1902年2月16日被任命为圣若瑟神学院代理院长。1903年创建澳门学生会,设在神学院内。1904年,倡导举行纯洁圣母信仰50周年庆祝活动,并出版《中国与澳门的圣母会》一书。1907年3月4日返回葡萄牙。1910年葡萄牙革命发生,他与91名修道士一起被捕,并被驱逐出境,辗转于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1915年前往巴西安东尼奥‧维埃拉 (António Vieira)学院任院长。1925年返回葡萄牙。该年12月14日又被派来澳门。1925年被任命为肇庆传教团会长,1928年在肇庆传教团住所建立一座纯洁圣母纪念碑。1930年8月,应高若瑟主教的请求,出任圣若瑟神学院院长,神学院重新开始由耶稣会神父领导。1935年他获得原属于圣奥斯定教堂“花之房” (Vila Flor)地方,不久在此建成花地玛圣母堂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1938年7月16日,出任花地玛圣母院院长,神学院耶稣会士迁居于此。阿尔维斯神父一生致力于澳门的教育事业,他是澳门圣母信仰的主要推动者,特别是花地玛圣母信仰的伟大倡导者。
神父安东尼奥‧阿尔维斯 病逝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9月,雷淑英创办六年制的圣罗撒英文女子学校。先是,1932年,玛利亚方济各会修女再度应邀来澳工作,接管圣罗撒学校和旧圣嘉辣会院。由于该校葡籍女生日少,便转向英文教学,遵照英国书院学制和课程,以英语为授课语言,正式成为圣罗撒英文女子学校。1935年9月增办初中,1939年夏,增办高中,成为一所完全女子中学。
雷淑英创办六年制的圣罗撒英文女子学校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2月9日,成立于本年初的施粥机构怡兴堂改组为“澳侨赈饥会”,由刘柏盈担任主席。最初,该会在镜湖适亭设一施粥场,每日施粥1250份。由于做得实在,深得各界人士支持,不断收到各种捐款赞助,甚至远到广州湾的捐助。因此,于3月又在青洲设立第二粥场,4月中又于妈阁设立第三粥场。澳侨赈饥会的杰出表现,得到澳门政府认同,要求其接替同善堂在青洲难民营的施粥工作。当时青洲难民营收容难民达750人,由于规定该批难民不能到市区觅食,故每日每人需施以双份。
施粥机构怡兴堂改组为“澳侨赈饥会”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1月6日,嘉诺撒女修会新建圣心英文书院新校舍在雅廉访大马路落成,由高若瑟主教祝圣启用,13日正式上课,因校舍位处偏远,第一年仅得学生27人,翌年,学生增至200人,大半为避难来澳的上海葡侨女学生。先是,该修女会鉴于白鸽巢仁爱会校舍不敷应用,遂于1936年9月10日收购已废置的“定兴火柴厂”地段,着手策划兴建新会院、小堂和校舍。至1938年1月17日,该修会宣布开办圣心英文书院,暂借白鸽巢仁爱院课室上课,直至新校舍的建成。
圣心英文书院新校舍落成
民国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9日,澳门圣若瑟中学 (Colég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举行开学典礼。先是,应高若瑟主教之邀,肇庆传教团的耶稣会神父们再次接管圣若瑟修院,耶稣会神父公萨维斯.罗利兹 (António Joaquim Gonçalves Roliz)与修院院长马安瑟 (António Maria Álves)神父商讨华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马安瑟神父购置了风顺堂上街 1~3号的建筑物作为学校地址。圣若瑟中学最初主要开设中文、葡文及英文三门课程,每门都有许多学生听课。华人学生还可以采用走读的形式来校就读。由修院院长马安瑟神父兼任首任校长。1932年,又任命颜俨若 (António Ngan)神父为第二任校长,在他任内,开设了全部初中课程。
澳门圣若瑟中学举行开学典礼
万历元年(1573年2月2日─1574年1月22日)1月,应耶稣会巡视员贡萨洛•阿尔瓦雷斯(Gonçalo Álvares)要求,希望建一座更坚固结实的教堂。因为在此之前,教堂是用稻草及木架搭建的,十分简陋。而且当时岛上的华人经常放火烧毁葡人住宅。最糟糕的是,教堂位处的小山没有水源。于是澳门葡商安东尼奥•维略纳(D. António de Vilhena)捐资建起了一座更宽敞和更牢固的用黏土建成的教堂,即天主圣母(S. Maria)堂。葡商巴尔塔萨•拉热(Baltasar de Lage)则捐白银100两,在教堂和钟楼的侧门之间挖了一口水井。此事遭到守澳明官的制止,最后由培莱思及泰玛诺神父通过行贿而将此事摆平。至1575年或1578年,耶稣会天主圣母堂进一步扩大规模,以便接待更多的路经澳门前往日本、中国内地和东京(Tonquim)的传教士。教堂已拥有10间空气流通的宽敞房屋,并设有相应的用来聚会的客厅。寓所十分舒适相宜。范礼安1579年曾称赞天主圣母堂寓所是印度省区在远东最好的寓所之一。
澳门葡商安东尼奥•维略纳捐资建天主圣母堂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