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澳門望德堂區蒙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馮祝萬[1]夫人陳秉卿女士捐贈一筆鉅款,本堂神父嚴紹漁即向仁慈堂申請在舊麻風院遺址建一所女子中學。學校於本年動工,翌年落成,新建校舍,樓高二層,原擬定名為馮祝萬學校,因馮先生堅辭,故定名為“望德女子中學”,並聘林耀坤為第一任校長。為滿足當地華人子弟入學以及部分由於“九一八”事變而逐漸移居澳門的華人子女入學的需求,澳門天主教會後又開辦花地瑪真原學校 (1933)、聖嘉諾撒仁愛院中文部 (1935)等。這是天主教學校第一個發展時期。這些天主教學校面向華人,遵循中國的學制、學規和教法,從1935年開始,紛紛向南京政府註冊立案,學生畢業證書也送南京政府加蓋印章。[2] 


[1]馮祝萬,廣東鶴山人,1879年生。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1911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1923年任廣東軍政府軍務局局長,1927年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1931年任廣州國民政府上將參謀團主任。1933年李濟深在組織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馮、李二人來澳門定居。抗戰前夕,兩人均參加了滬、港、澳愛國人士組織的“抗日救國會”,抗戰爆發後,在澳門組織“復興俱樂部”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2]劉羨冰:《澳門教育史》,第11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