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楊少泉,字祖復,香山縣人,生於澳門。香港著名牙科醫生、“反對蓄婢會”創辦人之一。 楊少泉自小隨母遷居香港,入讀教會設立的中文書館,後學習英文。母親去世後,他不得不輟學。 楊少泉19歲時,跟從當時著名牙科醫生徐善亭學習,後北上入讀山海關鐵路學堂半年。不久,他返回香港,繼續師從徐善亭學習,得到真傳。 1906年,楊少泉28歲時,自己開設醫館,技術優良,享有聲譽。 1914年,楊少泉獲得香港政府註冊,成為牙科醫生;進入上海美國牙科學堂函授學習,取得畢業文憑,後來成為香港著名牙科醫生。 楊少泉對社會公益事業極為熱心。[1]1921年8月8日,他與黃茂林、麥梅生等26人在楊少泉牙醫館召開反對蓄婢籌備會議。黃茂林擔任主席,楊少泉擔任副主席,決定當天出席會議者為籌辦董事,推舉楊少泉等八人起草會章,決議該組織正式定為“反對蓄婢會”。 8月15日,反對蓄婢會召開第二次籌備會議,通過會章,並決定起草本會宣言書。《反對蓄婢會簡章》申明“本會以維持人道、廢除婢制、使婢主得覺悟、婢女得解放為宗旨。”會章規定,凡贊成本會宗旨者,無論中外男女,隸屬何教,寄居何地,由一名會員介紹,填寫入會志願書即為本會會員。 8月23日,反對蓄婢會在第六次籌備會議上通過《反對蓄婢會宣言書》。該宣言回顧香港婢女問題之由來,揭露蓄婢之流弊,闡述革除婢制的主要原因:一,因蓄婢有傷人道。二,敗壞道德、喪失品行。三,有傷風化,擾亂治安,大損國體。因此,蓄婢必須禁止,養婢惡習尤當革除。 《反對蓄婢會宣言書》指出,那些主張保留婢制者提出採取救濟的辦法完全是騙人的鬼話,而所謂採取防範虐婢的措施也是做不到的。根治的辦法有:一,設法鼓吹,大力宣傳,製造輿論,使社會各界明瞭蓄婢的危害性。二,要求政府立例註冊,取消契約,使婢女獲得人身自由。三,設立監護人,由政府委任加以監督。四,創辦教養院等公益場所,收留無依歸之婢女。 1921年8月至1922年3月,反對蓄婢會召開20多次籌備會議。期間,該會動員全體會員分赴各地各單位宣傳演說,徵集同志,發展會員,發動募捐,籌集活動經費等。1922年2月,整個籌備工作基本就緒,會員達1360多人。 正當香港人士宣傳禁婢之際,廣東南方政府國務會議和法律審查會也召開會議討論禁婢問題,通過禁婢決議案。1922年2月24日,大總統孫中山發佈嚴禁蓄婢令。這一禁令,對於香港反蓄婢運動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之後,內地各界和海外華僑紛紛起來反對蓄婢,有力地推動香港反蓄婢運動的開展。 3月26日,反對蓄婢會在香港青年會禮堂舉行,出席大會的會員、來賓有六百多人。大會以“務達革除蓄婢”為宗旨,通過會務報告,選舉領導機構,宣告反對蓄婢會正式成立。[2] 1921年10月,楊少泉等人得到英國希士勞活夫人的幫助,運動英國議院,迭加提議。[3] 港英當局內部有不同意見。香港總督司徒拔卻對禁婢運動表示不滿,主張維持婢制。在廣大民眾的壓力和在理藩院的督促下,1922年4月14日,香港華民政務司發表《禁婢示》,明令在香港境內不准蓄婢。 1922年底,香港政府定例局召開會議,討論取締蓄婢問題,制定《禁婢新例草案》。《禁婢新例草案》在報上發表後,在社會上引起不同反應。 1923年1月5日,香港華商總會召開一次特別大會,就《禁婢新例草案》研究對策,企圖保留婢制。1月10日下午,香港居民、工團、教會一千多人在東華醫院召開全港街坊大會,討論《禁婢新例草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主席蘇兆徵出席大會,許多與會者都紛紛作了發言。會議推舉蘇兆徵為臨時主席。會議經過討論,一致贊成禁婢新例,反對蓄婢。 1月12日下午,反對蓄婢會在青年會召開一次會員大會。這次會議本著“革除惡俗,保障人權”的目的,一致通過贊成政府頒行禁婢新例。[4] 香港廣大民眾的強烈要求和社會各界的多方促成,1923年2月,香港定例局正式頒佈《禁婢新例》(亦稱《取締蓄婢新例》或《家庭女役則例》)。《禁婢新例》規定:從今以後,無論何人不得僱用婢女;無論何人,不得僱用女僕未滿十歲者;婢女不得由一主人轉賣給別主人;凡在港有婢女者,須按限定日期將婢女註冊。《禁婢新例》的公佈,是香港反對蓄婢運動的勝利。[2] 楊少泉倡辦《大光報》館,兼首任董事。另外,他擔任中華國內佈道會香港協進會會長、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常備委辦、香港基督教聯會副會長、香港海面傳道會會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副會長、中國海浴會會長、香港華人游泳會會長等職。[1] 1951年,楊少泉去世,終年73歲。 香港培靈會由楊少泉、卓恩高、張吉盛、凌鴻銘、馬耀東先生,李求思牧師等人發起,他們當年大多數是基督教聯會董事,只因改選關係,未能一貫繼續此項工作,事後通過成立委辦會,專門推動該項工作。楊少泉是得力弟兄之一,對培靈會信仰,非常關心。[2]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549頁。 [2]黃原素牧師:《培靈研經大會的起源》,載“港九培靈研經會"網,2012年4月30日,http://www.hkbibleconference.org/hk/about-us/share-articles/259-share-articles-13.html。 [3]金應熙:《香港史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第196-199頁。 [4]周秋光:《熊希齡集》(下冊),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第2232頁。
楊少泉,1878-1951
英國倫敦傳道會教士。1813年(嘉慶十八年)受教會差遣來華協助馬禮遜工作。7月抵澳門,惟澳門政府限令其在18日內離境。米憐偷渡到廣州,其妻則居留於澳門馬禮遜家。1814年南遊爪哇、馬六甲、檳榔嶼等地,在馬六甲建立傳教基地,向當地人傳教。1815年8月在馬六甲創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月刊,是基督教的第一種中文期刊。該刊除發表宣教文字之外,並刊載新聞及新知識(該刊至1821年停刊)。1816年11月3日米憐為梁發受洗,使他成為中國第二位基督教新教徒。1817年到澳門小住,與馬禮遜會合在1818年創辦華英書院和印刷所。1819年《兩友相論》(中文)出版,1820年撰《開首十年之回憶》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印行。1822年因患肺病逝世,年僅37歲。
米憐(William Milre),1785-1822
何玉瑛,女,英文名Ho Yu-ying,原籍廣東省連平縣,生於廣州。真光女子中學分校校長。曹思晃妻子。 何玉瑛早年入讀真光女校,1916年畢業留校任教師;1918年又進白鶴洞真光中學再讀,1920年畢業留校任職;1922年考入嶺南大學,1925年畢業並取得學士學位,被聘為真光中學校務主任。 何玉瑛篤信基督教,樂於社會服務,讀書時組織同學到農村舉行衛生講座、基督教佈道及兒童識字運動;1926年,她代表華南基督教教育會赴上海出席全國基督教教育會大會。 1928年,何玉瑛與曹思晃牧師結婚。[1]曹思晃祖籍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澳門立法局議員曹善榮四子,澳門富商曹有之孫,著名宗教人士。[2] 1928年起,曹思晃一直主持香港女子基督教會教務14年。1930年,教友人數大增,何玉瑛倡議籌款50000元,擴充聖堂及建築牧師住宅。1934年,得到何會督的幫助,港府再給地2300尺,擴展順利,聖堂加長40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3] 何玉瑛被聘為聖保羅女書院教席,1930年代表香港女青年會到上海出席全國代表大會;1934年被選為香港女青年會會長、香港反對蓄婢會副會長。 1935年,廣州真光中學在香港設分校,何玉瑛出任校長(1935-1941)期間,馬儀英於1929年取得學士學位,之後返回母校真光任教,1935年調往香港新創立的真光小學,出任校務主任,協助小學校長何玉瑛處理行政事務。1943年,何蔭棠校長與幾位校董前往廣西桂林,在桂林(今廣西桂林一帶)開設真光女子中學分校,聘請何玉瑛為分校校長。[4] 何玉瑛擅長小學教育,對於兒童心理學、兒童故事、兒童自表方法、小學教管方法特有研究;1936年又被推為聖保羅堂婦真事務團主席,後出任港澳教區婦女服務團主席。[1] 1957年,何會督將建築北角聖彼得堂之責任及建校工作委諸聖保羅堂。聖保羅堂組織北角堂校籌建委員會,並選出李福和先生、林植宣先生、林植豪先生、周效良先生、夏日華醫生、何玉瑛及何世明牧師七位為該會委員,曹思晃及彭榮昌兩位牧師為當然委員。得到政府送地17400方尺作為新校校址;並撥款建一個規模甚大、費用90餘萬元的新校舍。[5] 何玉瑛夫婦生育曹安邦、曹安民兩子。曹安邦是美國華人生物物理化學家。[6]曹安民是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眼科名譽臨床教授、香港眼科學院院長及奠基人。[7] [1]《何玉瑛》,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9月22日,http://baike.baidu.com/view/355905.htm。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507頁。 [3]《我們的歷史》,載“聖公會聖保羅堂"網,2012年9月22日,http://dhk.hkskh.org/stpaul/aboutus.aspx?id=43。 [4]《粵港真光中學校名、校址變遷(粵校部分:廣州市真光中學校名、校址變遷)》,載“新浪博客",2013年3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a9865a01019012.html。 [5]《創校歷史》,載“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skhcwsms.edu.hk/intro.html。 [6]《曹安邦》,載“中華僑鄉網"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chnqxw.com/2011/0510/2960.html。 [7]《曹安民》,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baike.com/wiki/%E6%9B%B9%E5%AE%89%E6%B0%91。
何玉瑛,1898-
女。澳門第一位華人女西醫。1904年由廣州來澳養病,1906年與教會同道在黑沙灣創辦基督教會志道堂,留澳門行醫。1919年開設澳門第一間華人幼稚園,在澳門學前教育史上首創先河。1932年協助志道堂創辦蔡高學校,並與其侄女余艷梅一起辦校,作育英才。
余美德,1876-1960
美國傳教士,外交官。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在耶魯大學接受神學及醫學訓練。1834年獲醫學博士學位,被任命為牧師,來華行醫、傳教。是首位來華之醫藥傳教士。同年10月23日抵澳門,再赴廣州。1835年在廣州新豆欄街與郭雷樞、裨治文三人開設博濟醫院,後兼設醫科學院,培育醫科學生。孫中山亦曾於1886年在此就讀。1838年2月21日,與郭雷樞等為配合該院日後人事及經濟的需要,乃倡議成立中華醫學傳道會以推廣醫藥傳教,並自任副會長。同年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院並進行傳教工作。鴉片戰爭爆發後,廣州醫局被迫停開。他返回紐約,1842年再回廣州,重開醫局。1844年2月20日,以顧盛為首的美國使團抵達澳門,被聘為中文秘書,協助顧盛脅迫清兩廣總督耆英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5年升任美國駐華公使。1857年初,與英、法駐華公使在澳門炮製一備忘錄,要求清廷擴大外國人在廣州居住及經商地區,准許外國人進入廣州。是年回國。1879年起,出任中國醫學傳道會美國分會會長。1889年1月10日在華盛頓去世。
伯駕(Peter Parker),1804-1889
孫中山元配夫人。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885年5月由父母作主與孫中山結婚,一生支持孫中山革命。1895年11月孫中山領導興中會策劃廣州起義,未及發難即因事機不密遭到失敗,面對清廷通緝孫中山有株連九族的危險,毅然攜兒子孫科和女兒孫娫與婆婆楊氏等連夜逃亡,從家鄉經澳門赴檀香山避難。1912年起定居澳門。1915年9月赴日本與孫中山辦理離婚手續後,仍與孫中山保持聯繫。抗戰時積極支持抗日救亡運動。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為澳門浸信會佐。葬於澳門氹仔孝思墳場。
盧慕貞,1867-1952
中國第一個基督敎徒。廣東香山(中山市)人。東印度公司印刷廠工人,為馬禮遜等印刷書籍。經常參加馬禮遜在澳門舉行的禮拜讀經、祈禱、講道活動。1814年10月21日馬禮遜在澳門瀕海山麓僻靜之處為蔡高洗禮,使他成為中國第一位基督敎新敎敎徒。不久,其兄弟蔡興、蔡三亦相繼入敎。1846年,清廷以“別敎匪徒”之名將他逮捕,6月死於香山縣的監獄中。後澳門倫敦傳道會志道堂敎友捐資建蔡高堂及蔡高學校以資紀念。
蔡高,1788-1846
胡汝昌,番禺黃埔(今屬廣州市黃埔區)人。[1]興中會會員、典範的基督教徒。 汝昌在未信主之前,前往南洋經營機器業,喜歡賭“白鴿票”[2],是一個賭徒兼醉漢。不久,他投身革命,加入興中會,認識孫中山;之後追隨孫眉奔走革命,回國起義。 起義失敗後,汝昌匿居香港,擔任後方運送械糧工作。民國初期,汝昌有功於國,但不想做官。不久,他按照孫中山的囑咐,速到澳門,擔任孫公館管家。因他擅長文學兼任教席,教授孫眉兒子讀書,循循善誘,成為一名良師。 從此,汝昌經常與盧慕貞夫人來到澳門浸信會,虔守禮拜,恭聽福音。他大受聖靈感動,痛改前非,皈依基督,戒酒戒賭,前後判若兩人。 汝昌受洗歸主後,每個禮拜日早晨,必禁食祈禱,隨即出外探訪慕道親友,勸他們往禮拜堂謹守主日。在禮拜時,他一定擔任招待,直立門前,招待賓客,二十年如一日。1920年,汝昌和范朗西先生、盧慕貞、鄭蕙荃女士等同為澳門浸信教會首次所按的會佐。[3]因汝昌兼任教會書記,每日必至教會一次以理會務,忠於職守,勤於服務。[1] 1913年,汝昌和嘉理慰牧師到斗門、南水等地,進行義務傳道工作。他和嘉理慰牧師、斗門人周照明在斗門墟(今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二馬路購置平房拆建,建立斗門浸信會(今福音堂)。[3] 1933年,孫滿、孫乾及其老師鄧慕韓到東莞上沙謁祖祠,同行者還有孫繩武及另外兩名孫姓者。拜謁祖祠後,遍覽其他文物,並在上沙宿一晚。汝昌為孫滿、孫乾開筆讀書。 汝昌跟孫眉編撰族譜,一直跟進孫家族譜之事。孫眉過世後,他為孫家抄寫族譜。[4] 汝昌處己以廉,之前雖有家室兒女,但他通道時,都先後去世。他不謀續娶,以鰥自終。他所得的工資,幾乎全用於以濟貧,而自己照常穿舊衣破鞋。有一次,他下鄉佈道,見到一貧乞無衣,就把自己的衣給他穿;他經常傾囊解救別人的危急;凡求貸的人,他一定將自己的錢全部給他,絕不吝嗇,亦不希望別人償還。主耶穌曰“盡爾所有以濟貧,且來從我。”汝昌就是一個典範。 澳門浸信會凡有聚會,汝昌一定先到,並且一定擔任招待工作。凡有捐輸,他一定樂捐,一定盡其所有。他生平未積一錢,終身未置一件新衣。 胡汝昌去世時,終年60歲。僅有一件燕尾大禮服和400元救國公債券的遺產。 執紼者數百人,大多為胡汝昌垂淚,人們哀悼教會失去一個棟樑、黎民百姓失去一位恩主。[1]他一生的言行,都受到人們的稱頌,澳門浸信會公認他為典範的基督教徒。[3] [1]劉粵聲:《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香港:香港浸信教會,1997,第442-443頁。 [2]《國父家人是澳門浸信教會會友》,載《基督教週報》,2006年10月10日,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4/sa9972.htm。 [3]斗門政協:《斗門文史》(第1輯),珠海:斗門政協,1985,第49頁。 [4]《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載“中國台灣網",2010年1月2日,http://www.chinataiwan.org/zppd/jpzm/dtsy/200806/t20080611_660627.htm。
胡汝昌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