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女。澳門第一位華人女西醫。1904年由廣州來澳養病,1906年與教會同道在黑沙灣創辦基督教會志道堂,留澳門行醫。1919年開設澳門第一間華人幼稚園,在澳門學前教育史上首創先河。1932年協助志道堂創辦蔡高學校,並與其侄女余艷梅一起辦校,作育英才。
余美德,1876-1960
孫中山元配夫人。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885年5月由父母作主與孫中山結婚,一生支持孫中山革命。1895年11月孫中山領導興中會策劃廣州起義,未及發難即因事機不密遭到失敗,面對清廷通緝孫中山有株連九族的危險,毅然攜兒子孫科和女兒孫娫與婆婆楊氏等連夜逃亡,從家鄉經澳門赴檀香山避難。1912年起定居澳門。1915年9月赴日本與孫中山辦理離婚手續後,仍與孫中山保持聯繫。抗戰時積極支持抗日救亡運動。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為澳門浸信會佐。葬於澳門氹仔孝思墳場。
盧慕貞,1867-1952
胡汝昌,番禺黃埔(今屬廣州市黃埔區)人。[1]興中會會員、典範的基督教徒。 汝昌在未信主之前,前往南洋經營機器業,喜歡賭“白鴿票”[2],是一個賭徒兼醉漢。不久,他投身革命,加入興中會,認識孫中山;之後追隨孫眉奔走革命,回國起義。 起義失敗後,汝昌匿居香港,擔任後方運送械糧工作。民國初期,汝昌有功於國,但不想做官。不久,他按照孫中山的囑咐,速到澳門,擔任孫公館管家。因他擅長文學兼任教席,教授孫眉兒子讀書,循循善誘,成為一名良師。 從此,汝昌經常與盧慕貞夫人來到澳門浸信會,虔守禮拜,恭聽福音。他大受聖靈感動,痛改前非,皈依基督,戒酒戒賭,前後判若兩人。 汝昌受洗歸主後,每個禮拜日早晨,必禁食祈禱,隨即出外探訪慕道親友,勸他們往禮拜堂謹守主日。在禮拜時,他一定擔任招待,直立門前,招待賓客,二十年如一日。1920年,汝昌和范朗西先生、盧慕貞、鄭蕙荃女士等同為澳門浸信教會首次所按的會佐。[3]因汝昌兼任教會書記,每日必至教會一次以理會務,忠於職守,勤於服務。[1] 1913年,汝昌和嘉理慰牧師到斗門、南水等地,進行義務傳道工作。他和嘉理慰牧師、斗門人周照明在斗門墟(今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二馬路購置平房拆建,建立斗門浸信會(今福音堂)。[3] 1933年,孫滿、孫乾及其老師鄧慕韓到東莞上沙謁祖祠,同行者還有孫繩武及另外兩名孫姓者。拜謁祖祠後,遍覽其他文物,並在上沙宿一晚。汝昌為孫滿、孫乾開筆讀書。 汝昌跟孫眉編撰族譜,一直跟進孫家族譜之事。孫眉過世後,他為孫家抄寫族譜。[4] 汝昌處己以廉,之前雖有家室兒女,但他通道時,都先後去世。他不謀續娶,以鰥自終。他所得的工資,幾乎全用於以濟貧,而自己照常穿舊衣破鞋。有一次,他下鄉佈道,見到一貧乞無衣,就把自己的衣給他穿;他經常傾囊解救別人的危急;凡求貸的人,他一定將自己的錢全部給他,絕不吝嗇,亦不希望別人償還。主耶穌曰“盡爾所有以濟貧,且來從我。”汝昌就是一個典範。 澳門浸信會凡有聚會,汝昌一定先到,並且一定擔任招待工作。凡有捐輸,他一定樂捐,一定盡其所有。他生平未積一錢,終身未置一件新衣。 胡汝昌去世時,終年60歲。僅有一件燕尾大禮服和400元救國公債券的遺產。 執紼者數百人,大多為胡汝昌垂淚,人們哀悼教會失去一個棟樑、黎民百姓失去一位恩主。[1]他一生的言行,都受到人們的稱頌,澳門浸信會公認他為典範的基督教徒。[3] [1]劉粵聲:《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香港:香港浸信教會,1997,第442-443頁。 [2]《國父家人是澳門浸信教會會友》,載《基督教週報》,2006年10月10日,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4/sa9972.htm。 [3]斗門政協:《斗門文史》(第1輯),珠海:斗門政協,1985,第49頁。 [4]《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載“中國台灣網",2010年1月2日,http://www.chinataiwan.org/zppd/jpzm/dtsy/200806/t20080611_660627.htm。
胡汝昌
一稱梁亞發或阿發,號學善者,別署學善居士。廣東高明人。1804年(清嘉慶九年)到廣州學習雕版印刷。1810年起,為來華英傳教士馬禮遜所僱用,刻印《聖經》中譯本。1816年11月在馬六甲由英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re,1785-1822)受洗入基督教(新教)。1819年回高明著《救世錄撮要略解》一書,勸告世人應崇信基督教,被捕罰款。1823年(清道光三年)12月在澳門被馬禮遜委為宣傳士,成為新教第一個華人牧師。1828年在高明與一教徒合設書塾藉以傳教,被斥為宣傳迷信及賣國,被迫逃往澳門。1830年撰寫《真道尋源》、《靈魂篇》及《異端論》,並至高州傳教。1832年在廣州著《勸世良言》,經馬禮遜修改後廣為散發,對洪秀全等產生較大影響。1834年赴廣州嚮應考士子散發佈道書時被捕,半途逃脱,後赴澳門、新加坡等地傳教。1839年返廣州繼續傳教。1855年(清咸豐五年)病卒。墓地在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院園內,現仍存。
梁發,1789-1855
胡汝昌,番禺黃埔(今屬廣州市黃埔區)人。[1]興中會會員、典範的基督教徒。 汝昌在未信主之前,前往南洋經營機器業,喜歡賭“白鴿票”[2],是一個賭徒兼醉漢。不久,他投身革命,加入興中會,認識孫中山;之後追隨孫眉奔走革命,回國起義。 起義失敗後,汝昌匿居香港,擔任後方運送械糧工作。民國初期,汝昌有功於國,但不想做官。不久,他按照孫中山的囑咐,速到澳門,擔任孫公館管家。因他擅長文學兼任教席,教授孫眉兒子讀書,循循善誘,成為一名良師。 從此,汝昌經常與盧慕貞夫人來到澳門浸信會,虔守禮拜,恭聽福音。他大受聖靈感動,痛改前非,皈依基督,戒酒戒賭,前後判若兩人。 汝昌受洗歸主後,每個禮拜日早晨,必禁食祈禱,隨即出外探訪慕道親友,勸他們往禮拜堂謹守主日。在禮拜時,他一定擔任招待,直立門前,招待賓客,二十年如一日。1920年,汝昌和范朗西先生、盧慕貞、鄭蕙荃女士等同為澳門浸信教會首次所按的會佐。[3]因汝昌兼任教會書記,每日必至教會一次以理會務,忠於職守,勤於服務。[1] 1913年,汝昌和嘉理慰牧師到斗門、南水等地,進行義務傳道工作。他和嘉理慰牧師、斗門人周照明在斗門墟(今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二馬路購置平房拆建,建立斗門浸信會(今福音堂)。[3] 1933年,孫滿、孫乾及其老師鄧慕韓到東莞上沙謁祖祠,同行者還有孫繩武及另外兩名孫姓者。拜謁祖祠後,遍覽其他文物,並在上沙宿一晚。汝昌為孫滿、孫乾開筆讀書。 汝昌跟孫眉編撰族譜,一直跟進孫家族譜之事。孫眉過世後,他為孫家抄寫族譜。[4] 汝昌處己以廉,之前雖有家室兒女,但他通道時,都先後去世。他不謀續娶,以鰥自終。他所得的工資,幾乎全用於以濟貧,而自己照常穿舊衣破鞋。有一次,他下鄉佈道,見到一貧乞無衣,就把自己的衣給他穿;他經常傾囊解救別人的危急;凡求貸的人,他一定將自己的錢全部給他,絕不吝嗇,亦不希望別人償還。主耶穌曰“盡爾所有以濟貧,且來從我。”汝昌就是一個典範。 澳門浸信會凡有聚會,汝昌一定先到,並且一定擔任招待工作。凡有捐輸,他一定樂捐,一定盡其所有。他生平未積一錢,終身未置一件新衣。 胡汝昌去世時,終年60歲。僅有一件燕尾大禮服和400元救國公債券的遺產。 執紼者數百人,大多為胡汝昌垂淚,人們哀悼教會失去一個棟樑、黎民百姓失去一位恩主。[1]他一生的言行,都受到人們的稱頌,澳門浸信會公認他為典範的基督教徒。[3] [1]劉粵聲:《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香港:香港浸信教會,1997,第442-443頁。 [2]《國父家人是澳門浸信教會會友》,載《基督教週報》,2006年10月10日,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4/sa9972.htm。 [3]斗門政協:《斗門文史》(第1輯),珠海:斗門政協,1985,第49頁。 [4]《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載“中國台灣網",2010年1月2日,http://www.chinataiwan.org/zppd/jpzm/dtsy/200806/t20080611_660627.htm。
胡汝昌
傅漁冰,浙江省杭州市人。澳門浸會會佐。 漁冰自小在杭州接受教育。1925年,他來到澳門,在浸信會熱心事主,被按立為會佐,經常代表教會出席全國和兩廣浸會聯會。[1] 1937年9-11月,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獨力組織五期籌款活動,舉行遊藝和乒乓球賽、義演、義舞及勸銷國旗國花等籌得現款五千多元。首期籌募,各界踴躍購買門券,收到社會熱心人士的慷慨捐助,如傅漁冰和梁潔英夫婦、陳章唐和李淑顏夫婦、蘇無逸和陳紫英夫婦等殷商各捐結婚戒指一枚。[2] 1946年,漁冰被兩廣浸會聯會推選為培正培道校董,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1953年,因學校需要,校董會聘請漁冰兼任澳門培正中學義務校長,對學校發展貢獻良多。同時,他是板樟堂精益眼鏡公司的老闆。[3] 1963年,漁冰向校董會請辭,全家遷居香港。 1982年9月25日,漁冰在香港去世,終年81歲。[1] 1928年,傅漁冰在澳門與梁潔英女西醫結婚,生育兩女五子。 1952年,傅漁冰的女兒傅忠愛與滕近輝結婚,子孫十多個。 滕近輝是山東青島人,字懷智,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1950年,在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畢業;是一位資深牧師,著名神學教育家、書法家、音樂家及神學教育家。他擔任美國華人宣道會主席、《生命季刊》顧問、著名華人教會牧者、“驅動差傳事工”的先鋒。擔任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榮譽主席及榮譽牧顧長、宣道會北角堂榮譽顧問牧師、牧職神學院講師、世界華福會國際會榮譽主席。宣道會北角堂現時是香港宣道會中最大的教會,每主日崇拜人數超過五千人。[4] [1]《先賢小傳》,載“培正學校同學會"網,2013年4月11日,http://www.puiching.org/database/whos_who.htm。 [2]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等:《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30頁。 [3]鄭振偉:《鄺秉仁先生與澳門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第51頁。 [4]《滕近輝》,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2月5日,https://zh.wikipedia.org/zh/%E6%BB%95%E8%BF%91%E8%BC%9D。
傅漁冰,1901-1982
楊少泉,字祖復,香山縣人,生於澳門。香港著名牙科醫生、“反對蓄婢會”創辦人之一。 楊少泉自小隨母遷居香港,入讀教會設立的中文書館,後學習英文。母親去世後,他不得不輟學。 楊少泉19歲時,跟從當時著名牙科醫生徐善亭學習,後北上入讀山海關鐵路學堂半年。不久,他返回香港,繼續師從徐善亭學習,得到真傳。 1906年,楊少泉28歲時,自己開設醫館,技術優良,享有聲譽。 1914年,楊少泉獲得香港政府註冊,成為牙科醫生;進入上海美國牙科學堂函授學習,取得畢業文憑,後來成為香港著名牙科醫生。 楊少泉對社會公益事業極為熱心。[1]1921年8月8日,他與黃茂林、麥梅生等26人在楊少泉牙醫館召開反對蓄婢籌備會議。黃茂林擔任主席,楊少泉擔任副主席,決定當天出席會議者為籌辦董事,推舉楊少泉等八人起草會章,決議該組織正式定為“反對蓄婢會”。 8月15日,反對蓄婢會召開第二次籌備會議,通過會章,並決定起草本會宣言書。《反對蓄婢會簡章》申明“本會以維持人道、廢除婢制、使婢主得覺悟、婢女得解放為宗旨。”會章規定,凡贊成本會宗旨者,無論中外男女,隸屬何教,寄居何地,由一名會員介紹,填寫入會志願書即為本會會員。 8月23日,反對蓄婢會在第六次籌備會議上通過《反對蓄婢會宣言書》。該宣言回顧香港婢女問題之由來,揭露蓄婢之流弊,闡述革除婢制的主要原因:一,因蓄婢有傷人道。二,敗壞道德、喪失品行。三,有傷風化,擾亂治安,大損國體。因此,蓄婢必須禁止,養婢惡習尤當革除。 《反對蓄婢會宣言書》指出,那些主張保留婢制者提出採取救濟的辦法完全是騙人的鬼話,而所謂採取防範虐婢的措施也是做不到的。根治的辦法有:一,設法鼓吹,大力宣傳,製造輿論,使社會各界明瞭蓄婢的危害性。二,要求政府立例註冊,取消契約,使婢女獲得人身自由。三,設立監護人,由政府委任加以監督。四,創辦教養院等公益場所,收留無依歸之婢女。 1921年8月至1922年3月,反對蓄婢會召開20多次籌備會議。期間,該會動員全體會員分赴各地各單位宣傳演說,徵集同志,發展會員,發動募捐,籌集活動經費等。1922年2月,整個籌備工作基本就緒,會員達1360多人。 正當香港人士宣傳禁婢之際,廣東南方政府國務會議和法律審查會也召開會議討論禁婢問題,通過禁婢決議案。1922年2月24日,大總統孫中山發佈嚴禁蓄婢令。這一禁令,對於香港反蓄婢運動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之後,內地各界和海外華僑紛紛起來反對蓄婢,有力地推動香港反蓄婢運動的開展。 3月26日,反對蓄婢會在香港青年會禮堂舉行,出席大會的會員、來賓有六百多人。大會以“務達革除蓄婢”為宗旨,通過會務報告,選舉領導機構,宣告反對蓄婢會正式成立。[2] 1921年10月,楊少泉等人得到英國希士勞活夫人的幫助,運動英國議院,迭加提議。[3] 港英當局內部有不同意見。香港總督司徒拔卻對禁婢運動表示不滿,主張維持婢制。在廣大民眾的壓力和在理藩院的督促下,1922年4月14日,香港華民政務司發表《禁婢示》,明令在香港境內不准蓄婢。 1922年底,香港政府定例局召開會議,討論取締蓄婢問題,制定《禁婢新例草案》。《禁婢新例草案》在報上發表後,在社會上引起不同反應。 1923年1月5日,香港華商總會召開一次特別大會,就《禁婢新例草案》研究對策,企圖保留婢制。1月10日下午,香港居民、工團、教會一千多人在東華醫院召開全港街坊大會,討論《禁婢新例草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主席蘇兆徵出席大會,許多與會者都紛紛作了發言。會議推舉蘇兆徵為臨時主席。會議經過討論,一致贊成禁婢新例,反對蓄婢。 1月12日下午,反對蓄婢會在青年會召開一次會員大會。這次會議本著“革除惡俗,保障人權”的目的,一致通過贊成政府頒行禁婢新例。[4] 香港廣大民眾的強烈要求和社會各界的多方促成,1923年2月,香港定例局正式頒佈《禁婢新例》(亦稱《取締蓄婢新例》或《家庭女役則例》)。《禁婢新例》規定:從今以後,無論何人不得僱用婢女;無論何人,不得僱用女僕未滿十歲者;婢女不得由一主人轉賣給別主人;凡在港有婢女者,須按限定日期將婢女註冊。《禁婢新例》的公佈,是香港反對蓄婢運動的勝利。[2] 楊少泉倡辦《大光報》館,兼首任董事。另外,他擔任中華國內佈道會香港協進會會長、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常備委辦、香港基督教聯會副會長、香港海面傳道會會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副會長、中國海浴會會長、香港華人游泳會會長等職。[1] 1951年,楊少泉去世,終年73歲。 香港培靈會由楊少泉、卓恩高、張吉盛、凌鴻銘、馬耀東先生,李求思牧師等人發起,他們當年大多數是基督教聯會董事,只因改選關係,未能一貫繼續此項工作,事後通過成立委辦會,專門推動該項工作。楊少泉是得力弟兄之一,對培靈會信仰,非常關心。[2]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549頁。 [2]黃原素牧師:《培靈研經大會的起源》,載“港九培靈研經會"網,2012年4月30日,http://www.hkbibleconference.org/hk/about-us/share-articles/259-share-articles-13.html。 [3]金應熙:《香港史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第196-199頁。 [4]周秋光:《熊希齡集》(下冊),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第2232頁。
楊少泉,1878-1951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