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拱北关民国十七年华洋贸易统计报告书》(1928年12月31日),载莫世祥等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第371页;Manuel Teixeira, A Medicina em Macau, Vol. Ⅱ, p. 102.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拱北关民国十七年华洋贸易统计报告书》(1928年12月31日),载莫世祥等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第371页;Manuel Teixeira, A Medicina em Macau, Vol. Ⅱ, p. 102.
更新日期:2019/01/29
光绪五年(1879年1月22日─1880年2月9日)8月22日,大西洋署澳门管理华人事务官飞良绍为谕澳内华人医生知悉:尔等日间诊脉,凡知有屙呕急症以及别项瘟疫之症,应速赴本衙门报知。此乃欲设法预防起见,你等医生宜遵照办理,毋违干咎。[1] [1]《澳门政府宪报》1879年8月23日第34号。
飞良绍谕医生,凡有屙呕急症需报知衙门
道光七年(1827年1月27日─1828年2月14日)本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T.R.Colledge)在澳门开设眼科诊所,免费为中国穷人医治眼疾。诊所在澳门租下了两间小屋,能够收治大约40名外地病人,门诊病人数量不限。诊所开设之初,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热心于帮助他克服最初的困难,通过给第一名就诊的中国人发奖金来设法说服中国人接受治疗。后诊所渐获华人的认可,甚至吸引了中国富人的捐赠,得以维持下去。东印度公司对诊所给予药物的支持,与其签订了书面协定,同意接受申请,不限量供应药品。东印度公司更对郭雷枢在华开办诊所活动大为赞赏,将其优秀表现几次写信报告董事会。该医院开办六年(1827—1832)来共接收病人4000余人,影响很大,甚至中国北方和东南亚的病人都被吸引到这个诊所。1832年底诊所因公司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的离开所导致的公务增加而不得不关闭。在郭雷枢澳门眼科诊所的影响下,1828年广州的医生设立了一个诊所,专门为贫苦中国人提供药品。
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T.R.Colledge)在澳门开设眼科诊所
宣统二年(1910年2月10日─1911年1月29日)12月20日,澳门署督据澳门公会会议,批准将《莫非亚及鸦片制造药料出入口生意章程》(共46款)施行。其中规定欲在澳发卖者须领牌,每年应缴牌费银25元。另入口时,莫非亚(为吗啡之葡语译音)每两纳规银6元,鸦片烟制造药料每两纳规银3元。只准合格有凭之医生、药师及华人医院,可以卖莫非亚及鸦片烟制造之药料,以为医治病症之用。
批准施行《莫非亚及鸦片制造药料出入口生意章程》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6日,舵尾岛白沙栏麻风病人数为40名单身和7名已婚男人(无妻相随)。女性麻风病人18人并已确认染病,2名已婚但未与丈夫同居,11名单身,5名寡妇,其中4名初来时已丧偶,身边带着2名幼女。7月28日,澳督札谕严禁各项华船装载麻风病人到澳,不准登岸。如查有载来,须令将该麻风病人留在船上载回原处。[1]同日,还对白沙栏收容所接收麻风病人做出规定,并确定了在街上相遇时的措施。决定用于男性病人的收容所要和女性住所完全隔离。[2] [1]《澳门政府宪报》1882年8月5日第31号。 [2]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226页。
舵尾岛白沙栏麻风病人数
光绪四年(1878年2月2日─1879年1月21日)5月9日,澳门政府将麻风病人迁移到舵尾岛白沙栏海湾的麻风院,共有62名麻风病人,包括46名男性、14名女性和2名儿童。在由驻氹仔和路环部队负责的小横琴村只有1名患麻风病的富裕华人,住在山索(Seong-Só)。程佐衡于1887年完成的《勘地十说》称:“(舵尾山)白沙环(栏),盖即男人病麻风者所居。前十余年,葡人见麻风人,恐其传染,皆送至此,按期给食。后于光绪十年(1884)移女麻风于小九澳(路环)”[1] [1]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210页;《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3册《幕客程佐衡著》,第342页。
澳门政府将麻风病人迁移到舵尾岛白沙栏海湾
隆庆二年(1568年1月29日─1569年1月16日)本年,贾尼劳主教在澳门建立了两所医院及一所仁慈堂。一所医院为麻疯院,是专门为麻疯病人所设,当时中国南方有很多麻疯病人,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对麻疯病患者的灵魂进行拯救。麻疯病院最初是设在贫民医院 的隔间内,后迁设于城外望德堂之旁,以为教堂之属。贾尼劳以拉匝禄圣人为麻疯病患者的主保,故名此堂为“圣拉匝禄堂(Igreja de Sāo Lázaro)”。因堂内收养麻疯病人,故又称为“发疯寺”。《澳门记略》称:“东南城外有发疯寺,内居疯蕃,外卫以兵,月有禀。” 另一所医院为“贫民医院(Hospital de Pobres)”。贫民医院在大三巴炮台南麓,澳城外水坑尾一带,隶属于仁慈堂。贫民医院,《澳门记略》称“医人庙”,“在澳城之东,医者数人。凡夷人鳏寡茕独,有疾不能自疗者,许就庙医,其费给自支粮庙。”仁慈堂,位于澳门议事会前地侧,它以 “仁慈圣母”为主保,仿罗马仁爱协会之制,专以补助贫苦无告者之生活用品为职责,对葡萄牙“富人和商客”亦有安全保障作用,贾尼劳将本地税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维持慈善会的经费。仁慈堂,《澳门记略》称为“支粮庙”,在澳城南隅,“如内地育婴堂制,门侧穴转斗悬铎,置转斗中,僧闻铎声至,收而育之”。澳门仁慈堂是一个慈善机构,同时亦是一个宗教机构。该堂楼下正厅曾设祭坛、圣像,摆设犹如小教堂。贾尼劳是创办澳门慈善事业的第一人,亦是将西药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贾尼劳主教在澳门建立了两所医院及一所仁慈堂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