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拱北關民國十七年華洋貿易統計報告書》(1928年12月3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彙編(1887—1946)》,第371頁;Manuel Teixeira, A Medicina em Macau, Vol. Ⅱ, p. 102.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拱北關民國十七年華洋貿易統計報告書》(1928年12月3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彙編(1887—1946)》,第371頁;Manuel Teixeira, A Medicina em Macau, Vol. Ⅱ, p. 102.
更新日期:2019/01/29
道光八年(1828年2月15日─1829年2月3日)澳督若瑟·邊度稱:澳門的葡萄牙人家庭主要是找中醫看病,中醫是澳門最好的醫療。同時偶爾有葡萄牙和外國醫生,他們是到那混世界的,想迅速致富,或者是逃犯,澳門的政治地位使它成為一個避風港。
澳督若瑟·邊度稱:澳門的葡萄牙人家庭主要是找中醫看病
道光七年(1827年1月27日─1828年2月14日)本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T.R.Colledge)在澳門開設眼科診所,免費為中國窮人醫治眼疾。診所在澳門租下了兩間小屋,能夠收治大約40名外地病人,門診病人數量不限。診所開設之初,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熱心於幫助他克服最初的困難,通過給第一名就診的中國人發獎金來設法說服中國人接受治療。後診所漸獲華人的認可,甚至吸引了中國富人的捐贈,得以維持下去。東印度公司對診所給予藥物的支持,與其簽訂了書面協定,同意接受申請,不限量供應藥品。東印度公司更對郭雷樞在華開辦診所活動大為讚賞,將其優秀表現幾次寫信報告董事會。該醫院開辦六年(1827—1832)來共接收病人4000余人,影響很大,甚至中國北方和東南亞的病人都被吸引到這個診所。1832年底診所因公司醫生亞歷山大·皮爾遜的離開所導致的公務增加而不得不關閉。在郭雷樞澳門眼科診所的影響下,1828年廣州的醫生設立了一個診所,專門為貧苦中國人提供藥品。
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T.R.Colledge)在澳門開設眼科診所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José Gomes da Silva)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該報告非常詳細地報導了當時澳門的衛生情況,特別是對沙崗和新橋區的衛生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報導。該報告首次附錄了澳門植物的目錄,並收集了300多種植物標本。在當年的霍亂爆發時,他毫無種族歧視和科學家的傲慢,邀請了一位本地郎中來幫助他一同抵禦霍亂,而且,這位郎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時,正值“印度(Índia)”號輪船駛抵澳門,船上有霍亂患者,這位醫生隨即下令在二龍喉、劏狗環、東望洋炮台及青洲錨地設立隔離棚,隔離霍亂患者,避免此疫在澳蔓延。他還在其供職的學校內成立了一小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礦石和動物標本,並搜集當地植物製作標本。這些標本現存於科英布拉大學植物學院。
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6日,舵尾島白沙欄麻風病人數為40名單身和7名已婚男人(無妻相隨)。女性麻風病人18人並已確認染病,2名已婚但未與丈夫同居,11名單身,5名寡婦,其中4名初來時已喪偶,身邊帶著2名幼女。7月28日,澳督札諭嚴禁各項華船裝載麻風病人到澳,不准登岸。如查有載來,須令將該麻風病人留在船上載回原處。[1]同日,還對白沙欄收容所接收麻風病人做出規定,並確定了在街上相遇時的措施。決定用於男性病人的收容所要和女性住所完全隔離。[2] [1]《澳門政府憲報》1882年8月5日第31號。 [2]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26頁。
舵尾島白沙欄麻風病人數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