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9月15日,澳門政府以5萬澳門元的價格將位於下環街2號的男爵宮收購。男爵宮原為葡商菲力佩.科埃略 (Filipe Coelho)的私人住宅,後歸富商雅努阿里奧.阿爾梅達 (Januário Agostinho de Almeida)所有。雅努阿里奧死後,這棟房子被賣給了貝爾納多.卡內羅 (Bernardo Estêvão Carneiro),後又轉入波爾圖.阿萊格勒 (S. José de Porto Alegre)男爵名下,阿萊格勒男爵將其改建為一座宮殿,時人稱之為“男爵宮”。1825年,男爵去世以後,產權歸於其妻安娜.卡內羅 (Ana Maria da Silva Carneiro);安娜去世後,又傳給其女若瑟弗.卡內羅 (Ana Josefa Carneiro de Lecaroz)。1900年3月10日,若瑟弗去世,男爵宮遂轉入其丈夫西班牙人萊卡諾茲 (Juan Lecaroz)名下。1904年9月7日,萊卡諾茲去世,無子女繼承,男爵宮遂拿出拍賣,澳門政府於是日拍得。政府獲此樓宇後,長期無人管理,變成一片荒蕪頹樓之地,故當時又稱其為“爛花園” (Beco do Sal)。至1938年,男爵宮有倒塌的危險,遂被拆除。
澳門政府收購男爵宮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7月6日,澳門土生葡人富商布拉斯.博特略 (Braz Joaquim Heitor Botelho)在澳門大堂區 (sé)逝世。布拉斯為澳門土生博特略家族第六代。1876年2月26日生於香港,其父輩是最早去香港發展的澳門土生葡人之一。布拉斯同其兄弟佩德羅 (Pedro Vicente Heitor Botelho)和安東尼奧.博略特 (António Alexandrino Heitor Botelho)在香港共同創辦“紹和洋行” (Botelho Bros),成為香港早期重要的企業。該公司總部設在香港亞歷山大大廈,並在上海、三藩市和紐約等城市設有分公司,這在當時已經是規模很大的跨國公司,主要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航運業,專營西班牙皇家運輸。其兄安東尼奧1920年在香港病逝。其弟佩德羅曾任香港九龍娛樂總會主席,後在天津去世。
土生富商布拉斯.博特略在澳門逝世
民國九年 (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1月6日,著名土生葡人飛良紹 (Leôncio Alfredo Ferreira)去世,享年71歲。飛良紹又譯名梁紹,1849年5月生於澳門,為澳門土生費雷拉家族第二代。早年曾在聖若瑟修院跟隨耶穌會士學習神學。1875年出任仁慈堂管理委員會秘書,1878年再任澳門華政事務代理理事官,之後正式被委任為華政事務理事官,1881年當選仁慈堂管理委員會主席,1883年改任上海代理領事,並於同年返回澳門,繼續辦理澳門華政事務。他一生經歷兩次婚姻,第二任妻子為澳門著名土生葡人女賭商、“先拿.飛南第寡婦及其子女公司”東主晏拿.爹厘莎 (D. Ana Teresa Vieira Ribeiro),兩人於1894年12月20日結婚。
著名土生葡人飛良紹去世
世居澳門的葡萄牙人,孫中山的摯友。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就學時,飛南第在香港法院任翻譯,兩人相識,遂成知己。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後,準備在澳門行醫,曾請飛南第在澳門代為申請行醫執照。1893年飛南第主辦澳門《鏡海叢報》,孫中山棄醫從政時,將自己的醫療器械和生活用具贈給飛南第留作紀念。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潛往澳門飛南第處,飛南第護送他到香港,脱離險境。在這一年11月6日《鏡海叢報》上,刊登了這次起義的電訊,並全文刊登孫中山撰寫的《農學會序》,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又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孫中山的品格。辛亥革命後,飛南第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取得成功感到高興。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飛南第時任澳門市議事公局(即市政廳)議員,特意致函孫中山表示祝賀,並建議澳葡當局升旗誌慶。以後和孫中山書信往來。1912年5月,孫中山返澳門時與飛南第晤面。1921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曾擬聘飛南第為顧問,他以年事已高婉辭。飛南第逝世後,葬於澳門聖美基墓園。
飛南第(Francisco, H. Fernandes),1863-1923
土生葡人,生於澳門。在利宵中學畢業後,赴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修讀法律,1956年返澳門執業律師,1969-1972年任澳門立法委員會委員。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後,1974年6月,與前“全國人民行動”黨員組織了澳門中上層土生葡人的政治組織──澳門公民協會,並擔任主席。1976年第一屆立法會選舉中,以澳門公民協會候選人當選為議員,並成為立法會主席。1980年3月,聯同澳門公民協會的議員,在葡萄牙社會民主中心黨的支持下,提出修改《澳門組織章程》草案,擬改變澳門政制,後因遭反對未能通過。同年的第二屆立法會選舉,再次當選為議員、主席。1984年2月,和澳門公民協會的立法議員,與當時的澳督高斯達在立法會頒佈法令的權限問題上意見嚴重分歧,導致澳督要求葡萄牙總統解散立法會。同年8月,立法會改選,再度當選並重任立法會主席。1988年9月,在第四屆立法會選舉中連任議員、立法會主席,同年9月,獲委任為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此外還擔任澳門成人教育促進會大會主席,澳門法學會大會主席,澳門律師公會會長等職務。曾在1971年獲授殷皇子勳章,1978年獲授殷皇子十字勳章。1992年4月在香港病逝。
宋玉生(Carlos Augusto Correa D’Assumpção),1929-1992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10月12日,澳門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伯多祿.施利華(Pedro Nolasco da Silva)逝世。伯多祿為澳門土生諾拉斯庫.施利華家族的第四代,其父為澳門帝汶、果阿間航行船長,母親為英國血統。伯多祿1842年5月6日生於澳門大堂區,幼年求學於聖若瑟修院,後以學生身份入華政廳任翻譯,升至廳長。1887年,以翻譯身份陪同葡萄牙特命全權公使湯瑪斯.羅沙(Tomáis de Sousa Rosa)伯爵赴北京談判,並於同年12月1日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伯多祿曾任聖若瑟修院和商業學校的中文教師,曾編輯出版過若干語言教材,特別是《澳門土生青年漢語教科書》最為有名。他還是澳門土生教育促進會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商業學校的創辦人,並擔任第一任校長,後該校即以其名命名為“伯多祿商業學校(Escola Comercial 'Pedro Nolasco')”。自1903年起,先後獲任市政廳副主席及主席之職,在他當政期間,主持改造了營地街市,並為澳門所有街道安裝了街燈。在仁慈堂的支持下,他還成功地組織過一次博彩活動,極大地改善了他的財政狀況。他在香港出版《人民回聲報》,還在澳門擔任《澳門土生人報》和《澳門土生回聲報》的主編。他精通古漢語與中國文化,且具有極為出色的中文翻譯能力,曾榮獲葡萄牙基督軍事騎士勳章。伯多祿生前與華人關係融洽,《鏡海叢報》曾評他“深通華俗,性和品正,才練望崇,邙亦慈和,接物端正持躬”。澳門政府為紀念他,於1942年4月22日將澳門中區的白馬行街命名為“伯多祿局長街”(Rua de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施利華逝世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5月20日,澳門著名土生報人、律師小若阿金.巴士度(António Joaquim Basto Jr.)在和平斜巷(Calçada da Paz)寓所去世。巴士度為澳門土生巴士度家族第四代,1848年7月12日生於花王堂區(Botelho),住在南灣街(Rua da Praia Grande)105號,早年就讀於澳門耶穌會學校,後赴果阿學習法律。曾任臨時律師、《澳門土生人報》(Macaense)主任編輯及記者、華政廳民政官、檢察院代理人、仁慈堂值理、政府委員、水警專員、澳門俱樂部主席及澳門國民步兵營中尉等職。1882年出任駐日本外交使團秘書,1896年任駐暹羅外交使團秘書,還曾任駐法國領事、駐英國副領事。1880年出任市政廳議員,1901年1月2日當選為市政廳主席,1905年1月2日再次當選,成為澳門政界最為知名人物之一。1890年,他當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倫敦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同時1891年獲任倫敦“大不列顛及外國協會”會員,成為該會首位外籍會員,曾多次接受日本、暹羅、梵蒂岡及法國等國授予的勳章、榮譽等。
澳門土生報人小若阿金.巴士度去世
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2月26日,著名土生葡人奧萊里安諾.若爾熱 (Aureliano Guterres Jorge)在香港逝世,葬於跑馬地墳場。奧萊里安諾1875年9月13日生於風順堂區,後移民香港,長期擔任執業律師,係馳名港澳的知識份子。
土生葡人奧萊里安諾.若爾熱在香港逝世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1月8日,澳督巴波沙為了紀念葡萄牙共和國逝世總統士多紐.拜斯(Sidónio Pais),決定將二龍喉馬路易名為“士多紐拜斯大馬路”(Avenida Sidónio Pais)。至16日,在澳門大堂為士多紐.拜斯舉行隆重追悼會。
二龍喉馬路易名為“士多紐拜斯大馬路”
黎婉華,女,西名Clementina,在澳門土生土長,葡萄牙人。何鴻燊元配妻子。 婉華出身於澳門顯赫的律師家庭,兄弟姐妹23個,排行第15。先祖在葡萄牙擔任高官,祖父黎登擔任律師,是當時澳門唯一的一位公證人。 婉華年輕時,美麗動人,被譽為“澳門街第一美人”,與當時紅極一時的女星英格麗‧褒曼的氣質相近,裙下之臣無數。 何鴻燊20歲時,從香港到澳門聯昌貿易公司工作,因工作關係認識婉華的大姐夫,從而有幸與她見面,立即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何鴻燊馬上展開猛烈的攻勢,為了追求她,他專門學習葡語。每天她放學時,何鴻燊騎車到她家居住的山水園見面,下班後再約她飲茶。何鴻燊通過與婉華交往,學會了一口葡萄牙語,婉華並協助他在澳門開創事業。 1942年,婉華與何鴻燊結婚,婚後第一年,何鴻燊成功賺得人生第一桶金100萬元。1957年,婉華突然患上結腸炎,遍尋名醫仍未能根治。又引起其他併發症,必須切除胃部,長期服藥,只能吃流質食物,體重從115磅跌至70磅。[1] 婉華生育一子三女:長女何超英(Ho Jane Francis)生於1947年,與蕭百成結婚,後離異;外孫女蕭玟錚(Ringo)與Chaim Scowcroft結婚。長子何猷光(Robert)生於1948年,與(Suki Melanie Susan)蘇潔(譯)結婚;孫女何家華(Faye)生於1975年,與Michael Anthony Iesu結婚,後離異;外曾孫女蘇麗儀(Melanin);外曾孫(Michael)孫女何家文(Sarah、1978年生)與意籍男士Sam結婚。二女何超賢(Angela),與Peter Kjaer結婚;外孫(Willers,Stanley)生於1987年;外孫女何家晴(Ariel Ho-Kjaer)生於1993年。三女何超雄(Deborah)。[2] 何鴻燊的外甥孫鏡鴻說,賭王起家全靠舅媽(婉華),當年何鴻燊岳父在政府做公證人,非常喜歡何鴻燊,讓他做秘書,為他日後基業打下基礎。婉華幾個姐妹長得非常漂亮,舅媽(婉華)信奉天主教,對我們幾個子侄非常照顧,我可以去英國讀書,全靠舅媽幫助。 正值壯年的何鴻燊又娶了一位太太,即二太太藍瓊纓。當時,他家業大,工作非常繁忙,各種各樣應酬應接不暇,需要一位女主人操持家務,並經常陪伴自己左右出席各種宴會。 1973年,婉華在葡萄牙遇上車禍,腦部受重創,昏迷一個月,健康狀況更差。二女何超賢憶述,母親蘇醒時,已失去大部分記憶,長時間不懂進食,行動非常困難。 1981年6月,婉華的獨子何猷光及妻子Suki在何鴻燊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寓所吃完飯,在回家途中因車禍身亡。何鴻燊極度傷心,一向視子如命根的婉華,遭受打擊更大。長女何超英經歷手足早喪之後,精神重度失常。 婉華行事低調,很少露面,極少過問何鴻燊的感情事。由於她從不看中文報章,身邊的人又不向她提及,丈夫跟其他三位太太的新聞,她知道得很少。她早年出席慈善活動,是個粵劇迷。二女何超賢悲痛地說,她(婉華)沒做過壞事,卻要承受很多病痛,上天對她太不公平。 何鴻燊的四位太太當中,以婉華資產最少。她住在澳門主教山兩層高大屋,長期重病癱瘓,何鴻燊為她安排了許多高級護工,陳婉珍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成為他的三太太。婉華的兒女沒有入主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簡稱澳娛)。三女何超雄掌管澳門逸園賽狗股份公司。二女何超賢及其丈夫Peter負責的網站生意由父親資助。孫女何家華於2003年結婚,何鴻燊贈送紐約豪宅作為結婚禮物。 婉華的病情一直不穩定,多年來受盡腎病和腸病折磨,需要24小時看護照顧,還要定期到香港養和醫院接受檢查。2003年“非典”爆發後,家人怕她到醫院會被感染,有一段長時間沒帶她到醫院檢查。直至“非典”疫情減弱,家人才帶她從澳門到香港入住養和醫院的私家病房檢查身體。“非典”期間,婉華一直沒外出,大部分時間都臥床休養,親友一直陪伴她。因她身體日差,原住在澳門主教山大宅的何超雄,大部分時間都留在香港服侍母親。“非典”後,何超賢多次從紐約返港照顧母親。而何超雄一直陪伴婉華身邊。2004新年前,婉華出院回到淺水灣一號大宅休養,何鴻燊放下手裡的工作陪伴妻子下棋、打麻將。 何鴻燊每年都會為婉華慶祝生日。2002年8月,婉華78歲大壽,他在澳門葡京擺了18桌宴席,以自助餐形式為她賀壽。2003年生日,婉華在醫院度過,何鴻燊及女兒都買了蛋糕為她慶祝,何鴻燊送她一束黃玫瑰和一套鑽飾。 孫女何家華於2003年2月結婚時,婉華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她是香港電視兒童節目主持人黎芷珊的姑姑。[3] 2004年2月21日,婉華去世,終年80歲。 何鴻燊在澳門安排妻子後事時,說了黎婉華的遺願:希望他好好地照顧女兒和孫子。黎婉華最疼愛孫女何家華和何家文。[3] 2月25日下午,何鴻燊為黎婉華舉行隆重的葬禮,排場相當大。黎婉華的追思安息儀式在澳門大廟頂大堂舉行。2月25日早上和晚上8點,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降下半旗致哀。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中聯辦副主任李勇武,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保安司司長張國華,全國政協常委吳福、楊俊文,以及港澳社會知名人士、澳門葡裔社群及社會公益服務團體代表、澳娛屬下機構有關負責人等近千人前來弔唁。 葬禮中,何鴻燊神情哀傷沉重,在獻花灑土時動作震慄,神情激動。當時他已82歲,為妻子的喪事奔波,親自在澳門選擇墓地,並以“愛妻何黎婉華夫人”發訃聞悼念。而家人排名中沒有二太太藍瓊纓、三太太陳婉珍與四太太梁安琪的名字,以示對元配妻子的尊重。[1] 位於澳門巴坡沙大馬路的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前身是電影院。多年前,何鴻燊捐錢將澳門高士德大馬路一幢大廈以黎婉華的洋名命名,大廈內設有不少福利設施及政府辦公室。 [1]《澳門賭王的家庭秘史》,載“騰訊新聞"網,2008年7月22日,http://news.qq.com/a/20040321/000278.htm。 [2]《何鴻燊》,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2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9%B4%BB%E7%87%8。 [3]《黎婉華》,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2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5%A9%89%E8%8F%AF。
黎婉華,1924-2004
葉德利,西名泰迪葉,原籍廣東梅縣(今屬梅州市梅縣區),生於印尼。[1]港澳富商、澳娛創始人之一、“格蘭披治先生”。賭王何鴻燊妹夫。 父親對德利影響較大,囑咐他要工作勤奮、取信於人。德利少年時,在印尼接受教育。40年代初,他回到香港,先在國民收銀機公司當推銷員,後轉到建源公司工作,並出任仰光分公司經理,取得香港5%食米的入口配額,立下大功。很快,他升任為香港和東南亞區總經理。在他的努力下,取得五成的食米入口配額。他通曉英、法、德、荷蘭、馬來語多種語言,國語、福建、客家、廣州、上海話等多種中國方言。他英語流利,熟悉金融股票業務,成為朋友們的投資顧問,很多朋友都把錢交給他,請他代為投資,因此,他賺了不少錢。 1961年,“職業賭王”之稱的葉漢忽然來找德利。原來葉漢兩次出高價競投澳門賭場牌照都鎩羽而回,敗在傅老榕家族手下,但他不服輸,希望能與德利合作。德利聽了葉漢的建議,當場婉拒。因為傅家富甲一方,在港澳財雄勢大,單靠兩人之力,勝算甚微。葉漢仍不死心,繼續向德利遊說。德利終於動心,首先找舊老闆希尼斯“教路”,希尼斯為他找到一位在美國當律師的朋友,通過美國駐葡萄牙領事館,向葡國政府查詢審批賭牌的準則。為獲得詳細資料,德利與妻子何婉婉秘密繞道西班牙及巴黎,親赴里斯本瞭解詳情,一切行動保持高度機密。在美籍律師的協助下,德利查出葉漢兩次未能投得賭牌的真相。因葉漢並非葡萄牙公民,在澳門沒有生意,根本不符合申請人的資格,投標書從未送達里斯本。查清原因後,德利靈機一觸,想到妻兄何鴻燊在澳門有生意、而其太太是葡國人,是最佳拍檔的人選。於是,他找來何鴻燊助陣,眾人憂慮財力未必能與傅家抗衡,何鴻燊找來霍英東作後盾。為了增加勝券,霍英東建議在投標書內加上如獲賭牌,興建碼頭等公共設施,使往來港澳的時間縮短,吸引更多港人到澳門旅遊。 德利他們在澳門聘請負責草擬投標文件的律師突然失蹤,各人眼見投標期限將至,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後來,德利叫來賽車手四處駕車尋找這位律師,結果在一條小街找到他。德利以了得的口才,最終說服律師立即返回律師樓草擬文件。各人忙了整個通宵,天亮前完成投標書。揭盅之日,德利等人爆冷勝出。後來才知只贏對手一個馬鼻,德利和何鴻燊等人出標316萬元,多出對手僅1.7萬元。1962年1月1日,德利和何鴻燊等人共同經營的賭場“新花園”正式開張。1962年5月,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簡稱“澳娛”)成立,霍英東任董事長,葉漢、德利任常務董事,鴻燊任董事總經理。[2] 德利熱愛賽車,在澳門以“格蘭披治先生”著稱。1955年,他首次參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最終因練習期間發生意外而未能完成賽事,從此,他與賽車結下不解之緣。當初他以車手身份參賽,1970年初,贊助一級方程式賽車前身——Formula 5000國際賽。 1976年,德利創辦德利車隊(Theodore Racing),從參加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到贊助北美印第方程式IndyCar 500,到參加一級方程式賽車,他成為國際賽車事業的殿堂級人物。澳門“東望洋跑道”被認為是德利車隊的主場,而德利在澳門松山的別墅就在“東望洋跑道”旁邊。除參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外,德利車隊是首支由華人擁有的一級方程式車隊,1978年、1981年、1982年、1983年參賽,後來,德利接納Ensignteam合併計劃,不再以德利車隊的名義出戰一級方程式賽車,但他對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支持從未停止。1983年,在德利的積極推動下,澳門方程式賽事從太平洋方程式——Formula Pacific正式改制為三級方程式賽車,德利車隊邀請新人冼拿(Ayrton Senna da Silva)出戰,並取得冠軍,冼拿後晉身為一級方程式賽車名將;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冠軍的夏健侖(Mika Hakkinen)等多位車壇名將,都是出自德利車隊。德利車隊在澳門格蘭披治大賽中奪得六次冠軍,奠定了澳門賽車作為世界級車手搖籃的地位。[3] 德利成為全世界單座位賽車最年長車手,澳門大賽車博物館設專區展出與德利有關的展品。他在香港淺水灣和澳門松山華宅的車房內,擺放著幾輛古董跑車。一有煩惱,他就到車房看看他的寶貝。他說一看見它們,一切煩惱便煙消雲散。 在大半生中,德利風流盡顯。1983年,他在墨西哥度假勝地阿及培哥出盡風頭,請來世界各地認識的52位前度女友及她們的丈夫、兒女,與他共度70歲誕辰。所有被邀嘉賓都獲贈來回頭等機票、豪華五星級酒店住宿四天,一切佳餚美酒任吃任喝,德利還向每位女友贈送金錶、鑽石胸針等名貴禮物。他出手闊綽,令外國記者以為他是阿拉伯酋長,後才知他是港澳富豪。這條消息瞬息轉發世界各地,並配以德利與眾洋妞嬉水的照片,一夜之間,他的“豪舉”,名震全球。 德利妻子是何鴻燊之妹何婉婉,當年德利前往西貢暫避戰亂時認識,雙雙墮入愛河。何婉婉居住澳洲。德利還有一位太太在美國,生下兒子小泰迪,成為他最疼愛的兒子。德利的港澳生意都交由長子葉慶華打理,葉慶華原是他的侄子,後過繼給他。德利生育三子二女,從醫的女兒因癌症病逝,年僅30歲。德利傷心了很長時間,並捐獻一筆錢給癌病基金。 德利原持有約一成的澳娛股權,1992年以六億港元賣給何鴻燊。德利是信德船務主要股東,後來,將大部分生意交給兒子及助手處理。他在英國、美國、加拿大都有產業,擁有財富估計逾20億港元。 1990年,德利因腸出血在美國的專科醫院進行大手術。手術前,醫生告訴他生存機會不大。不過,他還是從死裡逃生,可能與他年輕時當甲組足球員練就的強健體魄和多年賽車練就的頑強意志有關。 德利對風水深信不疑,其中環德成大廈辦事處,電話、傢具等都與27年前入住時一樣,絲毫沒有變動。原來,他請風水名家看過,之後一路順景。[2] 2003年7月11日,德利在香港瑪麗醫院逝世,享年90歲。 澳門政府為表揚葉德利對澳門賽車事業所作的貢獻,2003年,“第五十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行特別儀式向他致意。葉德利的喪禮以天主教儀式進行,靈堂佈置簡潔,場內外擺放許多白色鮮花。作風低調的葉家謝絕傳媒採訪,何婉婉及子女出席設靈儀式。葉德利生前好友前來弔唁,夏利里拉家族成員夏利萊博士及兒子夏雅朗,賭王何鴻燊二太太的兄長藍鏵纓、三太太陳婉珍及羅保爵士,許世勳和鄭裕彤等人送上花籃致意。何鴻燊在兒子何猷龍及兒媳婦羅秀茵的陪同下,前來參加喪禮。[4]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頁。 [2]立日:《港、台億萬富豪傳2》,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94-99頁。 [3]《他們支撐著香港娛樂業:體育名門——葉德利》,載“新浪網",2009年1月5日,http://ent.sina.com.cn/s/2008-11-21/17492261756.shtml。 [4]林蘊兒:《何鴻燊妹夫葉德利設靈》,2012年7月18日,http://www.hihoku.com/yule/mingxing/gtxw/2011/0112/55073.html。
葉德利,1913-2003
葉德利,西名泰迪葉,原籍廣東梅縣(今屬梅州市梅縣區),生於印尼。[1]港澳富商、澳娛創始人之一、“格蘭披治先生”。賭王何鴻燊妹夫。 父親對德利影響較大,囑咐他要工作勤奮、取信於人。德利少年時,在印尼接受教育。40年代初,他回到香港,先在國民收銀機公司當推銷員,後轉到建源公司工作,並出任仰光分公司經理,取得香港5%食米的入口配額,立下大功。很快,他升任為香港和東南亞區總經理。在他的努力下,取得五成的食米入口配額。 他通曉英、法、德、荷蘭、馬來語多種語言,國語、福建、客家、廣州、上海話等多種中國方言。他英語流利,熟悉金融股票業務,成為朋友們的投資顧問,很多朋友都把錢交給他,請他代為投資,因此,他賺了不少錢。 1961年,“職業賭王”之稱的葉漢忽然來找德利。原來葉漢兩次出高價競投澳門賭場牌照都鎩羽而回,敗在傅老榕家族手下,但他不服輸,希望能與德利合作。德利聽了葉漢的建議,當場婉拒。因為傅家富甲一方,在港澳財雄勢大,單靠兩人之力,勝算甚微。 葉漢仍不死心,繼續向德利遊說。德利終於動心,首先找舊老闆希尼斯“教路”,希尼斯為他找到一位在美國當律師的朋友,通過美國駐葡萄牙領事館,向葡國政府查詢審批賭牌的準則。 為獲得詳細資料,德利與妻子何婉婉秘密繞道西班牙及巴黎,親赴里斯本瞭解詳情,一切行動保持高度機密。在美籍律師的協助下,德利查出葉漢兩次未能投得賭牌的真相。因葉漢並非葡萄牙公民,在澳門沒有生意,根本不符合申請人的資格,投標書從未送達里斯本。 查清原因後,德利靈機一觸,想到妻兄何鴻燊在澳門有生意、而其太太是葡國人,是最佳拍檔的人選。於是,他找來何鴻燊助陣,眾人憂慮財力未必能與傅家抗衡,何鴻燊找來霍英東作後盾。為了增加勝券,霍英東建議在投標書內加上如獲賭牌,興建碼頭等公共設施,使往來港澳的時間縮短,吸引更多港人到澳門旅遊。 德利他們在澳門聘請負責草擬投標文件的律師突然失蹤,各人眼見投標期限將至,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後來,德利叫來賽車手四處駕車尋找這位律師,結果在一條小街找到他。德利以了得的口才,最終說服律師立即返回律師樓草擬文件。各人忙了整個通宵,天亮前完成投標書。 揭盅之日,德利等人爆冷勝出。後來才知只贏對手一個馬鼻,德利和何鴻燊等人出標316萬元,多出對手僅1.7萬元。1962年1月1日,德利和何鴻燊等人共同經營的賭場“新花園”正式開張。1962年5月,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簡稱“澳娛”)成立,霍英東任董事長,葉漢、德利任常務董事,鴻燊任董事總經理。[2] 德利熱愛賽車,在澳門以“格蘭披治先生”著稱。1955年,他首次參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最終因練習期間發生意外而未能完成賽事,從此,他與賽車結下不解之緣。 當初他以車手身份參賽,1970年初,贊助一級方程式賽車前身——Formula 5000國際賽。 1976年,德利創辦德利車隊(Theodore Racing),從參加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到贊助北美印第方程式IndyCar 500,到參加一級方程式賽車,他成為國際賽車事業的殿堂級人物。澳門“東望洋跑道”被認為是德利車隊的主場,而德利在澳門松山的別墅就在“東望洋跑道”旁邊。 除參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外,德利車隊是首支由華人擁有的一級方程式車隊,1978年、1981年、1982年、1983年參賽,後來,德利接納Ensignteam合併計劃,不再以德利車隊的名義出戰一級方程式賽車,但他對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支持從未停止。 1983年,在德利的積極推動下,澳門方程式賽事從太平洋方程式——Formula Pacific正式改制為三級方程式賽車,德利車隊邀請新人冼拿(Ayrton Senna da Silva)出戰,並取得冠軍,冼拿後晉身為一級方程式賽車名將;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冠軍的夏健侖(Mika Hakkinen)等多位車壇名將,都是出自德利車隊。德利車隊在澳門格蘭披治大賽中奪得六次冠軍,奠定了澳門賽車作為世界級車手搖籃的地位。[3] 德利成為全世界單座位賽車最年長車手,澳門大賽車博物館設專區展出與德利有關的展品。他在香港淺水灣和澳門松山華宅的車房內,擺放著幾輛古董跑車。一有煩惱,他就到車房看看他的寶貝。他說一看見它們,一切煩惱便煙消雲散。 在大半生中,德利風流盡顯。1983年,他在墨西哥度假勝地阿及培哥出盡風頭,請來世界各地認識的52位前度女友及她們的丈夫、兒女,與他共度70歲誕辰。所有被邀嘉賓都獲贈來回頭等機票、豪華五星級酒店住宿四天,一切佳餚美酒任吃任喝,德利還向每位女友贈送金錶、鑽石胸針等名貴禮物。他出手闊綽,令外國記者以為他是阿拉伯酋長,後才知他是港澳富豪。這條消息瞬息轉發世界各地,並配以德利與眾洋妞嬉水的照片,一夜之間,他的“豪舉”,名震全球。 德利妻子是何鴻燊之妹何婉婉,當年德利前往西貢暫避戰亂時認識,雙雙墮入愛河。何婉婉居住澳洲。德利還有一位太太在美國,生下兒子小泰迪,成為他最疼愛的兒子。德利的港澳生意都交由長子葉慶華打理,葉慶華原是他的侄子,後過繼給他。德利生育三子二女,從醫的女兒因癌症病逝,年僅30歲。德利傷心了很長時間,並捐獻一筆錢給癌病基金。 德利原持有約一成的澳娛股權,1992年以六億港元賣給何鴻燊。德利是信德船務主要股東,後來,將大部分生意交給兒子及助手處理。他在英國、美國、加拿大都有產業,擁有財富估計逾20億港元。 1990年,德利因腸出血在美國的專科醫院進行大手術。手術前,醫生告訴他生存機會不大。不過,他還是從死裡逃生,可能與他年輕時當甲組足球員練就的強健體魄和多年賽車練就的頑強意志有關。 德利對風水深信不疑,其中環德成大廈辦事處,電話、傢具等都與27年前入住時一樣,絲毫沒有變動。原來,他請風水名家看過,之後一路順景。[2] 2003年7月11日,德利在香港瑪麗醫院逝世,享年90歲。 澳門政府為表揚葉德利對澳門賽車事業所作的貢獻,2003年,“第五十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行特別儀式向他致意。葉德利的喪禮以天主教儀式進行,靈堂佈置簡潔,場內外擺放許多白色鮮花。作風低調的葉家謝絕傳媒採訪,何婉婉及子女出席設靈儀式。 葉德利生前好友前來弔唁,夏利里拉家族成員夏利萊博士及兒子夏雅朗,賭王何鴻燊二太太的兄長藍鏵纓、三太太陳婉珍及羅保爵士,許世勳和鄭裕彤等人送上花籃致意。何鴻燊在兒子何猷龍及兒媳婦羅秀茵的陪同下,前來參加喪禮。[4]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頁。 [2]立日:《港、台億萬富豪傳2》,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94-99頁。 [3]《他們支撐著香港娛樂業:體育名門——葉德利》,載“新浪網",2009年1月5日,http://ent.sina.com.cn/s/2008-11-21/17492261756.shtml。 [4]林蘊兒:《何鴻燊妹夫葉德利設靈》,2012年7月18日,http://www.hihoku.com/yule/mingxing/gtxw/2011/0112/55073.html。
葉德利,1913-2003
土生葡人,生於澳門。在利宵中學畢業後,赴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修讀法律,1956年返澳門執業律師,1969-1972年任澳門立法委員會委員。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後,1974年6月,與前“全國人民行動”黨員組織了澳門中上層土生葡人的政治組織──澳門公民協會,並擔任主席。1976年第一屆立法會選舉中,以澳門公民協會候選人當選為議員,並成為立法會主席。1980年3月,聯同澳門公民協會的議員,在葡萄牙社會民主中心黨的支持下,提出修改《澳門組織章程》草案,擬改變澳門政制,後因遭反對未能通過。同年的第二屆立法會選舉,再次當選為議員、主席。1984年2月,和澳門公民協會的立法議員,與當時的澳督高斯達在立法會頒佈法令的權限問題上意見嚴重分歧,導致澳督要求葡萄牙總統解散立法會。同年8月,立法會改選,再度當選並重任立法會主席。1988年9月,在第四屆立法會選舉中連任議員、立法會主席,同年9月,獲委任為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此外還擔任澳門成人教育促進會大會主席,澳門法學會大會主席,澳門律師公會會長等職務。曾在1971年獲授殷皇子勳章,1978年獲授殷皇子十字勳章。1992年4月在香港病逝。
宋玉生(Carlos Augusto Correa D’Assumpção),1929-1992
世居澳門的葡萄牙人,孫中山的摯友。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就學時,飛南第在香港法院任翻譯,兩人相識,遂成知己。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後,準備在澳門行醫,曾請飛南第在澳門代為申請行醫執照。1893年飛南第主辦澳門《鏡海叢報》,孫中山棄醫從政時,將自己的醫療器械和生活用具贈給飛南第留作紀念。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潛往澳門飛南第處,飛南第護送他到香港,脱離險境。在這一年11月6日《鏡海叢報》上,刊登了這次起義的電訊,並全文刊登孫中山撰寫的《農學會序》,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又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孫中山的品格。辛亥革命後,飛南第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取得成功感到高興。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飛南第時任澳門市議事公局(即市政廳)議員,特意致函孫中山表示祝賀,並建議澳葡當局升旗誌慶。以後和孫中山書信往來。1912年5月,孫中山返澳門時與飛南第晤面。1921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曾擬聘飛南第為顧問,他以年事已高婉辭。飛南第逝世後,葬於澳門聖美基墓園。
飛南第(Francisco, H. Fernandes),1863-1923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月16日─1780年2月4日)18世紀70年代澳門主要土生富商有曼努埃爾•霍門(Manuel Homem de Carvalho)家族、卡內羅•馬沙度(Joaquim Carneiro de Machado)家族及阿拉烏茹•羅咱(Simão de Araújo Rosa)家族。
18世紀70年代澳門主要土生富商
企業家、慈善家。原名啟東,字曉生,英文名Robert。原籍廣東新安(今寶安),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曾留校充助教。1881年起任英商怡和洋行華人副經理、經理、買辦等職。告退後自營商業,歷任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香港電車公司、香港電燈公司、香港置地公司、廣州火險公司、香港大酒店等董事局主席、董事、總經理等。兼任香港東華醫院主席、太平紳士、保良局紳士等。1912年曾任中國出席華盛頓會議代表團顧問。曾獲英王封KT爵士勳銜及KBE爵士勳銜。1941年香港淪陷前逃離香港,前來澳門避難,入住於1918年已在澳門購置的崗頂何東別墅(1958年改為何東圖書館),直至1946年元旦,才往香港,繼續經商。1952年獲授葡國勳章。1956年4月在香港逝世。生前捐出澳門的房產給澳門政府,現設為何東中葡小學、何東中葡幼稚園、何東圖書館等作為紀念。
何東,1862-1956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2月7日─1846年1月26日)2月25日,澳門土生富商巴托洛梅烏・ 巴雷托(Bartolomeu Barreto)在澳門風順堂區逝世。巴托洛梅烏為澳門土生巴萊托(Barreto)家族的第三代,也是從他這一代起,巴萊托家族開始定居澳門。巴托洛梅烏1784年7月21日生於孟買,在加爾各答接受教育,後赴澳門經商,並定居澳門。他在澳門保險行擁有股份,1822年,該行改組時出任經理。由於他在澳門商界的影響,1825年當選為議事公局商務監理。巴托洛梅烏,酷愛東方文化,精於茶道。1820年,他定制了一套精緻的瓷器餐具,稱為“印度公司餐具”,上面印有巴萊托家族的徽記。
巴托洛梅烏‧巴雷托在澳門逝世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7月6日,澳門土生葡人富商布拉斯.博特略 (Braz Joaquim Heitor Botelho)在澳門大堂區 (sé)逝世。布拉斯為澳門土生博特略家族第六代。1876年2月26日生於香港,其父輩是最早去香港發展的澳門土生葡人之一。布拉斯同其兄弟佩德羅 (Pedro Vicente Heitor Botelho)和安東尼奧.博略特 (António Alexandrino Heitor Botelho)在香港共同創辦“紹和洋行” (Botelho Bros),成為香港早期重要的企業。該公司總部設在香港亞歷山大大廈,並在上海、三藩市和紐約等城市設有分公司,這在當時已經是規模很大的跨國公司,主要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航運業,專營西班牙皇家運輸。其兄安東尼奧1920年在香港病逝。其弟佩德羅曾任香港九龍娛樂總會主席,後在天津去世。
土生富商布拉斯.博特略在澳門逝世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月23日─1774年2月10日) 1月31日,澳門土生葡人羅咱家族第二代,澳門政界、商界著名人物西蒙•羅咱(泗孟)逝世。西蒙,1718年生於葡萄牙坦克斯地區,為老羅咱哥哥巴特羅梅烏•羅咱(Bartolomeu Rosa)之子。由於老羅咱年邁無子,遂於1738年將其侄招來澳門做他的繼承人,不久又與澳門極具影響力的巴羅斯家族的女孩瑪麗亞•阿拉烏茹(Maria de Araújo)結婚。西蒙•羅咱來澳後,承繼了叔父的全部家業,成為澳門最具影響力的富豪, 還先後於1745、1759、1761、1764和1771年五次出任議事會理事官,在澳門政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在內港附近有一奢華的豪宅,還有個人專用的私人碼頭(泗孟碼頭)。由於耶穌會欠西蒙•羅咱債款達6147兩白銀,故耶穌會解散後,將青洲之產權抵償給西蒙,於是,西蒙•羅咱又成為青洲全島的業主。 其次子安東尼奧•羅咱(António Vicente Rosa) 在18世紀後期還是澳門海上貿易的主要力量,據馬丁斯•瓦萊(A. M. Martins do Vale)統計,在1784─1805年中,安東尼奧•羅咱獲發12次出海貿易牌照。
澳門土生葡人羅咱家族第二代西蒙•羅咱(泗孟)逝世
世居澳門的葡萄牙人,孫中山的摯友。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就學時,飛南第在香港法院任翻譯,兩人相識,遂成知己。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後,準備在澳門行醫,曾請飛南第在澳門代為申請行醫執照。1893年飛南第主辦澳門《鏡海叢報》,孫中山棄醫從政時,將自己的醫療器械和生活用具贈給飛南第留作紀念。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潛往澳門飛南第處,飛南第護送他到香港,脱離險境。在這一年11月6日《鏡海叢報》上,刊登了這次起義的電訊,並全文刊登孫中山撰寫的《農學會序》,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又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孫中山的品格。辛亥革命後,飛南第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取得成功感到高興。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飛南第時任澳門市議事公局(即市政廳)議員,特意致函孫中山表示祝賀,並建議澳葡當局升旗誌慶。以後和孫中山書信往來。1912年5月,孫中山返澳門時與飛南第晤面。1921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曾擬聘飛南第為顧問,他以年事已高婉辭。飛南第逝世後,葬於澳門聖美基墓園。
飛南第(Francisco, H. Fernandes),1863-1923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10月12日,澳門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伯多祿.施利華(Pedro Nolasco da Silva)逝世。伯多祿為澳門土生諾拉斯庫.施利華家族的第四代,其父為澳門帝汶、果阿間航行船長,母親為英國血統。伯多祿1842年5月6日生於澳門大堂區,幼年求學於聖若瑟修院,後以學生身份入華政廳任翻譯,升至廳長。1887年,以翻譯身份陪同葡萄牙特命全權公使湯瑪斯.羅沙(Tomáis de Sousa Rosa)伯爵赴北京談判,並於同年12月1日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伯多祿曾任聖若瑟修院和商業學校的中文教師,曾編輯出版過若干語言教材,特別是《澳門土生青年漢語教科書》最為有名。他還是澳門土生教育促進會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商業學校的創辦人,並擔任第一任校長,後該校即以其名命名為“伯多祿商業學校(Escola Comercial 'Pedro Nolasco')”。自1903年起,先後獲任市政廳副主席及主席之職,在他當政期間,主持改造了營地街市,並為澳門所有街道安裝了街燈。在仁慈堂的支持下,他還成功地組織過一次博彩活動,極大地改善了他的財政狀況。他在香港出版《人民回聲報》,還在澳門擔任《澳門土生人報》和《澳門土生回聲報》的主編。他精通古漢語與中國文化,且具有極為出色的中文翻譯能力,曾榮獲葡萄牙基督軍事騎士勳章。伯多祿生前與華人關係融洽,《鏡海叢報》曾評他“深通華俗,性和品正,才練望崇,邙亦慈和,接物端正持躬”。澳門政府為紀念他,於1942年4月22日將澳門中區的白馬行街命名為“伯多祿局長街”(Rua de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施利華逝世
人物: | 黎婉華,1924-2004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4年 | |
回歸祖國(1999年-) | |
2004年02月21日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巴波沙大馬路 | |
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 | |
關鍵字: | 土生家族 |
澳門土生葡人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2》,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161-162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436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