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月3日─1792年1月23日)3—4月,三街會館首事澳門華商永益、萬生、靜可、天和、泉益、恒源、會和、和益八店鋪發起澳中董事響應捐銀重修營地街市對面之關帝古廟,因該廟為三街會館之館址,並立有《重修三街會館碑記》。三街,舊指營地大街、關前街及草堆街。今據新發現碑石,應為關前大街、石閘門街及草堆街。[1]昔日此三街為澳門商業中心,華人商賈多聚於此。原來華商聯絡聚議,多在媽閣廟和蓮峰廟進行。但此二地均離澳門商業中心較遠。故在雍正末乾隆初年在營地街對面的關帝古廟內設三街之華商會館以 “會眾議,平交易,上體國憲,而下杜奸宄”。是為當時澳門之華商總會。這次重修耗時數月,對舊關帝廟進行改建,“高其墉垣,廣其座次”。“少變其局而改創之”。[2]這一次擴建關帝古廟應是奉清政府之命,因清政府力圖將縣丞衙署移入澳門,選擇的地點就在關帝古廟。
[1]澳門文化局新發現同治十二年《草堆街中葡文石碑》。
[2]《重修三街會館碑記》,轉自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247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