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英國海軍上校、業餘畫家。具有藝術天分,擅長鉛筆素描和速寫,筆法細緻,線條精確。1822-1824年隨軍艦到印度和中國。1824年在澳門寫生,題為《北眺澳門南灣景色》和《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的素描是他的代表作,從不同角度完整地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南灣的面貌和澳門城市規模。《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畫面的右側,還描繪了中國税館和高聳的旗杆,對研究澳門歷史和南灣的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羅伯特‧埃利奧特(Captain Robert Elliot),1784-1824
清代畫家。廣東南海人。關喬昌之弟。活躍於1840-1870年間,擅水彩、水粉,名重一時,畫作中署“庭呱”。喜愛臨摹法國畫家博爾傑的作品。曾於澳門生活4年,曾一度作為喬治·錢納利的助手;還曾在廣州十三行同文街開設畫館。其畫吸收了歐洲古典油畫的光感、渲染和透視技法,亭台樓閣的表現方法則靠近中國傳統的界畫,人物的表現形式似焦秉貞一路。作品色彩明淨,極富層次。錢氏對其評價甚高,認為他在“1838年以前已經很聞名了”。存世作品有水粉畫《恭親王奕訢像》及大量反映19世紀中葉廣東農業、手工業及商業情景的外銷畫。
關聯昌
清代油畫家。又名林呱。廣東南海人。主要繪畫油畫肖像,技法趨近於英國當時流行風格和寓澳的英籍畫家喬治·錢納利,並與之有緊密的聯繫。於廣州十三行同文街16號設有畫店,銷售油畫肖像。1845年9月將畫館搬往香港皇后大道3號的奧斯活大廈。1841年有油畫《茶商毛昇肖像》展於美國紐約。1843年曾在澳門小住,為當地美國僑民繪畫肖像。1851年有油畫《伍浩官肖像》、《耆英像》及《林則徐像》展於波士頓的文藝協會;其中《林則徐像》又展於英國倫敦。存世作品尚有油畫《自畫像》、《美籍船長》及《森梅爾高佛肖像》(1825)等。
關喬昌,1801-1854
清代詩人、畫家及旅行家。字仙槎、梅痴。江蘇上元(今南京)人。20歲時即絕意功名,載筆浪遊40多年,足跡遍及中國14省。每遇名勝美景,各繪圖畫,並題詩其上,一時王侯公卿、學者、釋道婦孺及外國使節爭相藏贈。曾五遊嶺南,與當地名士有交往。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遊歷澳門,作有《澳門遠島》。該圖坐西向東,正面臨澳門內港北灣,為澳門西側隔海對面山所見的澳門全景,形象較真確。富史料價值。有《泛槎圖》之集刊行。
張寶,1763-1832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月24日─1782年2月11日)5月25日,兵部尚書福康安寄兩廣總督巴延三信稱,據南海縣洋行商人潘文岩等稟稱:意大利人德天賜[“又譯阿頭大多(Adéodat de St. Augustin)”]和顏詩莫[又譯“漢色勒莫(Anselmo da Santa Margheerita)”] 二人搭附雙鷹國(德國)船從澳門到廣州,聲稱願進京效力。德天賜27歲,善於繪畫;顏詩莫,32歲,為外科醫生。二人後於1784年8月4日離廣州赴北京。
意大利人德天賜等人聲稱願進京效力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月24日─1782年2月11日)5月25日,兵部尚書福康安寄兩廣總督巴延三信稱,據南海縣洋行商人潘文岩等稟稱:意大利人德天賜[“又譯阿頭大多(Adéodat de St. Augustin)”]和顏詩莫[又譯“漢色勒莫(Anselmo da Santa Margheerita)”] 二人搭附雙鷹國(德國)船從澳門到廣州,聲稱願進京效力。德天賜27歲,善於繪畫;顏詩莫,32歲,為外科醫生。二人後於1784年8月4日離廣州赴北京。《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第1冊《兩廣總督舒常為西洋人德天賜顏詩莫進京效力事致軍機處諮》,第341—344頁。
意大利人德天賜等人聲稱願進京效力
英國畫家。1784年12月1日,被東印度公司批准以雕版師身份前往孟加拉。他攜同擔任其助理的姪兒威廉‧托瑪斯一起出發,1785年8月23日經澳門抵達廣州。在中國逗留了數月後才前往印度,他們是早期訪問東南亞的英國畫家,在廣州、澳門兩地畫了許多速寫,《澳門賈梅士洞》是他的代表作。他們在印度住了七年,於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隨馬戛爾尼勳爵(George Lord Macartney)訪華的護航艦返國。回英國後,根據素描和速寫繪製了不少油畫和版畫,出版了六本畫冊。托瑪斯‧丹尼爾畫了兩幅中國題材的油畫,其他素描和速寫由他的姪兒威廉繪製成油畫,兩人的合作堪稱完美。托瑪斯‧丹尼爾於1796年加入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並於1799年獲委任為院士。
托瑪斯.丹尼爾(Thomas Daniel),1747-1840
英國業餘畫家。1845年移居澳門。師從錢納利,其作品真實可信,對於考證歷史,研究澳門城市發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代表作有《從大砲台遠眺賈梅士花園》、《澳門南灣聖彼德小砲台》、《澳門嘉思欄砲台》和《聖方濟各修道院海景》等。屈臣尊師重道,錢納利逝世時,隨侍在側,料理後事。不久移居香港。1858年回英國,1860年在蘇格蘭去世。
托瑪斯.屈臣(Dr. Thomas Boswall Watson),1815-1860
英國皇家海軍准將,業餘畫家。又譯作考德維爾。1842年隨軍至遠東,在澳門畫了一系列的水彩畫,其中《澳門聖芳濟修院及松山砲台》是他的代表作。這幅畫呈金黃色調,把古老衰敗的聖方濟修院在夕陽殘照下的沒落情調刻劃得淋漓盡至。此外,這幅畫對於研究澳門歷史和加思欄兵營一帶建築物的變遷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多默.卡維爾(Commander James Thomas Caldwell),1815-1849
德裔英籍畫家。生於德國德累斯頓,1849年移居英國。1852-1854年間曾以藝術家身份隨美國政府佩里訪問團赴日本。隨後在紐約居住,直至1859年才返回歐洲。海尼曾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訪問澳門並作畫,其中《聖保祿教堂遺蹟》、《澳門媽閣廟》和《從主教山看澳門》三幅十分出色,被出版商廣為翻印和複製,影響很大。海尼畫風嚴謹認真,特別對建築物精心刻劃,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彼德.海尼(Peter Bernard William Heine),1827-1885
英國畫家。作品於1804年首次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展覽。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哈維以英國阿美士德(Wiliam Pitt Lord Amherst)使節團隨團繪圖員的身份來中國,1817年抵達澳門,亦到過北京。哈維擅長水彩風景畫和小型肖像畫,其作品在一本名為《中國內陸旅遊記》(倫敦,1818年出版)中被製成石版畫作為封面和內文插圖。哈維的原作在港澳傳世極少,十分珍貴。香港藝術館收藏有部份作品。
威廉.哈維(William Havell),1782-1857
英國畫家。出身貧寒,是英國坎特美斯頓城一個馬車畫匠的兒子,從小看到父親在馬車的車廂上描繪各種圖案裝飾,受到熏陶,對繪畫產生強烈的興趣。15歲時隨父親到倫敦,曾在易卜遜門下習畫,易卜遜對其才能倍加讚賞,把他推薦給馬戛爾尼勳爵。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9月26日,英政府任命馬戛爾尼勳爵為赴華特使,率領100多人組成的英國使團訪問中國。亞歷山大擔任英國使團的畫師,隨團訪問了中國的天津、北京、承德、杭州、廣州和澳門,畫了大量的速寫和水彩畫。回英國後創作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風俗畫,再現中國的人物和景物。在倫敦皇家藝術學會展覽並出版畫冊和書刊,介紹中國風光,使英國和歐洲人民對中國有了形象的認識,促進西方對中國的瞭解。在澳門期間,他畫了一幅題為《從外海眺望澳門景色》的水彩畫,描繪了18世紀澳門城市風貌,同時也顯示了英國對於澳門的覬覦,成為澳門歷史上涉及中英關係的重要佐證。
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
清代詩人、畫家及旅行家。字仙槎、梅痴。江蘇上元(今南京)人。20歲時即絕意功名,載筆浪遊40多年,足跡遍及中國14省。每遇名勝美景,各繪圖畫,並題詩其上,一時王侯公卿、學者、釋道婦孺及外國使節爭相藏贈。曾五遊嶺南,與當地名士有交往。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遊歷澳門,作有《澳門遠島》。該圖坐西向東,正面臨澳門內港北灣,為澳門西側隔海對面山所見的澳門全景,形象較真確。富史料價值。有《泛槎圖》之集刊行。
張寶,1763-1832
崔斯貫,又名崔師貫,原名崔景元,又名其蔭,字伯越、又作百越,號今嬰、又號北邨,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民國時期畫家。梁鼎芬妹夫。斯貫是萬木草堂弟子,與陳子褒在澳門設館授徒,又任職於省城學務公所;辛亥前後寄居汕頭、香港、澳門等地;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他擅長詩詞,與溫肅、何翔藻、汪兆鏞、張學華、鄧爾雅等時有唱酬。1933年,斯貫刊印《北邨類稿》詩詞集;1934年刊印《丹霞遊草》。汪兆鏞序其《北邨類稿‧白月詞》稱:“百越久客香島,於詞精研深造,不肯一語落窠臼。鍥而不捨,自躋於古作者之林。而世變泯棼,即聲家小藝,亦恐流失靡極。亂離舊侶,耿耿於懷,有不能默爾息者也。”蓋引為同調。斯貫還著有《羅浮游草》等。1941年,斯貫去世,終年70歲。崔斯貫的長女崔瓦注,長成不嫁,30年代,入讀廣州嶺南大學,作詩《馬交石曉行》等。[3]現錄崔斯貫的詩兩首:[2]《紅情‧濠鏡海岸對晚霞作》(作於1929年夏)海雲看徹,又碧天合暮。角聲吹裂,瀲瀲魚鱗,寫入遙波錦千疊。明聚前峰盡處,孤標起,赤城疑接。背落日、野鶩飛來,片影墮空闊。遼絕夢華歇,記渚邊舊遊,有漚能說。逸情軒舉,吟對當時照嬌靨。遮莫餘痕散綺,都一例飄零塵襪。但學得,眉樣在,半彎瘦月。《除日同汪憬吾媽閣僧房宴坐》經歲始一歸,獲此兼旬暇。吾土悉已非,尺地幸可假。況有同心侶,晨夕臂行把。涉趣不期遠,勝事歷相詫。言尋君子泉,匪陋足安駕。磯轉出林閣,花發棉成赭。感茲物候殊,流年逝不舍。萬態急翻騰,此心澹無惹。閒堂絕過跡,坐久廚烏下。我本在家僧,無緣益蕭灑。[1]馬國權:《香港近百年書壇概述》,載《書海觀瀾: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物館,1998。[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67-393頁。[3]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406-407頁。
崔斯貫,1871-1941
葡萄牙畫家。又譯作花士度,生於葡萄牙那帝亞(Andia)村鎮。曾赴法國巴黎的丘利安(Julien)、勒納爾(Renard)和索米耶(Chaumiere)畫院學習。193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首次個人畫展,獲得成功。作為葡萄牙海外畫家,他曾於1934-1936年旅居聖多美、帝汶,1936-1937年旅居澳門,其間也曾到過菲律賓、印度支那、香港及新加坡。1944-1946年旅居印度。自1947年開始旅居莫桑比克、安哥拉和佛得角。旅居澳門期間,他非常勤奮,作了許多風景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其中《澳門媽閣廟》、《高僧》、《聖保羅大教堂遺址》、《十月初五街》、《婦女肖像》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特別是在澳門畫的《鴉片煙館》和《賭場》兩幅風俗畫,真實地反映了30年代澳門“黃、賭、毒”泛濫的社會現象,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腐敗和病態的本質,是研究澳門歷史的重要資料。他在澳門期間還舉辦美術班,對推動美術教育頗有貢獻。
福斯托.桑拜奧(Fausto Sampaio),1893-1956
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澤霈。廣東陽江人。1933年廣州市師範學校畢業。1936年旁聽嶺南派畫家高劍父講課,入“春睡畫院”學畫。抗戰爆發後,創作了許多反映抗戰生活的作品,在港、澳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40年實施“行萬里路”計劃,到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搜集素材。1943年在敦煌石窟研究壁畫,後漫遊南洋諸島。1946年回廣州,任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中國畫科主任。1949年加入香港“人間畫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教授兼美術部副主任、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兼副校長、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兼國畫系主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創始人之一,親自授課,培養了大批中國畫人才。作品生活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鮮明。1980年起,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是第五、七屆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中共十三大代表。曾赴美、日講學,作畫,舉辦畫展。出版有《南洋紀遊畫集》(1948)、《西南紀遊畫集》(1948)、《關山月旅美寫生畫集》(1991,紐約出版)、《關山月畫輯》(第一集)、《關山月臨摹敦煌壁畫》(1991,香港出版)、《關山月論畫》(1991)《鄉土情》(1991,台灣出版)、《關山月》(1991)。代表作有《江山如此多嬌》等。
關山月,1912-2002
曾寄居澳門的俄國畫家。1903年10月27日生於俄國哈巴羅夫斯克(原中文名伯力),自小失去父親,由其母撫養成人。俄國“十月革命”後隨母親移居中國東北的哈爾濱,從事建築設計和美術創作,並為歌舞劇設計佈景,為芭蕾舞劇設計服裝,是哈爾濱文化界的活躍人物。1934年結婚,1937年和妻子女兒搬到青島居住。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全家遷到香港。1941年12月8日,日軍佔領香港,處境每況愈下。1944年舉家轉至澳門,在朋友的推薦和幫助下,他為澳門政府作畫。在澳門的短暫歲月,得到了和平與寧靜,有了較好的生活環境、收入和朋友,也為澳門留下了許多美麗的風景畫。這些作品成為澳門歷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史密諾夫一家重返香港,但又重新蹈入經濟拮據的困境。1947年自殺,後葬於香港“快活谷”墓地。
喬治.史密諾夫(George Vitalievich Smirnoff),1903-1947
中國畫家。初名紹顯,字堯常,生於日本橫濱。少年隨母居於廣東中山白石,以《芥子園畫集》自學繪畫。父於日本神戶業茶,13歲隨兄赴日,15歲以首名畢業於華僑國文中學,後考入東京美術專門學校,18歲與兄共遊江南。畢業時作品《花下吉羊》為母校選藏,又以《夾竹桃鸚鵡》巨作獲日本文部省全國帝展大會獎。1928年在香港設立麗精畫院,培養了不少蜚聲藝壇的畫家。自始每歲回鄉,均經澳門,並多次寄居澳門進行美術創作。抗戰後期有《濠鏡春曉長卷》,張大千在澳門觀畫後認為“就近取材,師法造化,變古開今”。精研筆墨技法,擅繪花鳥、山水畫及畫論。他的畫作敷色精妙明淨。1985年逝於香港。著有《故宮名畫三百種》、《故宮博物院名畫欣賞》《中國畫六法論》、《三十年藝術苑經驗談》、《鮑少游畫論集》、《石濤和張大千》、《鮑少游詩詞集》等書。
鮑少游,1892-1985
字石濂,號石蓮,別號廠翁。浙江嘉興籍、江西人。16歲削髮為僧,是清初江南曹潤宗大師覺浪道盛(1592-1659)的法徒。移居廣州為長壽寺主持。清兵入關後,以僧人身份掩護其反清活動。1685年,應越南國王阮福周之請往越南說法,被奉為聖僧。回廣州以其在越南所得布施,大修長壽寺,營繕白雲山的彌勒寺和清遠的峽山寺。後移居澳門,重修澳門普濟禪院,與澳門結下了不解之緣。大汕為人博學多才,熱衷讀書,生活不拘小節,善畫山水人物,詩詞、造園工藝、家具設計及昆曲琴藝無所不能。著作有《離六堂集》12卷、《海外紀事》六卷、《嶺南錄》、《燕遊詩》六卷、《潮行近草》三卷等。晚年被清廷拘捕放逐,病死於押解途中,享年70歲。普濟禪院有楹聯:“長壽智燈傳普濟,峽山明月照蓮峰”,道出了大汕和尚修繕長壽寺、峽山寺和普濟禪院的功績。
大汕,1633-1702
英國畫家。生於倫敦。18歲進入皇家美術學院習畫,28歲離開英國到東方,在印尼住了23年。接着在澳門住了27年,對澳門、香港、廣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風景、建築和人物作了數以千計的素描和速寫。他繪製的《火災前的大三巴教堂》、《廣州十三行》、《章官的屋頂》和《香港皇后大道中街景》是研究澳門、廣州和香港近代史的重要參考文獻。在澳門畫的著名水彩作品分別有《南灣》、《媽閣廟》、《玫瑰堂》、《中國帆船》等一系列作品。居澳時期,錢氏將肖像畫發展成帶有文學內涵的情節性歷史人物畫,其中《茂官──盧文錦》和《澳門漁女》最有代表性。清咸豐二年(1852)錢納利在澳門鵝眉街八號寓所逝世,安葬在白鴿巢公園旁的基督教墳場。
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