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英國海軍上校、業餘畫家。具有藝術天分,擅長鉛筆素描和速寫,筆法細緻,線條精確。1822-1824年隨軍艦到印度和中國。1824年在澳門寫生,題為《北眺澳門南灣景色》和《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的素描是他的代表作,從不同角度完整地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南灣的面貌和澳門城市規模。《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畫面的右側,還描繪了中國税館和高聳的旗杆,對研究澳門歷史和南灣的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羅伯特‧埃利奧特(Captain Robert Elliot),1784-1824
清代畫家。廣東南海人。關喬昌之弟。活躍於1840-1870年間,擅水彩、水粉,名重一時,畫作中署“庭呱”。喜愛臨摹法國畫家博爾傑的作品。曾於澳門生活4年,曾一度作為喬治·錢納利的助手;還曾在廣州十三行同文街開設畫館。其畫吸收了歐洲古典油畫的光感、渲染和透視技法,亭台樓閣的表現方法則靠近中國傳統的界畫,人物的表現形式似焦秉貞一路。作品色彩明淨,極富層次。錢氏對其評價甚高,認為他在“1838年以前已經很聞名了”。存世作品有水粉畫《恭親王奕訢像》及大量反映19世紀中葉廣東農業、手工業及商業情景的外銷畫。
關聯昌
清代油畫家。又名林呱。廣東南海人。主要繪畫油畫肖像,技法趨近於英國當時流行風格和寓澳的英籍畫家喬治·錢納利,並與之有緊密的聯繫。於廣州十三行同文街16號設有畫店,銷售油畫肖像。1845年9月將畫館搬往香港皇后大道3號的奧斯活大廈。1841年有油畫《茶商毛昇肖像》展於美國紐約。1843年曾在澳門小住,為當地美國僑民繪畫肖像。1851年有油畫《伍浩官肖像》、《耆英像》及《林則徐像》展於波士頓的文藝協會;其中《林則徐像》又展於英國倫敦。存世作品尚有油畫《自畫像》、《美籍船長》及《森梅爾高佛肖像》(1825)等。
關喬昌,1801-1854
清代詩人、畫家及旅行家。字仙槎、梅痴。江蘇上元(今南京)人。20歲時即絕意功名,載筆浪遊40多年,足跡遍及中國14省。每遇名勝美景,各繪圖畫,並題詩其上,一時王侯公卿、學者、釋道婦孺及外國使節爭相藏贈。曾五遊嶺南,與當地名士有交往。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遊歷澳門,作有《澳門遠島》。該圖坐西向東,正面臨澳門內港北灣,為澳門西側隔海對面山所見的澳門全景,形象較真確。富史料價值。有《泛槎圖》之集刊行。
張寶,1763-1832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月24日─1782年2月11日)5月25日,兵部尚書福康安寄兩廣總督巴延三信稱,據南海縣洋行商人潘文岩等稟稱:意大利人德天賜[“又譯阿頭大多(Adéodat de St. Augustin)”]和顏詩莫[又譯“漢色勒莫(Anselmo da Santa Margheerita)”] 二人搭附雙鷹國(德國)船從澳門到廣州,聲稱願進京效力。德天賜27歲,善於繪畫;顏詩莫,32歲,為外科醫生。二人後於1784年8月4日離廣州赴北京。
意大利人德天賜等人聲稱願進京效力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月24日─1782年2月11日)5月25日,兵部尚書福康安寄兩廣總督巴延三信稱,據南海縣洋行商人潘文岩等稟稱:意大利人德天賜[“又譯阿頭大多(Adéodat de St. Augustin)”]和顏詩莫[又譯“漢色勒莫(Anselmo da Santa Margheerita)”] 二人搭附雙鷹國(德國)船從澳門到廣州,聲稱願進京效力。德天賜27歲,善於繪畫;顏詩莫,32歲,為外科醫生。二人後於1784年8月4日離廣州赴北京。《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第1冊《兩廣總督舒常為西洋人德天賜顏詩莫進京效力事致軍機處諮》,第341—344頁。
意大利人德天賜等人聲稱願進京效力
英國畫家。1784年12月1日,被東印度公司批准以雕版師身份前往孟加拉。他攜同擔任其助理的姪兒威廉‧托瑪斯一起出發,1785年8月23日經澳門抵達廣州。在中國逗留了數月後才前往印度,他們是早期訪問東南亞的英國畫家,在廣州、澳門兩地畫了許多速寫,《澳門賈梅士洞》是他的代表作。他們在印度住了七年,於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隨馬戛爾尼勳爵(George Lord Macartney)訪華的護航艦返國。回英國後,根據素描和速寫繪製了不少油畫和版畫,出版了六本畫冊。托瑪斯‧丹尼爾畫了兩幅中國題材的油畫,其他素描和速寫由他的姪兒威廉繪製成油畫,兩人的合作堪稱完美。托瑪斯‧丹尼爾於1796年加入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並於1799年獲委任為院士。
托瑪斯.丹尼爾(Thomas Daniel),1747-1840
英國業餘畫家。1845年移居澳門。師從錢納利,其作品真實可信,對於考證歷史,研究澳門城市發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代表作有《從大砲台遠眺賈梅士花園》、《澳門南灣聖彼德小砲台》、《澳門嘉思欄砲台》和《聖方濟各修道院海景》等。屈臣尊師重道,錢納利逝世時,隨侍在側,料理後事。不久移居香港。1858年回英國,1860年在蘇格蘭去世。
托瑪斯.屈臣(Dr. Thomas Boswall Watson),1815-1860
英國皇家海軍准將,業餘畫家。又譯作考德維爾。1842年隨軍至遠東,在澳門畫了一系列的水彩畫,其中《澳門聖芳濟修院及松山砲台》是他的代表作。這幅畫呈金黃色調,把古老衰敗的聖方濟修院在夕陽殘照下的沒落情調刻劃得淋漓盡至。此外,這幅畫對於研究澳門歷史和加思欄兵營一帶建築物的變遷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多默.卡維爾(Commander James Thomas Caldwell),1815-1849
德裔英籍畫家。生於德國德累斯頓,1849年移居英國。1852-1854年間曾以藝術家身份隨美國政府佩里訪問團赴日本。隨後在紐約居住,直至1859年才返回歐洲。海尼曾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訪問澳門並作畫,其中《聖保祿教堂遺蹟》、《澳門媽閣廟》和《從主教山看澳門》三幅十分出色,被出版商廣為翻印和複製,影響很大。海尼畫風嚴謹認真,特別對建築物精心刻劃,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彼德.海尼(Peter Bernard William Heine),1827-1885
英國畫家。作品於1804年首次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展覽。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哈維以英國阿美士德(Wiliam Pitt Lord Amherst)使節團隨團繪圖員的身份來中國,1817年抵達澳門,亦到過北京。哈維擅長水彩風景畫和小型肖像畫,其作品在一本名為《中國內陸旅遊記》(倫敦,1818年出版)中被製成石版畫作為封面和內文插圖。哈維的原作在港澳傳世極少,十分珍貴。香港藝術館收藏有部份作品。
威廉.哈維(William Havell),1782-1857
英國畫家。出身貧寒,是英國坎特美斯頓城一個馬車畫匠的兒子,從小看到父親在馬車的車廂上描繪各種圖案裝飾,受到熏陶,對繪畫產生強烈的興趣。15歲時隨父親到倫敦,曾在易卜遜門下習畫,易卜遜對其才能倍加讚賞,把他推薦給馬戛爾尼勳爵。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9月26日,英政府任命馬戛爾尼勳爵為赴華特使,率領100多人組成的英國使團訪問中國。亞歷山大擔任英國使團的畫師,隨團訪問了中國的天津、北京、承德、杭州、廣州和澳門,畫了大量的速寫和水彩畫。回英國後創作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風俗畫,再現中國的人物和景物。在倫敦皇家藝術學會展覽並出版畫冊和書刊,介紹中國風光,使英國和歐洲人民對中國有了形象的認識,促進西方對中國的瞭解。在澳門期間,他畫了一幅題為《從外海眺望澳門景色》的水彩畫,描繪了18世紀澳門城市風貌,同時也顯示了英國對於澳門的覬覦,成為澳門歷史上涉及中英關係的重要佐證。
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