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2月3日,澳門主教高若瑟牧訪朝鮮及海峽傳道會,同時任命若瑟.戈美士(António José Gomes)神父為澳門教區主教代理員。
澳門主教高若瑟牧訪朝鮮及海峽傳道會
萬曆五年(1577年1月19日─1578年2月6日)4月3日,葡印總督路易斯•阿泰德(Luís de Ataide)批准每年給予居住索洛的天主教徒50色勒芬的援助。
葡印總督路易斯•阿泰德\批准每年給予居住索洛的天主教徒的援助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9月,雷淑英創辦六年制的聖羅撒英文女子學校。先是,1932年,瑪利亞方濟各會修女再度應邀來澳工作,接管聖羅撒學校和舊聖嘉辣會院。由於該校葡籍女生日少,便轉向英文教學,遵照英國書院學制和課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正式成為聖羅撒英文女子學校。1935年9月增辦初中,1939年夏,增辦高中,成為一所完全女子中學。
雷淑英創辦六年制的聖羅撒英文女子學校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澳門望德堂區蒙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馮祝萬夫人陳秉卿女士捐贈一筆鉅款,本堂神父嚴紹漁即向仁慈堂申請在舊麻風院遺址建一所女子中學。學校於本年動工,翌年落成,新建校舍,樓高二層,原擬定名為馮祝萬學校,因馮先生堅辭,故定名為“望德女子中學”,並聘林耀坤為第一任校長。為滿足當地華人子弟入學以及部分由於“九一八”事變而逐漸移居澳門的華人子女入學的需求,澳門天主教會後又開辦花地瑪真原學校 (1933)、聖嘉諾撒仁愛院中文部 (1935)等。這是天主教學校第一個發展時期。這些天主教學校面向華人,遵循中國的學制、學規和教法,從1935年開始,紛紛向南京政府註冊立案,學生畢業證書也送南京政府加蓋印章。
陳秉卿女士捐贈一筆鉅款給仁慈堂區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2月9日,成立於本年初的施粥機構怡興堂改組為“澳僑賑饑會”,由劉柏盈擔任主席。最初,該會在鏡湖適亭設一施粥場,每日施粥1250份。由於做得實在,深得各界人士支持,不斷收到各種捐款贊助,甚至遠到廣州灣的捐助。因此,於3月又在青洲設立第二粥場,4月中又於媽閣設立第三粥場。澳僑賑饑會的傑出表現,得到澳門政府認同,要求其接替同善堂在青洲難民營的施粥工作。當時青洲難民營收容難民達750人,由於規定該批難民不能到市區覓食,故每日每人需施以雙份。
施粥機構怡興堂改組為“澳僑賑饑會”
咸豐四年(1854年1月29日─1855年2月16日)11月2日,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賜福啟用儀式。兩天後,第一位死者在此安葬。此即後來的天主教西洋墳場。
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啟用儀式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