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1月1日-1933年12月31日) 1月13日,镜湖医院举行创办60周年纪念大会,澳督美兰德,水陆军长、辅政司麦加冷 (Dr. João Pereira de Magalhães),华务局长施多尼 (António Maria da Silva),卫生局长葛施打 (Pedro Joaquim Peregrino da Costa),香港东华医院主席陈廉伯、总理夏从周,镜湖医院首总理范洁朋,值理容炳文、戴显荣、黄豫樵,华人代表李际唐、卢轩颂,绅商崔诺枝、谢再生、周介眉、冯央等数百位社会名流亲临大会。
镜湖医院举行创办60周年纪念大会
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澳门中学教师高斯华(José Gomes da Silva)完成了《澳门卫生报告》,该报告非常详细地报导了当时澳门的卫生情况,特别是对沙岗和新桥区的卫生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报导。该报告首次附录了澳门植物的目录,并收集了300多种植物标本。在当年的霍乱爆发时,他毫无种族歧视和科学家的傲慢,邀请了一位本地郎中来帮助他一同抵御霍乱,而且,这位郎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正值“印度(Índia)”号轮船驶抵澳门,船上有霍乱患者,这位医生随即下令在二龙喉、㓥狗环、东望洋炮台及青洲锚地设立隔离棚,隔离霍乱患者,避免此疫在澳蔓延。他还在其供职的学校内成立了一小型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矿石和动物标本,并搜集当地植物制作标本。这些标本现存于科英布拉大学植物学院。
澳门中学教师高斯华完成了《澳门卫生报告》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1929年12月31日)12月,下旬,澳门政府在大襟岛(路环)上兴建的新麻风病院房舍五座建成,并移患者百余人入此新院,由教会之钟力医生负责。
澳门政府在大襟岛(路环)上兴建新麻风病院房舍
道光七年(1827年1月27日─1828年2月14日)本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T.R.Colledge)在澳门开设眼科诊所,免费为中国穷人医治眼疾。诊所在澳门租下了两间小屋,能够收治大约40名外地病人,门诊病人数量不限。诊所开设之初,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热心于帮助他克服最初的困难,通过给第一名就诊的中国人发奖金来设法说服中国人接受治疗。后诊所渐获华人的认可,甚至吸引了中国富人的捐赠,得以维持下去。东印度公司对诊所给予药物的支持,与其签订了书面协定,同意接受申请,不限量供应药品。东印度公司更对郭雷枢在华开办诊所活动大为赞赏,将其优秀表现几次写信报告董事会。该医院开办六年(1827—1832)来共接收病人4000余人,影响很大,甚至中国北方和东南亚的病人都被吸引到这个诊所。1832年底诊所因公司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的离开所导致的公务增加而不得不关闭。在郭雷枢澳门眼科诊所的影响下,1828年广州的医生设立了一个诊所,专门为贫苦中国人提供药品。
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T.R.Colledge)在澳门开设眼科诊所
隆庆二年(1568年1月29日─1569年1月16日)本年,贾尼劳主教在澳门建立了两所医院及一所仁慈堂。一所医院为麻疯院,是专门为麻疯病人所设,当时中国南方有很多麻疯病人,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对麻疯病患者的灵魂进行拯救。麻疯病院最初是设在贫民医院 的隔间内,后迁设于城外望德堂之旁,以为教堂之属。贾尼劳以拉匝禄圣人为麻疯病患者的主保,故名此堂为“圣拉匝禄堂(Igreja de Sāo Lázaro)”。因堂内收养麻疯病人,故又称为“发疯寺”。《澳门记略》称:“东南城外有发疯寺,内居疯蕃,外卫以兵,月有禀。” 另一所医院为“贫民医院(Hospital de Pobres)”。贫民医院在大三巴炮台南麓,澳城外水坑尾一带,隶属于仁慈堂。贫民医院,《澳门记略》称“医人庙”,“在澳城之东,医者数人。凡夷人鳏寡茕独,有疾不能自疗者,许就庙医,其费给自支粮庙。”仁慈堂,位于澳门议事会前地侧,它以 “仁慈圣母”为主保,仿罗马仁爱协会之制,专以补助贫苦无告者之生活用品为职责,对葡萄牙“富人和商客”亦有安全保障作用,贾尼劳将本地税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维持慈善会的经费。仁慈堂,《澳门记略》称为“支粮庙”,在澳城南隅,“如内地育婴堂制,门侧穴转斗悬铎,置转斗中,僧闻铎声至,收而育之”。澳门仁慈堂是一个慈善机构,同时亦是一个宗教机构。该堂楼下正厅曾设祭坛、圣像,摆设犹如小教堂。贾尼劳是创办澳门慈善事业的第一人,亦是将西药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贾尼劳主教在澳门建立了两所医院及一所仁慈堂
光绪三年(1877年2月13日─1878年2月1日)澳门各行公推镜湖医院12位:王海清(云卿)、宋勋(卓卿)、潘以恩(礼臣)、黄济华(巨川)、蔡应饶(甫田)、关兆祥(玉波)、李谦裕(子翘)、黎丕典(锡余)、张树南、张昭源、陈弼臣、麦学谦。[1] [1]《镜湖医院征信录》上,第12页。
澳门各行公推镜湖医院12位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9日,澳门著名医生萨拉维齐‧皮特逝世。皮特医生1813年1月10日生于澳门,其祖父是意大利人。早年在果阿攻读医学,1849年返回澳门,担任澳门外科医生。他在澳门的行医过程及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一种被称之为“新卡布茶(Scented Caper tea)”的饮料。这种茶有很好的健胃和助消化的功效,饭后饮上一杯,可以预防疾病。在澳门,这种茶被澳门土生人视为治疗各种肠胃疾病的灵丹妙药,人们俗称之“皮特医生茶”。皮特一生娶了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卡尔特拉‧莱丽娅(Hermelinda Joa-quina Cartela Leiria)来自于澳门最富有的家族。皮特医生逝世时,澳门的报纸发表了很多颂扬他的文章。[1] [1]阿马罗:《澳门的古老秘方》,载《文化杂志》第5期,1988年。
澳门著名医生萨拉维齐‧皮特逝世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6日,舵尾岛白沙栏麻风病人数为40名单身和7名已婚男人(无妻相随)。女性麻风病人18人并已确认染病,2名已婚但未与丈夫同居,11名单身,5名寡妇,其中4名初来时已丧偶,身边带着2名幼女。7月28日,澳督札谕严禁各项华船装载麻风病人到澳,不准登岸。如查有载来,须令将该麻风病人留在船上载回原处。[1]同日,还对白沙栏收容所接收麻风病人做出规定,并确定了在街上相遇时的措施。决定用于男性病人的收容所要和女性住所完全隔离。[2] [1]《澳门政府宪报》1882年8月5日第31号。 [2]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226页。
舵尾岛白沙栏麻风病人数
人物: | 程佐衡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78年05月09日 | |
1884年 | |
1887年 | |
地點: | 中國--廣東--橫琴--舵尾島--白沙欄海灣 |
中國--廣東--小橫琴 | |
山索(Seong-Só) | |
路環島--聖方濟各堂區 | |
小九澳 | |
關鍵字: | 傳染性疾病 |
傳染性疾病護理 | |
勘地十說 |
資料來源: | 澳門編年史 / 吳志良, 湯開建, 金國平主編. 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第1878頁 ISBN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6233 |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