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一年(1498年1月22日─1499年2月9日)8月15日,葡萄牙第一座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機構在里斯本(Lisboa)建立。該機構由若奧二世的遺孀唐娜•萊昂諾拉(Dona Leonora)王后創立,又稱慈善兄弟會或仁慈聖母會。[1]
[1]龍思泰(Anders Ljungstedt):《早期澳門史》第4章,第52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弘治十一年(1498年1月22日─1499年2月9日)8月15日,葡萄牙第一座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機構在里斯本(Lisboa)建立。該機構由若奧二世的遺孀唐娜•萊昂諾拉(Dona Leonora)王后創立,又稱慈善兄弟會或仁慈聖母會。[1]
[1]龍思泰(Anders Ljungstedt):《早期澳門史》第4章,第52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2月3日─1602年1月22日)聖保祿學院住院人數70人,其中有一部分為1600—1601年前往日本的教士在這里過冬。費爾南•格雷羅神父:《耶穌會神父事務年度報告》,載《16和17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里的中國景觀》,第167頁。
聖保祿學院住院人數70人
崇禎十五年(1642年1月30日─1643年2月18日)7月,在葡萄牙恢復獨立若奧四世登基的慶典中,澳門的華人基督徒街區和日本基督徒街區的慶祝活動尤為引人注目。來自廣場教區(十字大街)的華人基督徒一個團,在軍官和下級士官的指揮下舉行了閱兵式,還用自己的武器進行操練,精湛的射擊表演彈無虛發。日本街區(聖保祿街)的基督徒則於7日晚到8日晨間舉行了火把遊行活動。他們身著日本民族服裝,彈起弓弦和其他樂器,手持扇子,肋下掛著戰刀,踏著優美的舞步遊行。在慶祝活動中,華人基督徒的情緒最為高漲。博克塞:《16—17世紀澳門的宗教和貿易中轉港之作用》,載《中外關係史譯叢》第5輯,第91頁。
澳門的華人基督徒街區和日本基督徒街區的慶祝活動引人注目
康熙十二年(1673年2月17日-1674年2月5日)由香山知縣申良翰主持修纂的《香山縣誌》完成。該志為清朝纂修的第一部香山縣誌。卷首保存有一幅《濠鏡澳圖》,卷10為《澳彝》,其文稱:澳中彝人聚處,雜以唐人黑鬼,則皆聽澳彝驅使者也。澳門舊有提調、備倭、巡緝行署三所,今惟議事亭。凡文武官下澳,率坐議事亭上,彝目列坐進茶畢,有欲言則通事番譯傳語。通事率閩粵人,或偶不在側,則上德無由宣,下情無由達。彝人違禁約,多由通事導之。或奉牌拘提,輒避匿。關閘歲放米若干石,每月六啟關。廣肇南韶道發封條六道,令文武官會同驗放,事已封關。我國家之待遠人者,可謂至矣。若信聽通事,驕悍違禁,窩逃人,買子女,一旦閉關遏糴,必致餓殍流離,欲如此日之晏安豐富,豈可得哉?彝俗貴女賤男,生女則喜,長則贅媚入其家為後;生男出贅他氏。奉天主教尤謹,樂施予,以故建寺獨多,有三巴寺、賣家私寺、大寺、飛來寺、發瘋寺、風汛寺、板樟寺、龍鬆寺、醫人寺、尼姑寺、望人寺、唐人寺、花王廟,而崇宏瑰麗,以三巴寺為最。 申良翰:《(康熙)香山縣誌》卷首《濠鏡澳圖》及卷10《澳彝》。
《香山縣志》修纂完成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2月1日─1594年2月19日)7月7日,孟三德神父再次提修建聖保祿學院工程需要追加30兩白銀,議事會予以批准,工程負責人伊納修•莫雷拉於本日收到。Domingos Maurício Gomes dos Santos,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de Ocidental do Extremo-Oriente, p.11. 關於聖保祿學院建設建造資金問題,各種文獻記載十分混亂。范禮安1593年11月12日的信稱:完成聖保祿學院全部工程需要3000杜卡多。而1594年11月9日的信則稱,聖保祿學院已經完成的部分大約花費34000杜卡多,另外為購買用作神學院菜園的土地和傢俱還花費了31000杜卡多。其中澳門富商金特羅(Pedro Quintero)捐贈其遺產約2000杜卡多和2套住房,通過其他朋友的援助獲得3000杜卡多;范禮安還期待其他的友好關係獲得2000杜卡多(高瀬泓一郎:《キリシタン時代の文化と諸相》,第298—300頁及第348—353頁)。而據《耶穌會會士在亞洲》鈔本49,Ⅳ,66,第85—87頁,則稱僅“以新的平台至藥房這一段工程就耗資一萬兩白銀”。但無論最後花費多少錢,整個澳門聖保祿學院的資金均來自澳門居民,“沒有花費日本和耶穌會一分錢”。(參見Domingos Maurício Gomes dos Santos,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de Ocidental do Extremo-Oriente, pp.13—14.)
孟三德神父再次提修建聖保祿學院工程需要追加30兩白銀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2月16日─1647年2月4日)5月2日,澳門議事會接受本市47名有聲望的市民請求,決定將聖卡塔琳娜(S. Catarina da Sena)定為澳門城市的庇護神。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82.
議事會決定將聖卡塔琳娜定為澳門城市的庇護神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1月26日─1619年2月13日)9月19日,中日教區巡視員弗朗西斯科•維埃拉神父於日本致耶穌會總會長的信稱:范禮安神父看到日本基督教會獲得巨大發展,需要大批人手,而中國也對福音徐徐打開大門。為了培養人才,他擴大了澳門住院,稱為學院,在那里設置了學習神學、哲學以及倫理神學的課程,還增加了已在進行中的拉丁語課程,由教師和學生構成的機構幾乎可以成為大學。“幾乎可以成為大學”,言下之意,澳門聖保祿學院還不是一所大學,而是一所學院(Colégio)。1618年9月19日維埃拉神父的信,見高瀬泓一郎:《キリシ夕ソ時代の文化と諸相》,第357—358頁,轉自戚印平:《澳門聖保祿學院新探》,第88頁。1994年戈麥斯•多斯•桑托斯:《澳門:遠東第一所西方大學》一文發表,他根據嘉爾定(António Francisco Cardim)神父1645年給教宗英諾森十世(Inocêncio X)的《日本教省報告》稱,聖保祿學院具有大學職能,其中教授文法到神學的所有科學課程,並在適當的時候授予博士學位,因此他將聖保祿學院定性為遠東第一所西方大學。受其影響,海內外不少學者均將聖保祿學院定格為澳門的西方大學。“大學”與“學院(colégio)”是兩個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的現代教育學概念,根據戚印平研究的結果,可以清楚表明,澳門聖保祿學院是以各種語言學習為主要內容的人文課程,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哲學課程和以基督信仰為最終目的的神學課程為其教學體的學院,與其他耶穌會學院,尤其是鄰近地區的其他學院並無二致。很顯然,澳門聖保祿學院的教育水準尚未達到大學的標準,與《耶穌會會憲》的學院規定完全相符(戚印平:《澳門聖保祿學院新探》,第88頁)。金國平先生提出更進一步的看法稱:Colégio為耶穌會省下一跨區管理機構。教學部分主要為自己培養傳教士,不具為社會育人功能。因此,Colégio既不是學院,更不是大學,只是一教區會而已。當時耶穌會在中國即有杭州教區會(Colégio de Hanchou)、南京教區會(Colégio de Nanquim)和北京教區會(Colégio de Pequin),故Colégio de São Paulo即是聖保祿教區會,而不是聖保祿學院。
中日教區巡視員弗朗西斯科•維埃拉神父於日本致信耶穌會總會長
嘉靖十九年(1540年2月8日─1541年1月26日)9月27日,教宗保祿三世下達諭旨,批准耶穌會成立。從此耶穌會保證無條件服從教宗,聽從教宗調遣。哈特曼(Peter C. Hartmann):《耶穌會簡史》第1章,第5頁。
教宗保祿三世批准耶穌會成立
人物: | 唐娜.萊昂諾拉(Leonora, Dona) |
時間: | 明中後期(1494-1644年) |
1498年08月15日 | |
地點: | 葡萄牙--里斯本(Lisboa) |
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 |
關鍵字: | 公益團體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6頁。ISBN 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0856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