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覆路榕陰接海隄,望洋東轉望洋西,馬交石上看潮立,十萬軍中戰水犀。”右為《嶺雲海日樓詩鈔》之丘滄海詠馬交石觀濤詩也。蓋馬交石觀濤,昔為澳門八景之一。當澳門未填海時,該處前臨大海,遠望九洲;風挾潮來,濤擊石湍;其聲澎湃,響若驚雷,所以澳葡,亦以其列為風景區 (Bela Vista)。該區不獨指馬交石之一石而言,據《澳門市街名冊》詳釋該區稱:“馬交石,此名指本市馬交石山東北斜坡之區。位於自來水公司水塘,與黑沙環之間,即漁翁街兩邊,並伸展至海邊,此區近海之一端,有石一塊,上有臺,中國人稱之為圓臺仔。“馬交石山,此崗位於自來水公司水塘,與漁翁街高段之間,即在螺絲山花園之東北。崗一部份為馬交石炮臺馬路所環繞。在此崗內,有馬交石炮臺之遺跡,馬交石無綫電臺,並有下列之地方:馬交石炮臺馬路,馬交石斜坡,瑪利二世皇后眺望臺。”馬交石區有不少歷史遺跡,如馬交石、馬交石古廟、瑪利炮臺遺跡、四百週年紀念碑遺址、亞馬勒開路碑石、基督教墳場、摩羅園、荷蘭治港工程處舊址、海角遊魂、螺絲山花園等。馬交石,攷諸古籍無其名,惟自清朝乾隆時,海防同知印光任,及張汝霖二合篡之《澳門紀略》始。案《澳門紀略》稱:“馬交石,在蓮花山北麓,石橢而磽,無趾,三小石承之。相傳:浮浪至。”後來之史地誌書,言馬交石者,皆援引此耳。如此相傳,未免類似神話。該石究在何處?尚難確證。有謂該石在澳門東北隅,天后古廟對開之海灘處,且該石之朝海一面,刻有“馬交石”三個大字;但稽諸澳門父老,卻從未有人親見者,然則傳說終是傳說耳!或謂該石,原在螺絲山之山腰處,面向大海,但早被澳葡鑿去,開闢螺絲山花園云。更有謂該石,現尚在海灘上,澳葡曾於石頂,築一平臺,俾使遊人覽海,即今《澳門市街名冊》中所稱之“圓臺仔”云。查此圓臺仔朝海之一面,又未嘗刻有“馬交石”三大字,想亦不過以其屼立海灘,而致附會之耳。姑無論馬交石果在何處,但定在附近地區,故今稱此一帶為“馬交石”,又有何不可?況此一帶,皆居高臨海,可供遊人觀潮眺遠,儘日流連者;靡論花晨月夕,同樣清幽,故不鮮騷人墨客,於此高吟。曾記程學灃有《馬交石玩月》五言律詩云:“日落遊車盡,疎煙近岸生。山前一月出,海上數帆輕;螺磴盤芳草,魚磯沒野萍。江湖足歸興,好與話幽情。”馬交石古廟,原名“天后古廟”,因在馬交石海濱,為馬交石區勝景之一。昔日該處本是海灘礁石,漁民因巖結龕,供祀海神天后。當年祇有山坡草徑一條,盤曲而達廟前,古榕蟠蔭其上,驚濤吼激於下。後來蓋就小小亭臺一座,丹墀翠砌,拾級可登,於是紅海黑砂,萬頃在望;遠隔囂攘,近景幽閒;一燈神前,十分虔净。該廟原非甚古,今可分為兩座:下為道觀之天后宮,上為梵宇之觀音閣,組合天然,巋然屼立於海濱焉。天后宮不過百年建築物耳。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由一位老道士四出募捐,集貲興築者。抗戰前曾經一次重修,迺成現狀。觀音閣則更為近年所建。聞為香港青山一位法師,來澳築此闌若。據其匾額刻著乙未年(一九五五年)創建者。該閣高踞巖頂,四面欄杆,極目眺遠,風景佳絕。澳葡自從於一九二三年間,填海築港,遂將馬交石古廟門前沙坦堵塞,闢一馬路經過廟下,從此多年古廟,已非近水樓臺;舊日海灘,變作桑麻田舍。但是魚磯不遠,釣網猶鄰;蛟石依然,潮汐可見也。故昔之觀濤勝地,今祇供作登高望海耳。試誦《百尺樓詩稿》,有《登馬交石天后宮望海》詩云:“歷盡滄桑石一拳,丹梯雙袖挪雲煙。后宮香火千秋澤,蜃氣樓臺二月天;風色從來多變幻,春容老去卻矜憐。登臨四望茫無際,日夜狂流逐逝川。”螺絲山,因其土丘阜起如螺髻,山路盤旋如螺絲,林木青翠如螺黛,所以昔已有螺山之稱矣。澳葡於一八九八年,修路闢園,蒔花植樹,稱為螺絲山花園。更於山嶺築小尖塔,迴環可上,而至頂端,號螺絲篤焉。在螺絲山半腰處,有小路橫出,可達一石檯。石已半埋,檯居石頂,西北面海,圍以欄杆,或謂該石,即原來之馬交石云。當年澳葡未填海前,立此石檯上,可以觀海,可以聽濤,更可以眺遠,九洲凝眸,祖國在望。螺絲山麓,馬路道傍,舊有空階,嘗設餐室,以備過客歇息,足供遊人流連者,名襟海樓,可見當時為依山面海者也。及填海後,改稱樂園,日祇茶座,夜增歌壇,可以把盞看花,可以飛觴醉月。每當春夏,則車馬盈門,及至秋冬,則未免景況蕭索,蓋以其僻處東北,遠離市區故也。惟另有幽人,愛其雅靜,冬晨秋夜,來此清遊,作畫吟詩,樂其所樂。昔劉草衣,有《中秋夜遊樂園》詩云:“天遣閒雲約我來,園林一角絕纖埃,疏疏秋樹明明月,半作詩材半畫材。” 馮秋雪又有《中元夜偕友樂園看月》詩四首云:“落落人間向海隅,江天寥廓月圓初。芳園今已無車馬,秋入河山景亦殊。” “孤燈點點似秋螢,熠婚無光夜氣清。今夕嫦娥憐獨照,故隨江水向人明。” “中元時節已飛涼,不待秋雲定有霜。小立扶闌對明月,金波看到似殘陽。” “暗樹呼雲寒渚外,舟人碎月亂流中。天風意欲飄星去,留得銀盤映冷楓。”螺絲山下之馬路,為澳葡兵頭亞馬勒(J.M.F.do Amaral)於一八四九年所開闢者。此條馬路,由昔日澳門古城之水坑尾門起,經東望洋山麓,直達馬交石之螺絲山下,轉向黑沙環斜坡,而逕至關閘馬路而抵關閘門。故亞馬勒特在螺絲山下之黑沙環斜坡間,一面向海之巖石上,刻一葡國徽誌,並勒有“馬交一八四九”等葡文,該石現尚可見也。馬路所經之山地,當時為龍田望厦村人之祖宗墳墓所在,因闢路而被掘毀,致一時怨聲載道,後遂有沈米之事件發生。據《香山縣誌》載稱:“……開馳道於東望洋山,山多居民墳墓,夷勒起遷,遷者給洋銀一両四錢,不從者夷之,棄殘骸於海,民大嗟怨,遂有沈志亮、郭金堂之事。” 該事參見林謙之《退思齋雜錄》及《沈米郭金堂傳》。亞馬勒刻此碑石,實為澳門擴展區域之碑石,所以舊日澳門葡人稱此石為”馬交Macau”石也,亦有人認為此石就是馬交石焉。昔者相傳:“馬交石在蓮峰北麓,石上刻有馬交石字,面向大海。”但傳說祇是傳說,未嘗有人確曾見過有刻著馬交石三字之石者。惟獨此碑石,確屬在蓮峰山麓北便海濱,面朝大海,且刻有馬交字樣,惟屬葡文耳。馬交石之真相,因為年代久遠,且滄海已變桑田,無從稽攷,以致人言言殊,此碑石亦成疑問也。螺絲山之東,另有一崗隆起,伸延至海濱者,《澳門市街名冊》,稱這為馬交石山。查此崗原名東崗,但舊日澳葡稱之為未申拔山。一七六七年時,英國初來中國之威廉未申拔氏(Wilhelm Meesenberg),死後最先營葬於此崗,因此得名。後來又有其他歐洲國家之欲來拓殖者,死後相繼埋葬斯土,合計共有七人,彼等竟美其名為”溝通中西文化之七先鋒”。吁!彼殖民主義者真是身死異邦,仍不知悔也。後因澳葡用此墓地,遂將七古塚盡行移葬於馬交石基督教墳場內。馬交石山之最高處,松蔭濃密,澳葡藉其掩護,於此築一小炮臺,名為瑪利二世皇后炮臺。聞昔日該炮臺之進口山徑,沿途俱設有石油汽燈。攷澳門在百餘年前,能採用汽燈照明,實屬先進,港澳都當推其為隗始也。追至後來澳門有電燈設備時,纔將之撤去,尋且澳葡亦將該炮臺撤銷而拆毀矣。現在環繞該山之馬路,則稱馬交石炮臺馬路。距炮臺稍東,該山有一馬交石無廈電臺。昔日此處,還有一所傳染病醫院,皆香港英資設立者。後來澳葡政府以一萬七千元代價,將醫院及電臺機件等承購,合併為一所更完備之無廈電臺,而迄於今焉。海角遊魂,在馬交石山之極東隅。前臨大海,背倚無廈電臺;遥望中山,俯瞰自來水塘;海闊天空,臺高椅净;為望海之勝地,誠遊玩之佳境也。但名號海角遊魂,未免凄涼恐怖!揆厥原起,是亦有由。事緣於公元一六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荷蘭艦隊侵襲澳門時,荷兵嘗在此處海灘登陸,及被葡人擊敗後,又擕炮竄回此處,擬駕舟出海逃亡,惟為澳葡炮火封鎖,卒至彈落舟翻,炮沉人溺。是役也,真是鬼哭神號,情狀慘極,從玆該處,聞濤聲便疑炮響,見風動輒似魂來!嗣後澳葡,遂號此處為”地獄門檻”(Boca do Inferno),近人亦稱之為海角遊魂。海角遊魂之山麓,其東邊海灘處,在一九二三至一九三零年間,荷蘭治港工程處嘗於此闢地作工場,棚廠滿佈,器材縱橫,車艇常屯,工人結集,於是漁翁街上,頗覺繁盛一時也。迨至澳門填海築港工程完竣,荷蘭治港工程處亦告結束,迺將倉庫器材撤去,該處海坦便築成馬路而直達新口岸焉。在螺絲山下,漁翁道左,該處又有一所澳門電燈公司車房,大約於一九零四年間,為一法國人厘古所創立。初時規模甚小,祇得一臺蒸汽機發電。及至一九一七年間,再由英人嘉利仁接辦,陸續擴充,纔具今日之規模。馬交石有古墳場二所:一為英人基督教墳場,一為印度回教墳場,皆為英印遊客之憑吊地也。基督教墳場在螺絲山後方,黑沙環斜坡之傍。石牆作限,鐵閘常關,內有古墳廿穴,皆豐碑石槨,行列井然。另有英文碑誌,略稱“當十八世紀末葉,該廿穴古塚原散葬在澳門古城牆外之各山谷者,後經蒐集,移葬於此。瘞此者皆為來自各國之人,計有:英、美、德、法、挪威及丹麥等國。”回教墳場又稱嚤硙園,在馬交石山麓右方。深谿蓊蔚,長徑通幽,內為印度人之回教聖地,亦為教友時節拜禱之處也。昔日印人身後,俱在此火化。其教規虔潔,不輕易任人進內者;澳中唯此一回教傳道處耳。馬交石本迺昔日澳人遊倦息鞭,閒來把盞之娛樂勝地。當年除有螺絲山下之樂園外,尚有陸園一所──即今濠江中學校址,既設涼亭茶座,更備鞦韆槓架等以吸引遊人。昔《雪社詩集》,馮印雪有《陸園消夏》。七言絕句二首云:“參差林景日玲瓏,雙蝶魂播淡宕風,一個草亭窗四面,高吟人在録陰中。”“緑樹鳴蜩乞我來,園林一角隔囂埃。斜陽祝向花梢住,莫遣詩心照碧苔。” 陸園後來易主,改稱陶園,增設歌壇,極一時之盛。昔雪社宇雪亦有《陶園即事》詩二首云:“炎炎夏日草芊芊,一樹斜陽一樹蟬。愁絕儂來獨不見,緑陰陰處接流泉。”“放眼中原幾劫灰,陶園清夏且徘徊。漫言逸興無人會,已有詩仙日日來。”
馬交石
咸豐三年(1853年2月8日─1854年1月28日)10月24日,澳督吉馬良士致函海事及海外部稱:“許久以來,我一直想擴展在華的葡萄牙領地。在我職內,終於將氹仔變成了完全的葡萄牙屬地。開始從路環及荔枝灣這兩個較遠的村落徵收少量的稅收。但它實際上的意義不止於此,其重要性在於確立我們的權利,讓這些居民逐漸熟悉我們的所有權。我們以為這是對他們的要求,因為,我們的十字門炮台司令及其武裝兵船為他們提供了保護,而他們應該付出一點捐稅。若我們有更大的實力,所獲應不止於此。”時人庇禮喇亦稱:“在亞馬留政府之後,路環及其周圍村落自願併入我們的治下,開始向我們納稅。對此,香山縣官未提出任何異議。因此,路環港成為澳門三個歷史悠久的港口之一。”路環又名過路環,最得形勝,四通八達,圓轉如環,不似橫琴之荒遠。其港門緊抱,灣澳頗多,不似氹仔之孤露。其堂局開展,峰巒環拱,不似舵尾之破瘦。葡人視路環較氹仔稍輕,蓋由近而遠,力尚未及,且恐民心不服,未敢遽收雜費,只於前三五年,借點燈修路為名,陸續給牌照,索公鈔而已。其西面路灣海中,拖漁船停泊甚多,街南北斜長1700餘步,店戶、居民約200家,街南頭有譚仙廟,山旁有天妃廟,街中兵房l所,約前l0年建成。聞葡人向因救火而進步者,譚仙廟旁山角兵房,系光緒十年(1884)建成,同時建女瘋院於九澳兩處,葡兵不過10餘人,並無電線通澳門。路環北面曰荔枝灣,澳棚十數家,小店一陳姓,海豐人,居此10餘年,荔枝灣東曰大灣,約二三十家。又東曰竹牌灣,約數家,打石營生者。以上三灣,皆有漁船停泊。又東北轉向南曰九澳,與潭仔雞頸山相值,澳門有三聖廟,坐巽向乾,供關帝、洪聖、譚公,系光緒九年(1883)重修,旁有吳氏祖墓,山內秧田約數頃,農民數十家,墳墓甚多。 東南循山轉行數百步,見瓦房數椽,即女瘋院,海旁拳石兀立,其地名曰小九澳。從九澳村西南翻山,便至黑沙,為路環東面農田村舍,與九澳相若,惟地形散漫外,無遮攔,海濤拍岸,驕如怒馬。其路環面南夾山成凹,微沙淤灘,受風甚遠,闐無居人。又路環街西瀕海,街東為山場農田,百數十丘,山北一墳巍然,碑題陳公墓,同治元年(1862)秋重修,南山有湖溏、社神,舊廟旁有繆宅、稅界、石碑,其餘墳墓累如貫珠。
澳督吉馬良士稱氹仔變成了完全的葡萄牙屬地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