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覆路榕陰接海隄,望洋東轉望洋西,馬交石上看潮立,十萬軍中戰水犀。”右為《嶺雲海日樓詩鈔》之丘滄海詠馬交石觀濤詩也。蓋馬交石觀濤,昔為澳門八景之一。當澳門未填海時,該處前臨大海,遠望九洲;風挾潮來,濤擊石湍;其聲澎湃,響若驚雷,所以澳葡,亦以其列為風景區 (Bela Vista)。該區不獨指馬交石之一石而言,據《澳門市街名冊》詳釋該區稱:“馬交石,此名指本市馬交石山東北斜坡之區。位於自來水公司水塘,與黑沙環之間,即漁翁街兩邊,並伸展至海邊,此區近海之一端,有石一塊,上有臺,中國人稱之為圓臺仔。“馬交石山,此崗位於自來水公司水塘,與漁翁街高段之間,即在螺絲山花園之東北。崗一部份為馬交石炮臺馬路所環繞。在此崗內,有馬交石炮臺之遺跡,馬交石無綫電臺,並有下列之地方:馬交石炮臺馬路,馬交石斜坡,瑪利二世皇后眺望臺。”馬交石區有不少歷史遺跡,如馬交石、馬交石古廟、瑪利炮臺遺跡、四百週年紀念碑遺址、亞馬勒開路碑石、基督教墳場、摩羅園、荷蘭治港工程處舊址、海角遊魂、螺絲山花園等。馬交石,攷諸古籍無其名,惟自清朝乾隆時,海防同知印光任,及張汝霖二合篡之《澳門紀略》始。案《澳門紀略》稱:“馬交石,在蓮花山北麓,石橢而磽,無趾,三小石承之。相傳:浮浪至。”後來之史地誌書,言馬交石者,皆援引此耳。如此相傳,未免類似神話。該石究在何處?尚難確證。有謂該石在澳門東北隅,天后古廟對開之海灘處,且該石之朝海一面,刻有“馬交石”三個大字;但稽諸澳門父老,卻從未有人親見者,然則傳說終是傳說耳!或謂該石,原在螺絲山之山腰處,面向大海,但早被澳葡鑿去,開闢螺絲山花園云。更有謂該石,現尚在海灘上,澳葡曾於石頂,築一平臺,俾使遊人覽海,即今《澳門市街名冊》中所稱之“圓臺仔”云。查此圓臺仔朝海之一面,又未嘗刻有“馬交石”三大字,想亦不過以其屼立海灘,而致附會之耳。姑無論馬交石果在何處,但定在附近地區,故今稱此一帶為“馬交石”,又有何不可?況此一帶,皆居高臨海,可供遊人觀潮眺遠,儘日流連者;靡論花晨月夕,同樣清幽,故不鮮騷人墨客,於此高吟。曾記程學灃有《馬交石玩月》五言律詩云:“日落遊車盡,疎煙近岸生。山前一月出,海上數帆輕;螺磴盤芳草,魚磯沒野萍。江湖足歸興,好與話幽情。”馬交石古廟,原名“天后古廟”,因在馬交石海濱,為馬交石區勝景之一。昔日該處本是海灘礁石,漁民因巖結龕,供祀海神天后。當年祇有山坡草徑一條,盤曲而達廟前,古榕蟠蔭其上,驚濤吼激於下。後來蓋就小小亭臺一座,丹墀翠砌,拾級可登,於是紅海黑砂,萬頃在望;遠隔囂攘,近景幽閒;一燈神前,十分虔净。該廟原非甚古,今可分為兩座:下為道觀之天后宮,上為梵宇之觀音閣,組合天然,巋然屼立於海濱焉。天后宮不過百年建築物耳。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由一位老道士四出募捐,集貲興築者。抗戰前曾經一次重修,迺成現狀。觀音閣則更為近年所建。聞為香港青山一位法師,來澳築此闌若。據其匾額刻著乙未年(一九五五年)創建者。該閣高踞巖頂,四面欄杆,極目眺遠,風景佳絕。澳葡自從於一九二三年間,填海築港,遂將馬交石古廟門前沙坦堵塞,闢一馬路經過廟下,從此多年古廟,已非近水樓臺;舊日海灘,變作桑麻田舍。但是魚磯不遠,釣網猶鄰;蛟石依然,潮汐可見也。故昔之觀濤勝地,今祇供作登高望海耳。試誦《百尺樓詩稿》,有《登馬交石天后宮望海》詩云:“歷盡滄桑石一拳,丹梯雙袖挪雲煙。后宮香火千秋澤,蜃氣樓臺二月天;風色從來多變幻,春容老去卻矜憐。登臨四望茫無際,日夜狂流逐逝川。”螺絲山,因其土丘阜起如螺髻,山路盤旋如螺絲,林木青翠如螺黛,所以昔已有螺山之稱矣。澳葡於一八九八年,修路闢園,蒔花植樹,稱為螺絲山花園。更於山嶺築小尖塔,迴環可上,而至頂端,號螺絲篤焉。在螺絲山半腰處,有小路橫出,可達一石檯。石已半埋,檯居石頂,西北面海,圍以欄杆,或謂該石,即原來之馬交石云。當年澳葡未填海前,立此石檯上,可以觀海,可以聽濤,更可以眺遠,九洲凝眸,祖國在望。螺絲山麓,馬路道傍,舊有空階,嘗設餐室,以備過客歇息,足供遊人流連者,名襟海樓,可見當時為依山面海者也。及填海後,改稱樂園,日祇茶座,夜增歌壇,可以把盞看花,可以飛觴醉月。每當春夏,則車馬盈門,及至秋冬,則未免景況蕭索,蓋以其僻處東北,遠離市區故也。惟另有幽人,愛其雅靜,冬晨秋夜,來此清遊,作畫吟詩,樂其所樂。昔劉草衣,有《中秋夜遊樂園》詩云:“天遣閒雲約我來,園林一角絕纖埃,疏疏秋樹明明月,半作詩材半畫材。” 馮秋雪又有《中元夜偕友樂園看月》詩四首云:“落落人間向海隅,江天寥廓月圓初。芳園今已無車馬,秋入河山景亦殊。” “孤燈點點似秋螢,熠婚無光夜氣清。今夕嫦娥憐獨照,故隨江水向人明。” “中元時節已飛涼,不待秋雲定有霜。小立扶闌對明月,金波看到似殘陽。” “暗樹呼雲寒渚外,舟人碎月亂流中。天風意欲飄星去,留得銀盤映冷楓。”螺絲山下之馬路,為澳葡兵頭亞馬勒(J.M.F.do Amaral)於一八四九年所開闢者。此條馬路,由昔日澳門古城之水坑尾門起,經東望洋山麓,直達馬交石之螺絲山下,轉向黑沙環斜坡,而逕至關閘馬路而抵關閘門。故亞馬勒特在螺絲山下之黑沙環斜坡間,一面向海之巖石上,刻一葡國徽誌,並勒有“馬交一八四九”等葡文,該石現尚可見也。馬路所經之山地,當時為龍田望厦村人之祖宗墳墓所在,因闢路而被掘毀,致一時怨聲載道,後遂有沈米之事件發生。據《香山縣誌》載稱:“……開馳道於東望洋山,山多居民墳墓,夷勒起遷,遷者給洋銀一両四錢,不從者夷之,棄殘骸於海,民大嗟怨,遂有沈志亮、郭金堂之事。” 該事參見林謙之《退思齋雜錄》及《沈米郭金堂傳》。亞馬勒刻此碑石,實為澳門擴展區域之碑石,所以舊日澳門葡人稱此石為”馬交Macau”石也,亦有人認為此石就是馬交石焉。昔者相傳:“馬交石在蓮峰北麓,石上刻有馬交石字,面向大海。”但傳說祇是傳說,未嘗有人確曾見過有刻著馬交石三字之石者。惟獨此碑石,確屬在蓮峰山麓北便海濱,面朝大海,且刻有馬交字樣,惟屬葡文耳。馬交石之真相,因為年代久遠,且滄海已變桑田,無從稽攷,以致人言言殊,此碑石亦成疑問也。螺絲山之東,另有一崗隆起,伸延至海濱者,《澳門市街名冊》,稱這為馬交石山。查此崗原名東崗,但舊日澳葡稱之為未申拔山。一七六七年時,英國初來中國之威廉未申拔氏(Wilhelm Meesenberg),死後最先營葬於此崗,因此得名。後來又有其他歐洲國家之欲來拓殖者,死後相繼埋葬斯土,合計共有七人,彼等竟美其名為”溝通中西文化之七先鋒”。吁!彼殖民主義者真是身死異邦,仍不知悔也。後因澳葡用此墓地,遂將七古塚盡行移葬於馬交石基督教墳場內。馬交石山之最高處,松蔭濃密,澳葡藉其掩護,於此築一小炮臺,名為瑪利二世皇后炮臺。聞昔日該炮臺之進口山徑,沿途俱設有石油汽燈。攷澳門在百餘年前,能採用汽燈照明,實屬先進,港澳都當推其為隗始也。追至後來澳門有電燈設備時,纔將之撤去,尋且澳葡亦將該炮臺撤銷而拆毀矣。現在環繞該山之馬路,則稱馬交石炮臺馬路。距炮臺稍東,該山有一馬交石無廈電臺。昔日此處,還有一所傳染病醫院,皆香港英資設立者。後來澳葡政府以一萬七千元代價,將醫院及電臺機件等承購,合併為一所更完備之無廈電臺,而迄於今焉。海角遊魂,在馬交石山之極東隅。前臨大海,背倚無廈電臺;遥望中山,俯瞰自來水塘;海闊天空,臺高椅净;為望海之勝地,誠遊玩之佳境也。但名號海角遊魂,未免凄涼恐怖!揆厥原起,是亦有由。事緣於公元一六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荷蘭艦隊侵襲澳門時,荷兵嘗在此處海灘登陸,及被葡人擊敗後,又擕炮竄回此處,擬駕舟出海逃亡,惟為澳葡炮火封鎖,卒至彈落舟翻,炮沉人溺。是役也,真是鬼哭神號,情狀慘極,從玆該處,聞濤聲便疑炮響,見風動輒似魂來!嗣後澳葡,遂號此處為”地獄門檻”(Boca do Inferno),近人亦稱之為海角遊魂。海角遊魂之山麓,其東邊海灘處,在一九二三至一九三零年間,荷蘭治港工程處嘗於此闢地作工場,棚廠滿佈,器材縱橫,車艇常屯,工人結集,於是漁翁街上,頗覺繁盛一時也。迨至澳門填海築港工程完竣,荷蘭治港工程處亦告結束,迺將倉庫器材撤去,該處海坦便築成馬路而直達新口岸焉。在螺絲山下,漁翁道左,該處又有一所澳門電燈公司車房,大約於一九零四年間,為一法國人厘古所創立。初時規模甚小,祇得一臺蒸汽機發電。及至一九一七年間,再由英人嘉利仁接辦,陸續擴充,纔具今日之規模。馬交石有古墳場二所:一為英人基督教墳場,一為印度回教墳場,皆為英印遊客之憑吊地也。基督教墳場在螺絲山後方,黑沙環斜坡之傍。石牆作限,鐵閘常關,內有古墳廿穴,皆豐碑石槨,行列井然。另有英文碑誌,略稱“當十八世紀末葉,該廿穴古塚原散葬在澳門古城牆外之各山谷者,後經蒐集,移葬於此。瘞此者皆為來自各國之人,計有:英、美、德、法、挪威及丹麥等國。”回教墳場又稱嚤硙園,在馬交石山麓右方。深谿蓊蔚,長徑通幽,內為印度人之回教聖地,亦為教友時節拜禱之處也。昔日印人身後,俱在此火化。其教規虔潔,不輕易任人進內者;澳中唯此一回教傳道處耳。馬交石本迺昔日澳人遊倦息鞭,閒來把盞之娛樂勝地。當年除有螺絲山下之樂園外,尚有陸園一所──即今濠江中學校址,既設涼亭茶座,更備鞦韆槓架等以吸引遊人。昔《雪社詩集》,馮印雪有《陸園消夏》。七言絕句二首云:“參差林景日玲瓏,雙蝶魂播淡宕風,一個草亭窗四面,高吟人在録陰中。”“緑樹鳴蜩乞我來,園林一角隔囂埃。斜陽祝向花梢住,莫遣詩心照碧苔。” 陸園後來易主,改稱陶園,增設歌壇,極一時之盛。昔雪社宇雪亦有《陶園即事》詩二首云:“炎炎夏日草芊芊,一樹斜陽一樹蟬。愁絕儂來獨不見,緑陰陰處接流泉。”“放眼中原幾劫灰,陶園清夏且徘徊。漫言逸興無人會,已有詩仙日日來。”
馬交石
“地勢盡南灣,茫茫巨浸間。不風潮刮岸;當午瘴沉山。大舶微如點;頽沙曲似環。卻疑星宿海,潜氣出諸蠻。”右為清朝乾隆間,名儒鍾啟韶偕友俞素園、黎楷屏、伍平湖、及謝退谷等遊澳門時,詠南灣之詩句也。其之《讀書樓詩鈔》《澳門雜詩》十二首中,嘗註云:“澳之盡處曰南灣,亦曰南環。沙岸晝夜波激,勢若飛電。入夜黑晦,海面金星萬點,隱現出沒。”攷南灣,在澳門之南,當未填海時,真是一灣如眉,風景佳絕,所以又稱南環。《澳門紀略》云:“南環二灣,規環如鏡。”又據《廣東新語》,屈翁山之“澳門篇”有云:“濠鏡在虎跳門外,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灣,海水環之。”由此觀之,南灣在清朝乾隆時,尚屬半泓海水,一岸沙灘。入夜便黑晦如墨,祇有浪濤激沙,現出萬點波光耳。迨至光緒年間,則已不同。據當時丘逢甲來居澳門,其之《嶺雲海日樓詩鈔》,有詠南環詩云:“樓臺金碧擁南環,燈火千門夜不關。滿地煙花春似錦,三更人立磨盤山。”其自註云:“南環,為胡賈聚居處。予所寓在磨盤山上,夜望燈火如繁星。”蓋當光緒中葉,丘逢甲由臺灣避澳時,所寓磨盤山,當是海濱山谷。因南灣原屬枕山面海,遙望十字門。是時澳葡已自認領有整個澳門。所以南灣已建築洋樓,萬家燈火也。古之南環,既是海灣沙灘,魚寮蛋戶,即聚村而居。漁民在此謀生,捕魚撒網,拾貝燒灰,故南灣東隅,舊有發魚寮之設。南灣西端,又有燒灰爐之稱。而一派漁村景色,天然秀麗,靡論晦晴風雨,都具畫意詩情。昔日海防同知印光任之《南灣浴日》詩云:“海岸如環抱,新潮浴渴鳥。浴金看躍治,丹藥走紅爐。舟泛桃花浪,龍盤赤水珠。蠻煙頻清廓,萬象盡昭甦。”又讀黃節《兼霞樓詩集》之《南灣朝雨》云:“暫輟書聲對遠山,平生遠景不多閒。天逢一雨欣欣樂,海納羣峰故故彎。得水鵜鶘逾斗大,浸田莨莠與人頑。繁憂卻在治詩日,又見朝陽轉北灣。”迨葡人來澳,也首擇南環,建屋聚居,於灣停舶。據民初外交部之《澳門界務說帖》云:“一五五七年,中政府方准葡人建設工廠於該島之東──即今之南灣,此為葡人在澳實行建築之始。”又據龔翔麟之《珠江奉使記》亦有云:“今之澳門,即舊名濠鏡。地有南北二灣。明萬曆中,大西洋人至此,樂之,遂請濠鏡為澳,而就二灣停舶”葡人既以南灣海為停舶處,則於南灣沙岸,設立埔頭。故昔南灣中段,近大堂斜巷口處,嘗有一個“魚仔埗頭”。當時所有之外舶及漁艇,皆由此上落也。南灣中段之魚仔埗頭,為昔日澳門南岸,船艇上落之所。當時澳門關稅權,尚在中國官吏掌握中,因此清朝關員,遂在魚仔埗頭旁,設立一所南灣稅館,圍杆高竪,望臺突出海中,專司稽察職務。據張甄陶之《澳門圖記》稱:“澳有關稅,一主抽稅,曰小稅館;一主譏察,曰南灣稅館,專稽察夷民登岸,及探望番舶出入。”該南灣稅館,由清初順治年間,一直執行職務。延至道光二十九年,澳葡兵頭亞馬勒宣佈澳門為無稅自由港後,強行將之封閉,圍杆亦被撤除,惟望臺則留存,迄至南灣填海時,纔被掩沒耳。在魚仔埗頭稍過之處,即今政府大廈對面,本屬海濱。澳葡嘗在該處,築有一座小炮壘,初名聖彼得炮臺,後又改名為聖伯多祿炮臺;與南灣東端之嘉思欄炮臺,南灣西端之竹仔室炮臺,三座炮臺,成犄角之勢,作為澳門南岸之防禦工事。據《澳門紀略》之“澳蕃篇”稱:“南灣炮臺置炮三,噶斯蘭炮臺置炮七,設火藥局於左側。”當清朝嘉慶十三年,由於歐洲之英法戰爭,英國與西班牙之聯軍、嘗侵入葡萄牙國土,所以英國艦隊,藉口保護澳葡,派兵來澳,在南灣魚仔埗頭登陸,並佔據嘉思欄炮臺。《香山縣誌》曾載其事云:“嘉慶十三年八月初二日,(口英)哠唎人入澳門,欲據之。”嘉思欄炮臺,在南灣隄岸之極東端,分上下兩層,有隧道可通下層。現下層炮壘,已被填海工程湮沒矣。或稱噶斯蘭炮臺,因其上,古有噶斯蘭廟一所。據《澳門紀略》云:“東隅有噶斯蘭廟。”又據乾隆十年,分巡廣南韶連道薛馧,巡視澳門時,著有《澳門記》云:“……為廟者八,曰噶斯蘭廟……為炮臺者六,曰噶斯蘭,曰南灣,曰西望洋……”蓋西望洋炮臺,即南灣隄岸之極西端,今之竹仔室炮臺也。以其處於西望洋山麓,故薛馧澳門記稱之為西望洋炮臺、今已廢置久矣。至於噶斯蘭廟,又稱嘉思欄禮拜堂,迺昔日天主教之聖方濟各會所設立,為澳中之一所古老西班牙籍教堂。至十八世紀時,被澳葡當局沒收,改作陸軍兵營,現稱嘉思欄兵營是也。其教堂前地,經改建作為南灣花園,所以現在又稱嘉思欄花園也。攷嘉思欄之名,葡文原作(Francísco),照譯音應作“法欄斯士嘉”,不知如何竟會譯作嘉思欄者。據一位深諳澳門歷史之名宿謂:或因當時譯者,將中文字音,依照葡文橫列,並嫌字句太長,將尾音之“士”字“法”字省去,葡人不懂,便倒讀成“嘉思欄”云。相沿誤讀,亦一趣聞也。當年海防同知印光任,有《蘭寺濤光》詩云:“僧樓臨海岸,縱目極蒼茫。爽闢煙雲界,飛騰日月光;晴空如蜃伏,浩蕩覺天長。風外鐘聲杳,冷冷萬頃霜。”南灣東端之嘉思欄炮臺,自從清朝嘉慶十三年八月初二日,被英國海軍登陸入據後,經由澳葡理事官唩嚟哆,報知香山縣官。香山知縣彰昭麟,呈請大府將廣州英商貨舶,實行封艙,撤買辦,禁工役,並增兵前山寨,北山嶺等戍防,勒令英軍撤離澳門;否則,火其舶而治其人。英軍懼,不得已,迺於十一月七日下艦回國。後來兩廣總督百齡,及廣州巡府韓封,親來澳門巡視。以南灣沙岸空闊無備,即令澳葡於海濱加築石牆一道,以防盜襲焉。據祝淮《香山縣誌》載稱:“未幾,總督百齡,巡府韓封,先後臨閱澳門。以自咖思欄炮臺,至西望洋炮臺,迤南沿海石磡,易於爬越,英吉利夷兵,由此潛登。令澳夷加築石女牆,以資防堵。”蓋澳葡自從明朝天啟年間,擊敗荷蘭艦隊襲澳後,驅使荷蘭俘虜,高築三巴門及水坑尾門城牆。並由松山至嘉思欄炮臺,由媽閣山至竹仔室炮臺,沿著東西海濱,各築城牆一道。惟獨南灣海濱,尚付闕如。嗣是澳葡迺遵清廷命令,再由嘉思欄炮臺,至竹仔室炮臺,加築高可及肩之石牆一道,與東西城牆聯系矣。至道光末年,澳葡增修南灣沙岸,填高隄基,將石牆改作石隄。後更沿陽種植榕樹,婆娑載道,長蔭行人,樹影波光,益增景緻。囊年劉草衣有題南灣詞《賣花聲》一詞云:“隄外綠漫漫,煙水回環。珠簾十里捲青山,漠漠春痕無覓處,燕子飛還。花事未蘭珊,韻事休刪,古榕依舊繞銀灣,一舸鴟夷歸去也,長伴風鬟。”南灣,為澳門初來葡人聚居之所也。沿隄樓宇,層疊壯麗,高棟飛薨,櫛比相望。昔日澳葡機關,亦多設於此。如兵頭行,今稱督署;如法院,今已改建為政府大廈;和書信館,今即改建為自來水公司;而書信館,則現改於議事亭前,另築郵電總局焉。以故南灣入夜,自昔已燈火相矚。修築石陽後,添設路燈,最初為火水燈,每當日暮,即由工人登梯,逐燈燃亮;繼為汽燈,雖深夜,亦須工人輪流打氣;迨有電燈,則南灣最先敷設也。沿隄燈火,與榕影波光相掩映,更饒清趣,所以當年澳中詩壇之雪社諸子,嘗有南灣燈影集詠,其中不鮮佳作。茲爰舉數章,聊見一斑。如卧雪之五言絕句三首云:“疏疏隄上燈,點點樹間亮。倒景漾繁星,寒光搖破浪。露下覺光寒,霧侵憐色暗。彎環隱綠陰,明滅各相瞰。沿隄工掩映,閃閃生虛白。照見並肩人,喁喁談永夕。”又如印雪之七言絕句云:“綠榕曲護幾人家,鐙影重重落海涯。好是無風無月夜,一灣碧水浸金蛇。”又如抱雪之“疎影”詞云:“榕隄幾曲,恰一泓淺碧,浮金千頃。的礫驪珠,底事閒拋,鼉鼉欲肆饞吻。潮頭驀地掀天起,又恐被老龍吹暝。悄臨流喚出湘靈,認取蜃樓光景。何處闌橈款迺?縠紋正攪碎,珍惜誰省。可是燃犀,獨夜熊熊,照澈馮夷宮寢。和煙看似春星淡,帶雨比秋螢逾冷。還襯著遠岸紅闌,掩映隔簾花影。”南灣夜月,為古來澳門八景之一。試看十里長隄,半灣綠水,一輪明月,幾處漁燈,何等雅緻!况有南環花園,時奏音樂;曾將海濱古堡,增設歌壇,所以澳門人士,靡論夏秋晚間,輒到南灣散步去。蓋昔日沿陽都設有朱椅,供人憩息者。遊人或據隄獨坐,或踏沙偕行,領略水色山光,滌盡塵襟煩絮。縱使庸夫俗子,也解清懷;倘遇墨客騷人,倍添詩意。故時有即景朗誦,不少對月高吟者。其中佳構,聊錄數章如左:何仲恭之《南灣玩月》詩云:“冰輪瑩澈嵌天心,影落明湖耀碎金。飄忽薰風揚素袖,往來暮汐滌煩衿;江臬漁火隨波漾,嶺畔疏鐘入夜沉。寂寬深宵無限思,松濤猶弄自清吟。”梁彥明之《憶舊遊》詞云:“記濠江似練,人寂宵深,結侶同遊。四境凄清甚,幸多情是月,朗照當頭。金波瀲滟千頃,倒影印瓊樓。看十里長隄,風光如此,遠勝揚州。慨朋歡難再,良會恰逢,且狎鷺盟鷗。河上逍遙好,踏碎榕陰碧,隨處勾留。眼前景物指點,萬象望中收。我更欲乘風,蒲帆偏訪洞庭秋。”馮秋雪之《漢宮春》詞云:“明鏡酣云,乍菱花再洗,一片秋香。風軟鳳蕭聲細,漏箭催涼。綠榕灣畔,愛清宵三五徜徉。冰澌響。蛟龍睡醒,險喁波底銀光。何用雕龍緩虎,縱云屏夢窄,玩月隄長。人生百年有幾,雨驟風狂。素娥憔悴,趁西風又向人黃。誰惜桂陰滿地,不教步屧遑遑。”南灣隄岸,初不過祇屬澳中風景區耳,與繁盛市街本不相連者。自從一九一八年,澳門當局開闢新馬路時,迺由議事亭前地,向三角亭開拆通衢,直達南灣海濱。當時澳中富人林蓮之南灣大屋,適當其衝,遂被拆去,即今南灣之新馬路口,及西洋匯理銀行地址也。嗣後,南灣便成為繁盛之交通大道焉。車水馬龍,絡繹如織。而隄中之聖伯多祿炮臺,雖廢置多時,商人亦利其地衆,嘗由盧某斥資,將其粉飾,並架棚海中,改作茶室,兼設歌壇,顏曰“適亭”。斯時也,笙歌夜夜,鬢影衣香,曾盛極一時。自從澳門新口岸之填築工程完成後,港澳商人以南灣海面,毗連外港,遂組織申達置業公司,承投填築南灣海面工程,擴展南灣陸地,俾成繁盛市區。於是由嘉思欄炮臺起,至政府大廈對開之一帶海面,皆堵塞成為陸地。其間雖曠置多年,後經當局劃分馬路,繼且建築高樓,今後,不復再如《澳門紀略》所言:“南環二灣,規圜如鏡”耳。澳葡更於南灣道左,竪立四百餘年前,初到中國邨門鎮之葡人歐維士石像焉。嘗憶《兩行堂詞鈔》,有《東風齊著力》詞一闋云:“四百年來,有誰呵護,此小山川。時移代換,依舊住番官。孰令詞人氣短,層樓上慷慨憑關。空惆悵,星沈月落,夢斷珠還。燈火夜南灣。榕蔭下,一時哀樂無端。弦歌動處,風細漾微瀾。相彼柔情似水,談恩怨,怎化兇頑。休回顧,陳陳往事,淚亦為斑。°時代不同,詞意未可概今也。
南灣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