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曾德:《澳門平面圖》(1634),原載1634年安東尼奧•博卡羅著的《東印度所有要塞、城市和村鎮平面圖冊》,現轉載《文化雜誌》第10期,1993年,第17頁;白樂嘉在其《西方開拓者及其對澳門的發現》書中亦附有一幅相近似的圖,其在圖上方標有“1632年”字樣。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雷曾德:《澳門平面圖》(1634),原載1634年安東尼奧•博卡羅著的《東印度所有要塞、城市和村鎮平面圖冊》,現轉載《文化雜誌》第10期,1993年,第17頁;白樂嘉在其《西方開拓者及其對澳門的發現》書中亦附有一幅相近似的圖,其在圖上方標有“1632年”字樣。
更新日期:2019/01/29
同治三年(1864年2月8日─1865年1月26日)9月30日,華人陳生(Chiang-Chan)和基督徒安東尼奧‧諾古拉(António Nogueira)請求在氹仔天后廟(Thin-hau)和三婆廟(Sampo)一帶填海建店鋪。同年10月8日兩人的請求被批准。1867年5月12日填海施工完成。
陳生和安東尼奧‧諾古拉請求填海建店鋪
萬曆四年(1576年1月31日─1577年1月18日)本年,成圖於萬曆四年(1576)的《廣東沿海圖》上澳門半島中部標有“蠔鏡澳”,並在其旁繪有六座房屋,標為“番人房屋”。半島南部標有“亞馬港”,其旁繪有外國船二艘正進入澳門內港,其南標有“十字門”,在澳門半島與亞婆尾(大橫琴島東部與路環相對處)、深井(大橫琴島北部地名)之間繪有“西草澳(灣)”。半島北部標有“望下村”,其旁稱“有陸路至香山縣”。在望下村之北,蓮花莖出口處標有“鳳凰山”。這是中國地圖中第一次記錄澳門的古圖,亦是一幅極有價值的古澳門歷史地圖,很多澳門開埠問題在此圖中能尋獲證據。前者“亞馬港”的出現證明葡人對澳門的稱呼Amaquão已為華人所接受,並有相應的地名。後者“望下村”的出現證明當時華人進入澳門半島的人數大增,“閩粵商人趨之若鶩”,望下村大約在此時開村。但值得注意的是,萬曆二年(1574)在蓮花莖建起的關閘未見於圖中,荷蘭人特奧多雷•布利(Theodore de Bry)完成於1598年之前的《澳門城市圖》亦未繪製關閘,但從1622年、1635年以後的葡人澳門地圖及清康熙以後的中國澳門圖則均明顯標有關閘。故疑萬曆二年在蓮花莖設立的關閘很可能只是一座很簡陋的關卡,或是一道土牆,故至萬曆四十年(1612)時,張鳴岡又下令“於唐基環處壘石為關”。因此,真正具有城樓形式的“關”應是在萬曆四十年之後才建成的。正因為萬曆二年關閘初建,且簡陋,故《廣東沿海圖》未繪製關閘。
《廣東沿海圖》上澳門半島中部標有“蠔鏡澳”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12月,依照繁榮澳門計劃,澳門政府開始辦理疏河工程。工程初在第一號碼頭附近進行,使得港務局船舶易於停泊碼頭,由澳門唯一浚河船“比利士文”號負責挖掘,挖出之海泥則用自荷蘭治河公司租賃之船隻運輸。《最近三年澳門屬地完成及改善各項工程概況 (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第40頁。
澳門政府開始辦理疏河工程
崇禎七年(1634年1月29日─1635年2月16日)本年,葡萄牙人巴雷托•雷曾德(Barreto de Resende)神父《澳門平面圖》完成,收入安東尼奧•博卡羅(António Bocarro)的《東印度所有要塞、城市和村鎮平面圖冊》中。該圖以繪畫的形式繪製了當時葡人在澳門半島所建澳門城市的真實狀況。圖中繪製了數百所葡人居住的房屋,大多為兩層,少數為三層。在城外從北往南有中國關閘、望廈村、東望洋教堂、望德堂。在城內,北面的城牆有東望洋炮台,東望洋山下有城門一座(即後來的水坑尾街),大三巴炮台,環伺四周均架炮;炮台前城牆有一缺口,但未見門樓,疑即舊三巴門,旁即為聖保祿教堂,清晰可見,當時僅建成教堂,牌坊尚未修建;其下又有一座炮台,當即沙梨頭炮台(Forte de Patane)。城牆有東望洋山一直綿亙至內港,內港一直延伸至媽閣炮台前均建有圍牆,在沙梨頭口處有一城門,在今十六甫處有一闕口,當為碼頭。東望洋炮台沿東部海亦有城牆相連,東望洋炮台南下有聖方濟各教堂和嘉思欄炮台,南灣一線無城牆,再南則為聖伯多祿小炮台、西望洋教堂及燒灰爐炮台,南部沿海至媽閣炮台一線亦有城牆。當時葡人居住區的澳門全部被城牆包圍。值得注意的是在媽閣炮台有一道城門,這一城門為其他文獻所未載,這是城內通內港及媽閣廟之通道。在聖保祿教堂旁有花王堂,在靠近南灣處有仁慈堂,仁慈堂之西有聖多明我教堂,圖中表十字架處皆為教堂,聖奧斯定堂和老楞佐堂處未標十字架,但從建築形式亦可清楚辨認。城內許多住宅區亦建有圍牆,應為葡人貴族住宅的保護建築。沙梨頭城門對面繪有青洲島,島內已被開發,植有樹木,建有房屋。這幅圖可以大致反映17世紀初期澳門城市發展的規模和城市建設的基本狀況。雷曾德:《澳門平面圖》(1634),原載1634年安東尼奧•博卡羅著的《東印度所有要塞、城市和村鎮平面圖冊》,現轉載《文化雜誌》第10期,1993年,第17頁;白樂嘉在其《西方開拓者及其對澳門的發現》書中亦附有一幅相近似的圖,其在圖上方標有“1632年”字樣。
《澳門平面圖》完成
行經南灣近燒灰爐前地,見到路中心一座已失去作用的水警更亭,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標誌。它原建在堤邊,因興建南灣人工湖,填海成陸,開闢馬路,已遠離海岸,今仍保留原來的堤基及更亭,也好作滄海桑田的見證。更亭供水警駐守,禦防風雨,監視海岸情況。它是磚石結構,呈四方形,三面有玻璃窗,亭蓋下有小巧簷托和頂上嵌圓球裝飾,典雅古樸。這種更亭遍設本澳和離島海邊,而今,雖然海岸線變遷,有些更亭已遠離岸邊,失去原來作用,但有歷史及旅遊價值,如條件許可,有關方面仍適當保留一些舊亭在原址,很有懷舊色彩。更亭最早用簡單木板搭建,經不起長期日曬雨淋侵蝕,容易損壞,尤其是颱風吹襲時,常會發生倒塌意外,後來改建磚石更亭,估計已有數十年歷史了。數年前,因本澳沿岸填海成陸,地形變化,有關方面重新設置更亭,如現時的南灣人工湖邊,便增建新更亭。新更亭採用不锈鋼材料建成,呈六角形,亭頂安裝球狀物裝飾,每面均有玻璃窗。這種更亭設置靈活,只要在預定位置鋪設三合土基礎底座,便可將更亭安設其上,四周加上螺絲固定位置便可;如海岸線改變,更亭又可隨需要而整座遷移,不像磚石結構更亭需要拆卸重建。現時在本澳和路氹沿岸擬設新更亭卅多座,大部份在離島,只有九座在本澳半島。
水警更亭述舊談新
光緒九年(1883年2月8日─1884年1月27日)9月16日,從里斯本來的公共工務部工程師囉利囉(Adolfo Ferreira de Loureiro)少校抵達澳門。其任務為研究起草一份關於澳門港口狀況及需要的報告。據1865年至1881年的一份統計資料,內港堆積的沉積物形成的淤塞層已達1. 25米厚,當澳門的經濟需要進一步向海上發展時,情況就越發嚴重。葡國工程師的方案於1884年公佈,但因不具備條件而未實施。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31頁;王文達:《澳門掌故》,第30頁提到的1883年修改內港填築計畫的工程人員羅利老應即是阿道夫.羅萊路。
公共工務部工程師囉利囉少校抵達澳門
資料來源: | 澳門編年史 / 吳志良, 湯開建, 金國平主編. 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第454-455頁. ISBN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10491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