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爵,字秉仁,號冠亭。澳門富商。 沈家祖籍福建,居住在澳門城外的鄉村。沈天爵幼年純樸,夙遭淒苦。他12歲時,父親去世後,只遺有住屋一間、乾隆銅錢四千餘文,當時已不能用。母親將衣服首飾典當,才可辦理殯葬事宜。 沈天爵有一個61歲瞎眼的祖母柯氏、40歲的母親史氏,又有九歲、六歲、四歲、二歲的弟妹。家無越宿之糧,外有恃勢強近之親而無憐恤。母子婆孫,形影相弔,苦不堪言。隨時將衣服或當或賣,母親為別人縫衣以活命。及至次年,更加艱苦,難以支持,每日供奉祖母,朝夕食飯,母子每日都食粥一次,艱難度日。但若祖母問及,沈天爵都答食飯了,措辭安慰。因她兩目不見,可以掩飾。 沈天爵與母親商量,必須想一個善方以活命。當時,母親讓沈天爵做小買賣,每日清晨,或食碗粥,或用銅錢七文買個麵包,代作飯食;肩挑椰油,奔走四鄉,零星沽賣,遞日間,或掙銅錢一百二百文不等。沈天爵令二弟在澳門買賣生果,或掙得銅錢三五十文,才得兩餐,或粥或飯。 幾年後,沈天爵17歲,得到朋友幫助和提攜,拿些洋布各式貨物,前往澳門洋人婦女地方販賣;又讓二弟、三弟出來打工。當時家裡漸入佳境,家裡不再食粥,一年又一年除去家計,有所積蓄。 沈天爵22歲時,積有200餘金。八月,祖母去世。十一月,母命沈天爵完婚。事後,全部積蓄用光。當時時人崇尚古風,情多厚重,生意場中穩打穩紮,又能儉蓄。沈天爵27歲時,又積有200餘金。他與母親商量,欲開一間店。當時,二弟沈天奎也積有百金。 母親命兄弟兩人同心協力經營生意,清嘉慶十七年(1812),在澳門紅窗門街開辦仁茂洋貨店。 自開張後,生意頗為興隆。當時,沈天爵侍奉母親,口能寬裕,免去史氏之憂,以樂餘年。之後,沈天爵兄弟勤儉,頗有積蓄,購買屋鋪數間。當時,三弟沈天相、四弟沈天時去世,甚麼也沒留下。 沈天爵臨終時,為防止去世的弟弟缺祀,諄諄致囑,令兒子沈榮顯將高地圍內屋一間撥出,交給兩房侄子管理,批賃收租,永遠作為兄弟兩人祭祀之需。沈天爵毫無遺憾地離世。 沈天爵生前友愛愷悌,念切孔懷而嘉言懿行。 沈榮顯,字建業,號瓊林,國學生,候選布政使司經歷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捐升同知銜清咸豐八年(1858),在福建捐輸於咸豐九年七月,經戶部奏請獎勵,奉旨分發江蘇以同知補用;咸豐九年;在廣東捐輸咸豐十年三月,經戶部奏請獎勵,奉旨加鹽運使司運同銜; 清同治元年(1862),在江北捐炮,奉欽差江寧將軍都興阿飾知議請獎勵,賞戴藍翎於同治五年;在廣東遵籌餉例捐輸,八月奉旨賞戴花翎,覃恩誥授奉政大夫,例授朝議大夫,敕封儒林郎,晉封武功將軍。沈榮顯經歷一般性的捐輸(從監生捐起)和特別的籌餉例捐,從監生至晉封武功將軍,歷時20年。[1] 鏡湖醫院的創建者為152個本土商號和71名本地紳商,包括沈榮煜、沈榮顯、趙允冠、崔鵬舉等人,都參與倡建其他澳門華人組織。[2]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21-27頁。 [2]黃雁鴻:《清末民初澳門華人慈善組織的成立理念與組織模式研究》,載《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第149-159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