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1月6日,嘉諾撒女修會新建聖心英文書院新校舍在雅廉訪大馬路落成,由高若瑟主教祝聖啟用,13日正式上課,因校舍位處偏遠,第一年僅得學生27人,翌年,學生增至200人,大半為避難來澳的上海葡僑女學生。先是,該修女會鑒於白鴿巢仁愛會校舍不敷應用,遂於1936年9月10日收購已廢置的“定興火柴廠”地段,著手策劃興建新會院、小堂和校舍。至1938年1月17日,該修會宣佈開辦聖心英文書院,暫借白鴿巢仁愛院課室上課,直至新校舍的建成。
聖心英文書院新校舍落成
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1月1日-1938年12月31日)氹仔聖善學校由呂子莊神父接掌教務後,積極發展,教會讓出坐落在施督憲街89—91號樓宇一棟,時值12000澳門元,改為校舍,將學校辦為完全小學。1937年時僅有初小四班,學生180餘人。至1941年,舉行第一屆小學畢業典禮。1940年呂神父將教會撥給該校的基金港幣2500元購置香港股票,成為全澳天主教學校中唯一擁有校產的學校。
氹仔聖善學校由呂子莊神父接掌教務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2月3日,澳門主教高若瑟牧訪朝鮮及海峽傳道會,同時任命若瑟.戈美士(António José Gomes)神父為澳門教區主教代理員。
澳門主教高若瑟牧訪朝鮮及海峽傳道會
萬曆六年(1578年2月7日─1579年1月26日)7月2日,由佩德羅•阿爾法羅(Pedro de Álfaro)率領的15名西班牙方濟各會士從墨西哥來到馬尼拉,並在當地建立了第一所會院。方濟各會為歐洲天主教古老的四大托缽修會之一,創始人為意大利啊西西城方濟各(Francisco de Assis),始建於1209年。方濟各會建會初期,明確規定會內不置恆產,會士以托缽乞食為生。到16世紀時,歐洲方濟各會教徒多達165000人,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天主教修會。
佩德羅•阿爾法羅率領的方濟各會士來到馬尼拉
咸豐四年(1854年1月29日─1855年2月16日)11月2日,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賜福啟用儀式。兩天後,第一位死者在此安葬。此即後來的天主教西洋墳場。
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啟用儀式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9月,雷淑英創辦六年制的聖羅撒英文女子學校。先是,1932年,瑪利亞方濟各會修女再度應邀來澳工作,接管聖羅撒學校和舊聖嘉辣會院。由於該校葡籍女生日少,便轉向英文教學,遵照英國書院學制和課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正式成為聖羅撒英文女子學校。1935年9月增辦初中,1939年夏,增辦高中,成為一所完全女子中學。
雷淑英創辦六年制的聖羅撒英文女子學校
萬曆五年(1577年1月19日─1578年2月6日)4月3日,葡印總督路易斯•阿泰德(Luís de Ataide)批准每年給予居住索洛的天主教徒50色勒芬的援助。
葡印總督路易斯•阿泰德\批准每年給予居住索洛的天主教徒的援助
萬曆元年(1573年2月2日─1574年1月22日)1月,應耶穌會巡視員貢薩洛•阿爾瓦雷斯(Gonçalo Álvares)要求,希望建一座更堅固結實的教堂。因為在此之前,教堂是用稻草及木架搭建的,十分簡陋。而且當時島上的華人經常放火燒毀葡人住宅。最糟糕的是,教堂位處的小山沒有水源。於是澳門葡商安東尼奧•維略納(D. António de Vilhena)捐資建起了一座更寬敞和更牢固的用黏土建成的教堂,即天主聖母(S. Maria)堂。葡商巴爾塔薩•拉熱(Baltasar de Lage)則捐白銀100兩,在教堂和鐘樓的側門之間挖了一口水井。此事遭到守澳明官的制止,最後由培萊思及泰瑪諾神父通過行賄而將此事擺平。至1575年或1578年,耶穌會天主聖母堂進一步擴大規模,以便接待更多的路經澳門前往日本、中國內地和東京(Tonquim)的傳教士。教堂已擁有10間空氣流通的寬敞房屋,並設有相應的用來聚會的客廳。寓所十分舒適相宜。范禮安1579年曾稱讚天主聖母堂寓所是印度省區在遠東最好的寓所之一。
澳門葡商安東尼奧•維略納捐資建天主聖母堂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