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9日,澳門聖若瑟中學 (Colég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舉行開學典禮。先是,應高若瑟主教之邀,肇慶傳教團的耶穌會神父們再次接管聖若瑟修院,耶穌會神父公薩維斯.羅利茲 (António Joaquim Gonçalves Roliz)與修院院長馬安瑟 (António Maria Álves)神父商討華人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馬安瑟神父購置了風順堂上街 1~3號的建築物作為學校地址。聖若瑟中學最初主要開設中文、葡文及英文三門課程,每門都有許多學生聽課。華人學生還可以採用走讀的形式來校就讀。由修院院長馬安瑟神父兼任首任校長。1932年,又任命顏儼若 (António Ngan)神父為第二任校長,在他任內,開設了全部初中課程。
澳門聖若瑟中學舉行開學典禮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1月6日,嘉諾撒女修會新建聖心英文書院新校舍在雅廉訪大馬路落成,由高若瑟主教祝聖啟用,13日正式上課,因校舍位處偏遠,第一年僅得學生27人,翌年,學生增至200人,大半為避難來澳的上海葡僑女學生。先是,該修女會鑒於白鴿巢仁愛會校舍不敷應用,遂於1936年9月10日收購已廢置的“定興火柴廠”地段,著手策劃興建新會院、小堂和校舍。至1938年1月17日,該修會宣佈開辦聖心英文書院,暫借白鴿巢仁愛院課室上課,直至新校舍的建成。
聖心英文書院新校舍落成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2月9日,成立於本年初的施粥機構怡興堂改組為“澳僑賑饑會”,由劉柏盈擔任主席。最初,該會在鏡湖適亭設一施粥場,每日施粥1250份。由於做得實在,深得各界人士支持,不斷收到各種捐款贊助,甚至遠到廣州灣的捐助。因此,於3月又在青洲設立第二粥場,4月中又於媽閣設立第三粥場。澳僑賑饑會的傑出表現,得到澳門政府認同,要求其接替同善堂在青洲難民營的施粥工作。當時青洲難民營收容難民達750人,由於規定該批難民不能到市區覓食,故每日每人需施以雙份。
施粥機構怡興堂改組為“澳僑賑饑會”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1月1日-1940年12月31日)9月1日,經過澳門主教高若瑟倡議,通過《莊嚴協議》教宗詔書成立帝汶主教區。4日,教宗庇護十二世 (Pius Ⅻ)正式公佈教諭,宣佈將帝汶教區與澳門教區正式分離,首次任命雅伊梅‧古拉特 (Jaime Garcia Goulart)神父為帝汶代牧。
教宗宣佈將帝汶教區與澳門教區正式分離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8月15日,著名教育家、耶穌會神父安東尼奧‧阿爾維斯 (António Maná Alves)在澳門白馬行醫院病逝。阿爾維斯神父1866年7月31日誕生,1880年11月13日進入巴諾 (Bano)的天使聖母初修院,後在錫圖巴爾經院學習哲學,在聖菲埃爾學院執教一年後離開。1893年1月30日到達澳門,1895年6月25日赴上海徐家匯學習神學,1898年7月晉鐸。1899年6月14日返回澳門,1902年2月16日被任命為聖若瑟神學院代理院長。1903年創建澳門學生會,設在神學院內。1904年,倡導舉行純潔聖母信仰50周年慶祝活動,並出版《中國與澳門的聖母會》一書。1907年3月4日返回葡萄牙。1910年葡萄牙革命發生,他與91名修道士一起被捕,並被驅逐出境,輾轉於荷蘭、比利時和西班牙。1915年前往巴西安東尼奧‧維埃拉 (António Vieira)學院任院長。1925年返回葡萄牙。該年12月14日又被派來澳門。1925年被任命為肇慶傳教團會長,1928年在肇慶傳教團住所建立一座純潔聖母紀念碑。1930年8月,應高若瑟主教的請求,出任聖若瑟神學院院長,神學院重新開始由耶穌會神父領導。1935年他獲得原屬於聖奧斯定教堂“花之房” (Vila Flor)地方,不久在此建成花地瑪聖母堂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1938年7月16日,出任花地瑪聖母院院長,神學院耶穌會士遷居於此。阿爾維斯神父一生致力於澳門的教育事業,他是澳門聖母信仰的主要推動者,特別是花地瑪聖母信仰的偉大倡導者。
神父安東尼奧‧阿爾維斯 病逝
咸豐四年(1854年1月29日─1855年2月16日)11月2日,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賜福啟用儀式。兩天後,第一位死者在此安葬。此即後來的天主教西洋墳場。
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啟用儀式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2月3日,澳門主教高若瑟牧訪朝鮮及海峽傳道會,同時任命若瑟.戈美士(António José Gomes)神父為澳門教區主教代理員。
澳門主教高若瑟牧訪朝鮮及海峽傳道會
萬曆元年(1573年2月2日─1574年1月22日)1月,應耶穌會巡視員貢薩洛•阿爾瓦雷斯(Gonçalo Álvares)要求,希望建一座更堅固結實的教堂。因為在此之前,教堂是用稻草及木架搭建的,十分簡陋。而且當時島上的華人經常放火燒毀葡人住宅。最糟糕的是,教堂位處的小山沒有水源。於是澳門葡商安東尼奧•維略納(D. António de Vilhena)捐資建起了一座更寬敞和更牢固的用黏土建成的教堂,即天主聖母(S. Maria)堂。葡商巴爾塔薩•拉熱(Baltasar de Lage)則捐白銀100兩,在教堂和鐘樓的側門之間挖了一口水井。此事遭到守澳明官的制止,最後由培萊思及泰瑪諾神父通過行賄而將此事擺平。至1575年或1578年,耶穌會天主聖母堂進一步擴大規模,以便接待更多的路經澳門前往日本、中國內地和東京(Tonquim)的傳教士。教堂已擁有10間空氣流通的寬敞房屋,並設有相應的用來聚會的客廳。寓所十分舒適相宜。范禮安1579年曾稱讚天主聖母堂寓所是印度省區在遠東最好的寓所之一。
澳門葡商安東尼奧•維略納捐資建天主聖母堂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