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月15日─1848年2月4日)5—6月,在澳閩潮商人於媽祖閣正覺禪林內立《香山濠鏡澳媽祖閣溫陵泉敬堂碑》,立碑人為溫陵泉敬堂董事王紹雲、陳源和、沈天奎等16 人,撰碑人為廣東提刑按察使督糧道調任雷瓊兵備道黃宗漢。碑文稱:“天后廟者,相傳明時,有一老嫗自閩駕舟一夜至澳,化身於此。閩潮之人商於澳者,為之塐像立廟,並繪船形,勒石紀事。迄今閩之泉漳、粵之潮州飄海市舶,相與禱祈,報賽為會於此。”報導了天后廟創建原始。
閩潮商人於媽祖閣正覺禪林內立碑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2月1日─1566年1月20日)本年,戈伊斯使團文書若奧•埃斯科巴爾在澳門撰寫《關於至高至強之塞巴斯蒂昂國王派往中國使節團的述評》一書,記錄了1564年廣東副總兵湯克寬曾派官員到澳門與葡萄牙人洽商一事,其中還記錄了澳門媽閣廟:“事情至此,那位官員派人對唐•若奧(D. João)說,他將登岸到廟中與其會面,將事議妥。為不耽誤時間,請他也照做。唐•若奧認為此議甚好,前往該地會面。它位於村落的端點,面對大海。”這座位於澳門“村落的端點、面對大海”的廟就是媽閣廟(Templo de A-Má)。媽閣廟始建於何時,目前尚無明確的文獻證據,但這一條史料可以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前澳門即有媽閣廟。而且,廣東官府利用這一廟宇作為與葡人首領會晤的地點,亦可說明當時的媽閣廟即已具備“官廟”的性質。林旭登《葡屬印度水路志》採用1587年以前的資料描寫澳門內港景象稱:從澳門啟航,你們在東北方向可以看見一座山(對面山)上有一白色標記。東邊還有兩個山丘。在第二座山丘(鳳凰山)與山之間的那個丘陵(青洲)完全禿裸。見到它後,你們要在位於水道中央的沙梨頭的岩石及礁石之間穿行。該水道位於當地最後一批大宅附近。一到這些房子處,你們可以看到第三座山崗(媽閣山)。靠近該地岬角處稱官廟(Verella dos Mandarins)。上述山丘幾乎完全禿裸。此處水深5托。往大海方向,水半深。過了這個岬角,水面加深,可至5或6托半。按此方法航行,你們可以見到馬騮洲對面隆起的陸地。林旭登所言之官廟亦應為媽閣廟。
《關於至高至強之塞巴斯蒂昂國王派往中國使節團的述評》內有關澳門媽閣廟的記錄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