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濤,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澳門愛國人士、革命家、烈士。[1] 父親廖近雄,又名廖頌。錦濤有大媽、庶母和兩個妹妹,大妹名廖明、二妹名廖堅,都參加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他和兩個妹妹都是母親(庶母林瑞生)所生。 錦濤三歲時,父親病逝。他在家鄉良保沙小學讀了兩年書,就到廣州找母親,母親做工及親友幫助維持一家生活,在廣州進入中學讀書,後入讀廣州大學,期間,他積極參加愛國進步活動。 1936年,經親友介紹,錦濤進入澳門岐關車路公司統計科當辦事員。當時,抗日救亡運動席捲全國。他和一些進步青年,組成文化界救國會。他以岐關車路公司為陣地,建立讀書小組、中國青年救護團等組織,團結一些進步職工和知識青年,推動組織“前鋒劇社”等進步社團,公開和半公開地進行各種形式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另外,他經常利用假期,與愛國青年朋友前往中山各鄉村演出話劇、唱歌等,推動當地抗日救亡活動開展。 1937年8月12日,澳門最大的抗日救亡團體澳門四界救災會成立。錦濤當選為理事會理事兼宣傳部副主任。澳門四界救災會成立後,團結大批愛國青年,大力開展募捐、慰勞、宣傳等抗日活動。尤其是募捐活動持續開展,深入澳門到各個階層,廣泛發動,募捐成績巨大。為此,澳門四界救災會深受澳門各界人士信賴,並多次獲得國內軍、政、僑務當局的嘉獎。錦濤積極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愛國活動策劃與組織工作,與理事兼宣傳部主任曾奇玉,努力做好各項宣傳工作,策劃出版《救災特刊》。他經常率領宣傳隊,到中山縣灣仔鄉(今珠海市香洲區灣仔鎮)等地慰勞抗日駐軍,上演抗日救亡的街頭劇,深受當地駐軍和鄉民的歡迎。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澳門四界救災會決定動員愛國青年回內地參加抗戰工作,組成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錦濤被選為團長。1938年10月至1940年6月,回國服務團組成11個隊共160多人,回到西江、東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參加抗戰。錦濤親自帶領參加“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七個隊,另一機工隊則到曲江參加十二集團軍汽車營工作,合計參加十二集團軍工作的回國服務團成員共122人。為了組織回國服務團,他經常來往港澳與內地之間,發動青年前赴戰地服務;同時負責籌備回國服務團活動經費、前線急需的藥物和軍用物資等,全力以赴,不辭勞苦。 1938年11-12月,錦濤先後率領服務團第一隊及第二隊到高明縣和開平縣、鶴山縣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在錦濤的帶領下,全體成員不顧個人安危,不避艱難險阻,全力投入發動組織民眾工作中去,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出色完成工作任務,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和當地政府的表揚。同年1月17日,錦濤代表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第一、二隊,從高明前往肇慶,參加“第四戰區戰時動員委員會”召開的“西江、南路戰工隊彙報大會”。大會結束時,他與一些參加大會的青年,共同起草《給廣東青年的緊急號召書》,號召廣東青年積極投身抗日工作。 同年5月,錦濤率領回國服務團第一、二隊離開西江,開赴粵北,加入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為了適應抗戰的需要,錦濤接受十二集團軍政治特派員李煦寰的指派,1939年7月返回澳門,組成服務團第六、七隊共29人,經過他親自主持集訓後,9月中旬率領隊員前往粵北,參加十二集團軍政治工作。 第一次粵北大戰後,為了擴大宣傳勝利成果,進一步推動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對抗戰的支持,1940年3月,錦濤帶著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和十二集團政治特派員李煦寰簽署的命令,回到澳門,繼續動員一批青年回國服務,募捐一大批物資。這次回澳門,錦濤帶回了十二集團軍軍政領導對回國服務團第一、第二、第六、第七隊的嘉獎證明書。同年6月,他和黃蕊秋等把在港澳募捐到的平版印刷機、鉛字、棉衣、蚊帳、藥品等一大批物資,經過長途跋涉,運送到韶關去。印刷機及鉛字交付新成立的大成印刷廠使用,為抗日宣傳發揮重要作用。這次,錦濤和服務團副團長沈文略帶回了在港澳組成的服務團第八、九、十隊和機工隊,參加十二集團軍政治和運輸工作。 十二集團軍內包括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七個隊的一千多個政工隊員,滿懷愛國豪情,朝氣蓬勃地投入工作,團結中下級軍官,爭取團、師、軍級等高級軍官的支持,與廣大士兵同甘共苦,休戚與共。由於做好軍民合作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對推動第一次和第二次粵北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全軍政工會議上,軍官對政工總隊的作用作了肯定的評價和表彰。 1941年春,國民黨頑固派在全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這股逆流強烈地衝擊到十二集團軍內部來,全軍政治形勢急劇逆轉。政工總隊面臨著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的嚴酷鬥爭,也面臨著時刻可能被迫害的嚴峻局面。 1941年5月,政工總隊部少校組員錦濤,第二次代表政工總隊部,帶同總隊部幹部鄺清輝、王珠前往一六〇師及一五四師視察政治工作後,6月13日,抵達一五七師四七一團駐地佛崗石角以南的白墳前,半夜裡三人突遭逮捕,當錦濤提出抗議時,抓人的四七一團幾名軍官和士兵出示余漢謀下達的密令。次日,第七戰區政治部副官帶領的十多名憲兵,將錦濤等三人押回韶關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憲兵營扣押。第七戰區司令部軍法官對錦濤進行秘密審訊,強加以“企圖顛覆政府”的莫須有罪名。錦濤慷慨陳詞,據理駁斥軍法官的卑鄙誣衊,堅強不屈,大義凜然。沒幾天,他在囚室中被迫害致死。 廖錦濤遇害後,遺體葬在韶關市西芙蓉山。 廖錦濤等被捕後不久,一些政工人員相繼被捕,同時,各師(旅)團政工隊都被召集到師部集訓,行李、書籍普遍受到搜查。十二集團軍充滿白色恐怖。廖錦濤被害的噩耗傳到全軍各個政工隊時,全體政工隊員都感到極大震驚和無比憤慨,痛恨國民黨頑固派竟對堅持抗戰的優秀青年施加毒手。廖錦濤的不幸犧牲,在海外華僑、港澳同胞中引起一片反響。1941年8-9月,香港一些報刊報導廖錦濤犧牲經過,表示深切痛惜和哀悼。 廖錦濤短促的一生,給人們留下崇高的革命形象和難以磨滅的哀思。在艱難複雜的環境中,他鍛煉出冷靜、堅強、機敏的個性;對同志和戰友熱情友愛,對祖國和人民忠心耿耿。他的組織才能卓越,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嚴於律己,勇於負責,為祖國和民族獻出一切。 廖錦濤犧牲時,女兒才三歲,妻子麥葦。女兒乳名阿笑,現名麥岐,解放後到北京攻讀大學,畢業後在北京西區132中學任教。[2]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0頁。 [2]《赤子報國情——廖錦濤烈士傳略》,載“新華網",2008年8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5/30/content_3020609.htm。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