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會景中的飄色隊,騎著小馬,經過板樟堂玫瑰堂。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5/26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2月14日-1715年2月3日)5月4日,澳門用禮炮、鐘聲、燈火和焰火慶祝康熙皇帝的六十壽辰。由麥大成神父陪同前來的欽差使團參加了這項盛大的慶典活動。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87頁。
澳門慶祝康熙皇帝的六十壽辰
康熙十年(1671年2月9日-1672年1月29日)9月8日,即聖母誕生之日,澳門教士們為了慶祝康熙帝對天主教的恩宥,他們興高采烈地走上街頭,沿著內港進行隆重宗教出遊。文德泉:《第一個中國耶穌會神父》,載《文化雜誌》第10期,1992年。
澳門教士們慶祝康熙帝對天主教的恩宥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2月8日-1721年1月27日)4月24日,康熙皇帝65歲的萬壽聖節,澳門葡人及省城住堂西洋人各在天主堂誦經七晝夜,澳門城張燈結綵,一派節日氣氛。《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楊琳奏報逢萬壽聖節澳門民夷同慶及本年糧禾長勢等情折》,第123頁。
澳門各界歡慶康熙壽辰
端午節,本澳龍舟比賽過往時有舉行,特別自一九七九年迄今,每年都舉辦一次,規模逐漸擴大,有聲有色,頗為熱鬧。前年龍舟賽場在南灣人工湖二號湖舉行,並在新口岸填海區堤邊蓋塔兩個大型鐵架看台,可容二千觀眾入座觀賞。端午節那天,雖然時雨時晴,但觀眾仍然擠擁。湖上舉行國際龍舟比賽,分男、女子組,由初賽、複賽、準決賽、決賽及總決賽連續進行,隨着咚咚鼓聲,各隊健兒奮力划槳,多艘龍舟像箭似的破浪向前,競逐爭先。這些年來,龍舟比賽場地數易,初時選擇在南灣銅馬像(今南灣圓形地廣場)對開海邊,稍後遷移,先後在南灣魚仔埗頭(友誼廣場對開)、新填海文華東方酒店海邊及新口岸泳棚(水塘北角附近),之後幾年都是在南灣海灣舉行。數度改變比賽地點原因,除了海床淤淺外,就是填海關係。自南灣湖工程展開後,又改在西灣“半邊橙”進行;南灣人工湖建成後,近年又轉至南灣湖作賽。人工湖應是一個理想的龍舟賽場地,料今後變化不大。其實,龍舟競渡活動由來已久,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龍舟賽多在內港一帶進行;龍舟在水上作賽,鼓聲咚咚,吸引不少居民站在岸邊、碼頭觀看,吶喊助威,正所謂“海上扒龍船,岸上有人睇”,異常熱鬧。由於內港航道狹窄,漁船停泊又多,影響交通,不宜龍舟賽,於是改往南灣、新填海舉行。龍舟賽活動在離島也有舉辦,一九七五年,在路環黑沙曾舉行金、銀龍舟海上巡邏,僅屬表演性質;數十年前在路環荔枝碗舉辦的龍舟賽,繞路環島一周,可謂“環島賽”。
龍舟比賽場地數易
乾隆八年(1743年1月26日-1744年2月12日)6月13日,澳門舉行耶穌聖像出遊,方濟各會士澳門教區主教伊拉利奧•羅沙規定,方濟各會教徒要走在奧斯定會士的前面,也就是在出遊隊伍的最前面。在巡遊的前一日,伊拉利奧•羅沙神父接到奧斯定會安東尼奧•馬利亞(António de Jesus Maria)神父的抗議,要求改變這種不合理的隊伍次序。Manuel Teixeira, Macaue e a Sua Diocese, Vol.3, p.575.
奧斯定會安東尼奧•馬利亞神父抗議遊行次序安排
每年一度的“城市清潔運動—模範區巡禮”由一九九四年起舉辦,每年一度,加強了居民的公民意識教育,改善了清潔衛生情況,普受居民支持和合作。如果繼續舉辦下去,蔚然成風,將仿如農曆歲晚家家戶戶大掃除傳統習俗那樣,自動自覺保持環境衛生。“澳門是我家,齊來清潔她”,這是城市清潔運動的口號。初時,由於城市急速發展,垃圾相應增加,影響市區衛生,於是開展了這項運動。當年由市政廳(今為民政總署)主辦,各區坊會協辦,澳門清潔專營公司參與,每年由四、五月開始,至十二月結束,為期長達數月。為廣泛深入展開活動,設立“清潔模範區”,分區定期展開宣傳工作。每年針對有關清潔衛生情況,訂定一個主題,如首屆改善居民傾倒垃圾地方清潔衛生,二零零零年減少街道設置垃圾桶,二零零一年推廣正確使用腳踏式垃圾桶。 城市清潔“模範區巡禮”是與各區坊會攜手合作舉辦,結合該區的實際情況,以不同的方式展開多姿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大致有文娛活動、攤位遊戲、文藝表演、各種比賽等,特別着重學校參與,宣傳清潔保護環境訊息;與此同時,加強稽查人員在各區的巡邏及檢查違例工作。參與運動的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一九九七年五萬四千多人,較九六年增一倍,而環境衛生情況也有一定的改善,相信城市清潔運動舉辦下去,澳門將是一個清潔的城市。
城市清潔運動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大堂區 |
板樟堂 | |
玫瑰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 | |
關鍵字: | 飄色 |
傳統藝術 | |
風俗 | |
習慣 | |
遊行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116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072x2962, 34.52MB |
登錄號碼: | p0000128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