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ções relevantes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19/01/29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9日,澳門聖若瑟中學 (Colég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舉行開學典禮。先是,應高若瑟主教之邀,肇慶傳教團的耶穌會神父們再次接管聖若瑟修院,耶穌會神父公薩維斯.羅利茲 (António Joaquim Gonçalves Roliz)與修院院長馬安瑟 (António Maria Álves)神父商討華人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馬安瑟神父購置了風順堂上街 1~3號的建築物作為學校地址。聖若瑟中學最初主要開設中文、葡文及英文三門課程,每門都有許多學生聽課。華人學生還可以採用走讀的形式來校就讀。由修院院長馬安瑟神父兼任首任校長。1932年,又任命顏儼若 (António Ngan)神父為第二任校長,在他任內,開設了全部初中課程。
澳門聖若瑟中學舉行開學典禮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8月15日,著名教育家、耶穌會神父安東尼奧‧阿爾維斯 (António Maná Alves)在澳門白馬行醫院病逝。阿爾維斯神父1866年7月31日誕生,1880年11月13日進入巴諾 (Bano)的天使聖母初修院,後在錫圖巴爾經院學習哲學,在聖菲埃爾學院執教一年後離開。1893年1月30日到達澳門,1895年6月25日赴上海徐家匯學習神學,1898年7月晉鐸。1899年6月14日返回澳門,1902年2月16日被任命為聖若瑟神學院代理院長。1903年創建澳門學生會,設在神學院內。1904年,倡導舉行純潔聖母信仰50周年慶祝活動,並出版《中國與澳門的聖母會》一書。1907年3月4日返回葡萄牙。1910年葡萄牙革命發生,他與91名修道士一起被捕,並被驅逐出境,輾轉於荷蘭、比利時和西班牙。1915年前往巴西安東尼奧‧維埃拉 (António Vieira)學院任院長。1925年返回葡萄牙。該年12月14日又被派來澳門。1925年被任命為肇慶傳教團會長,1928年在肇慶傳教團住所建立一座純潔聖母紀念碑。1930年8月,應高若瑟主教的請求,出任聖若瑟神學院院長,神學院重新開始由耶穌會神父領導。1935年他獲得原屬於聖奧斯定教堂“花之房” (Vila Flor)地方,不久在此建成花地瑪聖母堂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1938年7月16日,出任花地瑪聖母院院長,神學院耶穌會士遷居於此。阿爾維斯神父一生致力於澳門的教育事業,他是澳門聖母信仰的主要推動者,特別是花地瑪聖母信仰的偉大倡導者。
神父安東尼奧‧阿爾維斯 病逝
咸豐四年(1854年1月29日─1855年2月16日)11月2日,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賜福啟用儀式。兩天後,第一位死者在此安葬。此即後來的天主教西洋墳場。
熱羅尼莫‧馬塔主教主持聖味基墳場啟用儀式
萬曆元年(1573年2月2日─1574年1月22日)1月,應耶穌會巡視員貢薩洛•阿爾瓦雷斯(Gonçalo Álvares)要求,希望建一座更堅固結實的教堂。因為在此之前,教堂是用稻草及木架搭建的,十分簡陋。而且當時島上的華人經常放火燒毀葡人住宅。最糟糕的是,教堂位處的小山沒有水源。於是澳門葡商安東尼奧•維略納(D. António de Vilhena)捐資建起了一座更寬敞和更牢固的用黏土建成的教堂,即天主聖母(S. Maria)堂。葡商巴爾塔薩•拉熱(Baltasar de Lage)則捐白銀100兩,在教堂和鐘樓的側門之間挖了一口水井。此事遭到守澳明官的制止,最後由培萊思及泰瑪諾神父通過行賄而將此事擺平。至1575年或1578年,耶穌會天主聖母堂進一步擴大規模,以便接待更多的路經澳門前往日本、中國內地和東京(Tonquim)的傳教士。教堂已擁有10間空氣流通的寬敞房屋,並設有相應的用來聚會的客廳。寓所十分舒適相宜。范禮安1579年曾稱讚天主聖母堂寓所是印度省區在遠東最好的寓所之一。
澳門葡商安東尼奧•維略納捐資建天主聖母堂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澳門望德堂區蒙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馮祝萬夫人陳秉卿女士捐贈一筆鉅款,本堂神父嚴紹漁即向仁慈堂申請在舊麻風院遺址建一所女子中學。學校於本年動工,翌年落成,新建校舍,樓高二層,原擬定名為馮祝萬學校,因馮先生堅辭,故定名為“望德女子中學”,並聘林耀坤為第一任校長。為滿足當地華人子弟入學以及部分由於“九一八”事變而逐漸移居澳門的華人子女入學的需求,澳門天主教會後又開辦花地瑪真原學校 (1933)、聖嘉諾撒仁愛院中文部 (1935)等。這是天主教學校第一個發展時期。這些天主教學校面向華人,遵循中國的學制、學規和教法,從1935年開始,紛紛向南京政府註冊立案,學生畢業證書也送南京政府加蓋印章。
陳秉卿女士捐贈一筆鉅款給仁慈堂區
萬曆六年(1578年2月7日─1579年1月26日)7月2日,由佩德羅•阿爾法羅(Pedro de Álfaro)率領的15名西班牙方濟各會士從墨西哥來到馬尼拉,並在當地建立了第一所會院。方濟各會為歐洲天主教古老的四大托缽修會之一,創始人為意大利啊西西城方濟各(Francisco de Assis),始建於1209年。方濟各會建會初期,明確規定會內不置恆產,會士以托缽乞食為生。到16世紀時,歐洲方濟各會教徒多達165000人,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天主教修會。
佩德羅•阿爾法羅率領的方濟各會士來到馬尼拉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40-50年代 | |
地點: | 澳門半島--大堂區 |
大堂(主教座堂) | |
關鍵字: | 參觀--主教座堂--回歸前 |
葡國政府文、武官員 |
典藏單位: | 澳門聖若瑟修院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文獻信息學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聖若瑟修院允許澳門記憶計劃使用 |
電子資料格式: | JPG, 1314x934, 0.36MB |
登錄號碼: | p0001460 |
Caros membros do website "Memória de Macau", olá!
Agradecemos o vosso apoio e confiança ao longo do tempo ao website de Cultura e História "Memória de Macau". A fim de otimizar a qualidade dos serviços a prestar aos membros e proteger os seus direitos e interesses, será implementada, oficialmente, uma nova versão dos "Termos e Serviços" que entrou em vigor a 28 de Abril de 2025. Por favor, leiam o texto completo da versão actualizada. O conteúdo pode ser consultado aqui:
👉 Clique aqui para tomar conhecimento da versão actualizada dos "Termos e Serviços"
Li, concordo e aceito o conteúdo actualizado dos "Termos e Serviços".
Caso tenha alguma dúvida sobre a versão atualizada, não hesite em contactar-nos.
Agradecemos o vosso contínuo apoio e confiança. O website de Cultura e História "Memória de Macau" continuará a prestar serviços aos seus membros de forma segura e conveniente.
Com os melhores cumprimentos,
Website de Cultura e História "Memória de Macau"
Data de actualização: 28 de Abril de 2025
Instruções de uso
Já tem a conta da "Memória de Macau"? Login
Comentários
Comentários (0 participação(ões), 0 comentário(s)): agradecemos que partilhasse os seus materiais e histórias (dentro de 150 palav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