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p. 117─118.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p. 117─118.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7月31日,獨立刊物《求實》(A Verdade)創刊,社長爲女藥劑師索菲婭,阿格雷朋(Sofia Agrebom),但所有權仍屬原《自由報》與 《戰鬥報》的主編多明戈斯.杜格(Domingos Gregório da Rosa Duque)上尉。該報先是每星期逢周四、周日出版兩期,自本年10月4日後,改爲每周二、四、六出版三期,直至1929年4月23日停刊,共出版231期。施白蒂稱:“該報是《戰鬥報》(O Combate)(之前)和《澳門報》(Jornal de Macau)(之後)之間承前啓後的刊物。”
獨立刊物《求實》創刊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10月15日,新文學雜誌《小齒輪》在澳門出版。這個刊物由一位雙腿癱瘓的作家魯衡主編。魯衡其時屬於港澳左翼文藝組織群力學社的主力成員。該學社希望合“群力”從事文化工作,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印行《小齒輪》。《小齒輪》深受當時文學中心上海的影響,反映澳門文壇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左傾思潮是一致的。同日,該刊創刊號發表馮騷的散文《艙中之夜》,這是目前可見最早的一篇與澳門有關的散文。
新文學雜誌《小齒輪》在澳門出版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1日,共和派報刊《澳門之聲》 (A Voz de Macau)面世,初為季刊,自本年10月1日第14期始,改為日報。1945年1月因報館遭日軍襲擊停刊,1945年9月10日復刊,至1947年8月l6日第4648期時,因主編多明戈斯.杜格上尉 (Domingos Gregório da Rosa Duque)去世而被迫停刊。該報社長為殷理基.施利華 (Henrique Nolasco da Silva),但真正業主兼主編為杜格上尉。杜格上尉為葡萄牙波爾圖報人,早年曾主辦過軍人報紙《葡萄牙陸軍》、《葡萄牙軍曹雜誌》等,1916年定居澳門,先後創辦過《自由報》、《戰鬥報》、《事實報》、《澳門之聲》和《澳門報》等五份報紙,直至1947年8月15日在澳門去世。
共和派報刊《澳門之聲》 面世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2月1日,從即日起,《祖國報》(A Pátria)由週報改為日報,副標題改為《捍衛葡人利益的日報》(Diário Destinado a Defesa dos Interesses Portugueses)。該報從即日起發行至1926年6月30日,共出版835期。
《祖國報》由週報改為日報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10月3日,週報《澳門土生回聲報》 (O Eco Macaense)創刊,至1932年10月24日停刊。此報以為在澳葡人爭取澳門地區獨立、反對葡國以中央集權方式管治澳門為創刊宗旨。1932年10月曾經兩次被澳門政府控告其誹謗,並勒令停刊,合共出版54期,社長為阿道夫.佐治 (Adolfo Adroaldo Jorge),主編為小啞宋生 (João Correia Pais de Assumpção Jr.)。 由飛南第家族澳門商務印字館 (Topografia Mercantil)印刷。
週報《澳門土生回聲報》 創刊
道光七年(1827年1月27日─1828年2月14日)11月8日,《廣州紀錄報》(The Canton Register)創刊。該報又譯作《廣州紀事報》、《廣州志乘》,由著名鴉片走私商人馬地臣創辦,1831年轉到愛爾蘭籍英商阿爾圖·基廷(Arthur S.Keating)名下,是第一份在華英文報紙。報紙報導外商活動和當地新聞,鼓吹自由貿易,是在華英國散商的喉舌。其第一任編輯是美國人威廉·伍德,後因伍德與馬地臣意見發生分歧,由英國人約翰·斯雷德(John Slade)接任編輯,馬禮遜、馬儒翰、德庇時以及郭實獵等人是報紙的重要撰稿人。報紙初為半月刊,內容包括紀錄報和行情表兩部分;1834年1月7日開始改為週報,行情表退居較次要的地位,不再每期刊登。由於澳門為在華英商的居留地, 每年3─8月在澳門出版,9月至翌年2月在廣州出版,其在澳門的社址是澳門白馬行街1號的麥格尼克洋行(Magniac &Co.)。1839年報社遷到澳門,1843年報社遷往香港,改稱《香港紀錄報》。
《廣州紀錄報》(The Canton Register)創刊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9月,葡文月刊《爆竹》(O Petardo)在香港創辦,土生葡人伊西多羅.科斯塔(Isidoro Maria da Costa)擔任主編,編輯部設在澳門,並於香港都爹利街(Duddel Street)3號印刷。該報以抨擊澳督巴波沙及其領導的政府為目的,為避免政治上的麻煩,故設在香港印刷出版。但最終還是因該報的反政府性質,香港警方1929年9月對《爆竹》刊物進行調查,後將調查結果通報葡萄牙駐港領事。科斯塔在威脅之下不得不於該月停止出版該報,但繼續在香港英文《中國事實報》(China Truth)上抨擊巴波沙總督,企圖推翻澳門政府,並使葡萄牙在外國人面前威信掃地。12月,香港警員突然搜查科斯塔住所,查封了他與其他人相互串聯的一批信件。
葡文月刊《爆竹》在香港創辦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11月,中文報紙《朝陽日報》創刊。創辦人陳少偉兼任社長,編輯為蔡淩霜。該報系愛國進步的民辦報紙,觀點鮮明,內容充實,副刊與連環漫畫頗具特色,成為澳門青年文字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園地,在澳門地區頗負盛名。該報初以爐石塘街承印商號閣樓為社址,後於1933年遷往營地大街104號,同《大眾報》共用社址,直至1939年停辦。30年代前中期,澳門人口不多,工商業落後,居民生活水準低,該報廣告收入少,連續多年入不敷出,經營甚感困難。後獲體育界人士麥荊雷及曾枝西女士大力支持,並採取與《大眾報》合作經營的方式才得以繼續出版。抗戰爆發後,該報與 《大眾報》成為澳門民眾辦報的兩面愛國旗幟,為抗日救亡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文報紙《朝陽日報》創刊
人物: | 安東尼奧.沙明度(Sarmento, António de Morais)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1年12月08日 | |
1923年08月15日 | |
關鍵字: | 期刊 |
葡萄牙文期刊 | |
聖母無原罪孤兒院 | |
葡萄牙期刊 | |
宗教 | |
努諾.阿爾瓦雷斯 = Nuno Álvarez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362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5674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