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卷宗號:03_07_02/201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7/25
附註:卷宗號:03_07_02/201
更新日期:2019/07/25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全澳中、小學97所,學生7953人,平均每校82人,女生占26.6%。公共教育分蒙學、小學、中學和專科四部分。蒙學由市政府機構管轄,官立學校4所,男、女各2所。天主教會學校4所,其中一所是工讀學校。中文中學共6所:崇實中學、復嶺中學、佩文中學、華仁中學、華僑中學與粵華中學。
1932年澳門教育統計資料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11月17日,廣州嶺南大學學生訪問澳門。12月7日,澳門利宵中學學生會(Associação Escolar A Academia)對廣州嶺南大學進行回訪。
廣州嶺南大學學生訪問澳門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11月5日,粵華中學松山新校舍舉行奠基典禮,至1934年3月25日落成。揭幕之日,總督美蘭德、司鐸陳基慈等政府要員、各界名流均蒞臨參加。
粵華中學松山新校舍舉行奠基典禮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10月2日,市政廳幼兒學校新校舍在二龍喉花園落成,該建築南工程師劉易斯.米蘭達 (Luís Miranda)設計與建造。幼兒學校先建於1923年前,當時臨時設於男子中心學校教學樓的一層,後又搬至聖羅薩利馬中學,再遷至龍嵩正街女子中心學校內。新校舍建成後,學校正式開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學校被命名為“科斯塔.努內斯幼兒學校” (Escola Infantil“D. José da Costa Nunes”)。
市政廳幼兒學校新校舍在二龍喉花園落成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本年,陳公善在下環區陳樂巷開辦陶英小學,繼而向中國僑務委員會教育部立案。該校培養不少乒乓名將,曾奪全國、廣東、全澳、港澳不少乒乓賽冠軍,有“乒乓少林寺”之美譽。抗日戰爭期間,曾以乒乓義賽籌款支持抗日救亡,並開辦國語講習所和簿記速成班。1946年,學校遷至官印局街1至5號。
陳公善在下環區陳樂巷開辦陶英小學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為滿足志道堂幼稚園學生升學的需要,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籌款增辦小學,由余美德醫生出任名譽校長。同時為紀念馬禮遜在澳門地區首位信徒蔡高先生,校名擬為蔡高學校,而幼稚園亦易名為蔡高幼稚園。
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籌款增辦小學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