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81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81頁。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3月18日,當時世界最著名的鋼琴家萊奧波爾多.格多斯基(Leopoldo Godowsky)在伯多祿五世戲院舉行音樂會。
鋼琴家萊奧波爾多‧格多斯基舉行音樂會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6月26日,法國女鋼琴家勒內‧弗洛里格尼 (Renée Florigny)在業餘戲劇音樂會 (Grupo de Amadores de Teatro e Música)舉辦演奏會。
女鋼琴家勒內‧弗洛里格尼舉辦演奏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2月13日─1897年2月1日)12月18日,澳門著名土生畫家畢士達(Marciano António Baptista)在香港凱拉街的住宅中病逝。畢士達,1826年6月5日生於澳門一個貧困的土生葡人家庭,且為私生子。1838年6月入聖若瑟學院小學部讀書,青少年時期一直在澳門生活,少年時即認識著名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成天追隨錢納利,為錢氏做各種雜活,結下深厚的師徒之誼。在錢納利的指導下,畢士達很快成為澳門一名優秀的畫家。他以後雖然在繪畫上有自己獨創的風格,但作品中仍可看出錢納利對他的影響。1857年,畢士達全家移居香港,住奧斯瓦爾朵平台路2號,此後,他本人一直居住香港。為了謀生,他身兼數職,有畫家、美術教師、繪圖員、圖書插頁設計師、舞台美工等等,後來還當過攝影師,而且在這些領域造詣都很精深。畢士達留下了很多美術作品,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即是為我們展示一個正在消失的澳門,從他的畫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古塔、城堡和19世紀中國和歐洲的樓宇,而且可以看到澳門、香港、廣州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帆船。1875年他應該回過一次澳門,並留下了當時在東望洋山的寫生素描。1914年席爾瓦‧門德斯稱他為“傑出的水彩畫家”,更多人評價他為“19世紀以來澳門最傑出的畫家”。
澳門著名土生畫家畢士達在香港病逝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2月3日─1602年1月22日)日本華人倪雅谷作為傳教區畫師被范禮安召回澳門。倪雅穀從小在日本天草志岐修院接受教育,後隨著名畫家尼閣老•喬萬尼神父學習繪畫,為尼閣老•喬萬尼的得意門生。到澳門後,專門從事繪畫工作,他為新修建的聖保祿教堂繪製了《一萬一千貞女殉教圖》和《聖母瑪利亞升天圖》,後者顯然為聖保祿教堂祭台所作,此畫因學院失火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故在1602年修復。
日本華人倪雅谷作為傳教區畫師被范禮安召回澳門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11月29日,意大利卡爾披(Carpi)歌劇團演季開始。輕女高音為德爾札(Delza),戲劇女高音為英帕洛梅尼(Imppallomeni),男高音為曾在里斯本“聖卡洛斯劇院”中演出的熱爾吉(Georgi),男中音為斯卡慕吉(Scamuzzi)和低音毛烏塞盧(Mauceru)及派特爾納(Paterna)。在此期間,由卡斯塔尼諾(Castagnino)擔任指揮,上演了《拉美莫爾的露契亞》、《阿依達》、《利哥萊托》、《假面舞會》及《塞維利亞的理髮師》。
意大利卡爾披歌劇團演季開始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3月1日,清晨,葡萄牙象徵主義詩人庇山耶在南灣75號寓所內逝世。庇山耶1867年9月8日生於科英布拉,1891年畢業於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1894年4月10日抵達澳門,在利宵中學及其附屬商業學校任教,講授哲學。1899年,獲委為澳門法區局長,多次代理法官職務。1900年,出任物業登記局局長。1925年,他與喇拿.尼士還曾被選為利宵中學管理委員會理事。他一生在澳生活共22年直至逝世,其間僅四度返葡處理個人事務和休假,歿後葬於西洋墳場。庇山耶逝世後一周,澳門政府為紀念他,將爐石塘街之一部分命名為庇山耶街。庇山耶曾出版詩集《滴漏》、雜文集《中國》,並用葡語翻譯《中國挽歌》和《粵謳》,對發展葡語現代詩歌、推進中葡文化交流有著極大、極深遠的影響。庇山耶逝世後,將其收藏的60件中國古玩贈送給其家鄉科英布拉馬查多.德.卡斯特羅(Machado de Castro)博物館。
庇山耶在南灣75號寓所內逝世
人物: | 吉雷塔(Giletta)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 | |
1924年11月15日 | |
關鍵字: | 伯多祿五世戲院(Teatro Dom Pedro V)(澳門) |
歌劇 | |
卡爾披(Carpi)歌劇團 |
資料來源: | 澳門編年史 / 吳志良, 湯開建, 金國平主編. 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第2409頁. ISBN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584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