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秉隆,字子興,別號炎州冷宦,生於廣州。新加坡總領事、詩人。 先祖原籍瀋陽,清代改隸漢軍正黃旗駐防廣州。清同治三年(1864),秉隆14歲時,入讀廣州同文館,後又入京師同文館,隨總教習丁韙良研習英文。他精於文法,為曾紀澤所賞識。清光緒四年(1878),秉隆隨曾紀澤出使英國,擔任翻譯官。光緒七年至十七年(1881-1891),通過曾紀澤推薦,他三度連任清朝駐新加坡領事。 秉隆歷任英文教習,英文翻譯,駐新加坡領事、總領事,廣州洋務處總辦等職。在新加坡任職期間,致力於振興華僑文化教育事業。 光緒八年(1882),秉隆倡議成立會賢社,每月出題課士,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華文水準;舉辦英文雄辯會,以政治、社會、文化等論題公開進行討論或辯論,以啟發華僑學生的愛國思想與民族精神。在他的推動下,先後開辦培蘭書室、毓蘭書室、樂英書室、養正書屋等塾學,並重修、擴建崇文閣和翠英書院,新加坡華僑教育出現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光緒三十四年(1908),秉隆接到清政府學部函告,每年從新加坡選送45名學生到暨南學堂就讀,在新加坡、吉隆玻、檳榔嶼各埠學堂選送54名學生回國,入讀暨南學堂。根據“啟迪新知,溝通中西”方面所作的貢獻,秉隆獲授英國牛津大學學士學位,又獲授日本、法國、比利時三國勳章。他政績顯著,由駐英使署保獎進道員,加布政使銜。後由黃遵憲繼任領事。 光緒二十九年(1903),秉隆總辦廣東滿漢八旗學務。光緒三十一年(1905),他隨鎮國公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擔任頭等參贊,遊歷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光緒三十三年(1907),擔任新加坡總領事。 清宣統二年(1910),秉隆辭職,居住新加坡、香港及廣州。 1924年,秉隆在廣州去世,終年74歲。 左秉隆工詩,常與曾紀澤唱和,而且擅音樂,其藝術造詣為當時名流所推重[1];著有《英國史記》、《新政筆記》、《南洋志略》、《勤勉堂詩鈔》等文獻。[2] 現錄左秉隆的詩一首: 《東望洋》[1] 葡人家本住西洋,到此如何不望鄉? 高築石台知有意,要看旭日出扶桑。[3]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晚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12-313頁。 [2]《左秉隆》,載“讀秀"網,2013年8月22日,http://book.duxiu.com/peopleDetail.jsp?dxid=061000794092&d=7E4C7DF585F2E76D68575A25E08827。 [3]陳國華:《先驅者的腳印——海外華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加拿大:Royal Kingsway Inc.,1992,第37頁。 [3]詩人在隨鎮國公載澤出洋考察回國時,道經香港,登太平山。又順道遊澳門,登東望洋山。故這首詩應作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上半年。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