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理路:《澳門尋根》附錄文獻之九若奧•德•埃斯科巴爾《評述》(澳門,1565年),第112頁。
[2]此鳳凰山當指白鴿巢山,即鳳凰山南脈之餘緒。
[3]1托等於現在的2. 2米。
[4]林旭登:《葡屬印度水路志》第43章,第113頁,轉引自金國平、吳志良:《過十字門》,第79—80頁。
[5]關於媽閣廟的創建時間,學術界爭論甚大,也甚為激烈。大體來講分四種觀點:一是媽閣廟創建於景泰三年至天順二年(1452—1458)之間,由閩商嚴啟盛創建(徐曉望、陳衍德:《澳門媽祖文化研究》,第107—111頁;石奕龍:《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辨識》,載《文化雜誌》第49期,2003年)。二是媽閣廟創建於澳門開埠前,即弘治元年(1488)說,此說源於汪兆鏞的《澳門雜詩》中《媽閣》一詩之後語:“案:媽閣廟楹額,刻弘仁殿三字,上款弘治元年,辛亥冬,余初到尚見,今已毀。”於是澳中傳統學人名宦俱以弘治為媽閣廟的創建時間,即為創建500年之說(李鵬翥:《澳門古今》,第21—23頁)。三是媽閣廟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之前說,其主要依據:1. 德禮賢:《利瑪竇全集》中記錄利瑪竇到澳門後(1582年)看到的。媽閣廟”;2. 戈伊斯使團評述一文中記錄了(澳門)村落頂端,面對大海有一座廟(1564);3. 林旭登:《葡屬印度水路志》1587年以前資料記錄澳門半島南端的岬角有一座官廟。據此可將媽閣廟有確鑿文字的歷史上限推至1564年之前(金國平、吳志良:《澳門與媽祖信仰早期在西方世界的傳播》,載《過十字門》,第77—80頁)。四是媽閣廟創建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其主要依據是在媽閣廟“神山第一亭”的神龕背面發現有“欽差總督兩廣珠池、市舶、稅務監管鹽法太監李鳳建”字樣;與原刻在“神山第一亭"門口石橫樑上“萬曆乙巳年(1605)德字街眾商建”字相配合為主要內證,再加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略》卷上《形勢篇》“相傳明萬歷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祀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的記錄為旁證,證明神龕與“神山第一亭”是同時建於萬曆乙巳年即三十三年(1605),並稱兩者同時構建而組成一座最原始簡單的小廟(譚世寶:《澳門媽閣廟的歷史考古研究新發現》,載《文化雜誌》第29期,1996年)。新發現的王廷鈐纂輯的《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上卷《澳門纂略》,第28頁亦稱:“洋船石,在澳西南。相傳明萬歷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祀天妃,名其廟日媽祖閣。於廟前石上鐫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異。其廟創於萬曆乙巳,崇禎己巳重修,廟柱石刻可據。石室天生,重成殿宇。”以上四說,景泰、天順間說推論多於實證,其說欲立,尚需確鑿材料證明;弘治元年說應該說是沒有史料依據者,僅憑清末民初一學者並不可靠的記錄而定該廟創建於明孝宗弘治間是不足為憑的。第三說所徵引的葡萄牙文、法文及意大利文的原始資料記載如果不存在問題的話,應該可以相信,在1605年之前,媽閣廟已經出現,其有文字的曆史上限可推至1564年。第四種說法根據石刻考古資料及清人的記錄力圖確證“神山第一亭”及“神龕”建於1605年,然陳樹榮又公佈媽閣廟石殿嵌鑲在神龕的石碑上有“四街重修”四字,上款為“萬曆乙巳歲”,下款為“仲夏吉日立”等字樣(陳樹榮:《澳門媽祖文化的形成及發展——從媽閣廟石殿神龕“萬曆乙巳四街重修”碑記談起》,載《媽祖文化研究》,第35—53頁),與大門木橫樑上“萬曆乙巳年德字街眾商建”相呼應。可證該殿並非乙巳年(1605)創建,而是重修。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