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7/17
更新日期:2019/07/17
偶经果栏街,才发觉逾七十年历史的秤号已于二零零零年结业。这种传统手工艺渐走下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澳还有四、五家,至八十年代只剩下果栏街一家,虽说独家经营,但生意仍淡薄,由雇用工人到家庭式作业。由于本澳广泛采用公斤磅秤,逐渐替代传统的“司码秤”(一斤十六両),更加促使果栏街的一家秤号结束,本澳造秤业从此成为历史。秤是本澳常见的量重工具,使用普遍。往昔秤号多在铺面及门前悬挂各种秤,用作生招牌,以广招徕,也在门旁设置工作台,工人埋头操作。造秤工序细致,在制成的头大尾小的长圆杆上,进行划码、钻洞、点戥、磨滑等步骤,在杆头部份加设“秤耳”即成。秤可分针秤、盘秤及厘戥秤,秤杆采用“坤甸”制作。精致的厘戥秤杆有用象牙作料,长约一尺,重量单位为钱、分、厘、両,只能量一斤以内的东西,多是中药店、金饰店采用;秤杆最长的有六、七尺,可量二百多斤重以上的物件,不是一个人可操作,需用担杆穿过秤耳,秤杆勾着物件,由两个人担抬起来量重,多是栏口应用,这种秤,又称“钩秤”。所谓针秤,是在秤头下与秤盘之间有一个铜指针,当指针在中央时,重物和秤铊就平衡了,这种秤比较准确。盘秤是因为在秤头下悬有用以载物的铁盘或竹筲箕,故名。 秤必有铊,按秤之大小而配置相应轻重之铁铊,衡量东西重量。俗语说:“公不离婆,秤不离铊”,说明铊是秤不可缺少之物,也形容夫妻关系密切。
最后一家秤号结业
时间: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1990年 | |
地点: | 澳门半岛--风顺堂区 |
福隆新街 | |
关键字: | 纸盒 |
加工 | |
男性 |
摄影: | 李德胜 |
资料来源: | 赵阳、禤广瑜编:《瞬间五十年--澳门摄影学会纪实半世纪》,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第183页。ISBN 978-99937-59-72-0 |
著作财产权人: | 澳门摄影学会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摄影学会 |
权限范围: | 澳门摄影学会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 |
语种: | 中文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彩色 | |
登录号码: | p0014405 |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