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在三巴仔街和下環街間進行了填海工程。當時,海岸位於現在的下環街一帶,岸上零散分佈著一些屋宇,居住著華人手工業者和貿易商人。該區填海工程結束之後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平行的道路與海形成直角,成為華人發展商業和手工業活動的地方。
在三巴仔街和下環街間進行了填海工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7月,民國大馬路西段至媽閣前地的沿海大馬路建成。1911年澳門政府修築民國大馬路時,修的是“掘頭路”,並未通至媽閣前地。至本年才炸掉西環與媽閣之間的一座瀕海山崖,才修通此路,並命名為西灣街。汪兆鏞1926年的《詠澳門西灣詩》稱:“西灣與媽閣,脊脊隔一山。鑿空辟坦途,石氣青孱顏。”其注云:“南灣與媽閣,山徑阻閡,近年始開鑿通行,地名‘西灣街’。山下潮湧,時有高至盈丈者。”
民國大馬路西段至媽閣前地的沿海大馬路建成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月3日─1792年1月23日)3—4月,三街會館首事澳門華商永益、萬生、靜可、天和、泉益、恒源、會和、和益八店鋪發起澳中董事響應捐銀重修營地街市對面之關帝古廟,因該廟為三街會館之館址,並立有《重修三街會館碑記》。三街,舊指營地大街、關前街及草堆街。今據新發現碑石,應為關前大街、石閘門街及草堆街。昔日此三街為澳門商業中心,華人商賈多聚於此。原來華商聯絡聚議,多在媽閣廟和蓮峰廟進行。但此二地均離澳門商業中心較遠。故在雍正末乾隆初年在營地街對面的關帝古廟內設三街之華商會館以 “會眾議,平交易,上體國憲,而下杜奸宄”。是為當時澳門之華商總會。這次重修耗時數月,對舊關帝廟進行改建,“高其墉垣,廣其座次”。“少變其局而改創之”。這一次擴建關帝古廟應是奉清政府之命,因清政府力圖將縣丞衙署移入澳門,選擇的地點就在關帝古廟。
三街會館等發起和響應捐銀重修關帝古廟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