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靠捏麵人這種手藝謀生的人不多,偶爾在街頭見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見一位老伯長期在中區新馬路附近橫街擺檔,像往昔所見的一樣,他也是掮着一個木箱,在街邊擺設,就製作、營業一起進行,吸引不少人尤其是小孩子圍觀。
這位老伯坐在檔子裡,埋首創作。只見他隨意擷取不同顏色的麵團,搓搓捏捏,互相配搭,黏在竹枝上,很快就捏成一個色彩繽紛的栩栩如生的“公仔”,受人讚賞。他的手藝熟練,憑着心思,竟然賦予麵人以生命,形神畢露。
捏麵“公仔”,過往多是關雲長、武松、仕女等古代人物及三數種花鳥形象。然而,手工藝人以傳統題材製作的“公仔”,缺少新鮮感,減少吸引力,隨着社會發展和顧客需求,也要創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檔口上出現了警員、超人、叮噹、忍者之類新形象“公仔”。這種“公仔”過往有一個缺點,只能擺放三數天,失去水份,就會硬化散裂;後來改善原料,保證“公仔”耐擺不變。
靠這門手藝謀生不易,後繼乏人。據阿正在畫集中説,一位捏麵人師傳除在街頭擺檔外,也為酒樓做些麵粉小擺設。前數年,前澳葡政府曾經邀請這位師傅赴葡表演捏麵人手工藝,宣傳澳門文化,而今又告聲沉影寂了。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