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1839年9月3日(清道光十九年七月廿六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統領將備管帶弁兵巡閲澳門。當日,林則徐一行於早晨由前山整隊出發,入關閘,巡視澳門查禁鴉片。澳葡理事官率領4名軍官、100名士兵,在古關閘恭迎。林則徐一行,駐蓮峰廟正殿,接見澳葡理事官,向理事官申明禁令,諭以安分守法,不許囤貯鴉片,不許徇庇奸夷。接見後,林則徐賞給澳葡官員色綾、折扇、茶葉、冰糖等中華特產,賞給士兵牛、羊、酒、麵及銀元400元。接着,林則徐在蓮峰廟向天后、關帝神殿進香後,一行從三巴門進入澳門城區, 經大三巴牌坊、關前街、醫院街、水坑尾、南灣、紅窗門,至媽閣廟向天后進香,巡視了澳門主要街道。沿途督率隨員抽查洋樓、民房,見租賃給不法英商的房屋已經關閉,各座洋樓沒有煙土貯藏。巡視途中,居澳華民搭蓋牌樓,扶老攜幼,夾道歡呼。三巴、南灣、媽閣等澳葡炮台鳴炮十九響,以最高禮遇隆重歡迎。 當天中午,在澳葡官員護送下,林則徐一行離開澳門,返回前山、石岐。林則徐巡澳前已派員往澳門查戶口、銷鴉片,從澳門搜集外文資料編印成《澳門新聞紙》,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譯報和類似的參考消息。林則徐巡澳雖只3個時辰(6小時),但影響甚大,再次顯示中國政府對澳門享有主權。1989年為紀念林則徐巡閲澳門150周年, 當年12月初在澳門舉行慶祝大會和“林則徐與澳門”學術研討會,蓮峰廟值理會在廟前豎立林則徐紀念雕像,並於1997年在雕像旁建成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巡閲澳門
1849年( 清道光二十九年)3月5日,澳督亞馬留宣佈澳門已成為自由港,勒令中國在澳門的海關停止辦公,遭到海關官員的駁斥後,便派兵封鎖中國在澳門的海關大門。3月13日,又率領數十名士兵釘閉澳門的中國海關,推倒關前懸掛中國旗幟的旗杆,驅逐海關官吏、丁役。兩廣總督徐廣縉當時正為廣州入城問題與英國人相持不下,又風聞亞馬留釘閉中國海關後即赴香港向英國借軍的消息,遂與粵海關監督基溥等會商,決定實行“以商制夷”的對策,即將澳門關口移往黃埔,在那裡另立碼頭,並命令在澳門的各大行店和零星小鋪全部遷去。澳門各商行接到兩廣總督的命令,紛紛攜帶家眷、伙計遷往黃埔。亞馬留雖然發公告要挾阻止,但未能制止殷實中國商人的離去,致使澳門街道荒涼、港口空索,出現一片蕭條景象。
亞馬留封閉中國海關事件
19世紀中葉澳葡藉機向清守軍報復並襲擊關閘的事件。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的“關閘事件”,是關閘第二次遭受大規模進犯,且是遭受英、葡的水、陸夾攻。此次事件的引發,導火線是極力推行殖民擴張的澳督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1849年8月22日,亞馬留被刺殺後,澳葡當局在英、美、法列強支持下,有恃無恐,藉此挑起事端,於8月28日早晨,由炮兵軍曹米士打基打率領100多名正規軍和20名志願軍,攜三門大炮,在快艇炮火支持下,對關閘發動進攻,戰事擴展到拱北北嶺,古關閘城樓被炮火轟毀。駐守關閘汛營的清軍兵力薄弱,由於援兵未到,面對來勢洶洶的葡兵,措手不及,不戰而退,關閘為葡兵佔據。在關閘事件中,葡兵1名重傷,清軍4人死亡,葡兵且將戰死的1名清兵的手臂和1名軍官首級砍下,作為戰利品,掛在竹竿上,帶返澳門,遊街示眾。經此一役,清軍退守前山寨。這是清王朝在澳門的主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的一次重大事件。
1849年關閘事件
鴉片戰爭後,葡萄牙政府和澳葡當局加緊對澳門地區的殖民擴張。亞馬留於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21日抵澳門任總督,更加肆意踐踏中國政府在澳門的主權,拒交商税和地租,關閉中國在澳門的官署和驅趕中國在澳門的官員,強行拆屋挖墳,引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香山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因先人骨殖被毁,於1849年8月22日與郭金堂、李寶、張根、郭洪、周玉和陳發等人經過周密的計劃,趁亞馬留於傍晚到望廈龍田村騎馬打鳥取樂之機,埋伏在距離關閘300米處,對其實施突襲,致其當場斃命。亞馬留的隨行副官也被砍傷,倉惶逃回澳門。沈志亮等人的英雄行動震撼了葡萄牙當局,他們立即對望廈等地居民採取報復,同時照會廣東政府嚴懲兇手。英、美、西等國領事館發表聲明支持澳葡當局。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下,清政府屈膝妥協,將沈志亮殺害於前山,郭金堂發配充軍,並把亞馬留的殘肢交還葡方。香山和澳門人民厚葬沈志亮於前山寨城西門山坡(今前山鎮西門大街,山坡已毁),立碑“義士沈志亮之墓”,以誌欽敬追懷。
亞馬留被殺事件
1849年( 清道光二十九年)6月7日,來澳門度假的香港中學敎師、新敎徒薩默(James Summer)在觀看基督聖體節盛大的宗教遊行時拒絕脱帽致敬,亞馬留將其逮捕。第二天英國海軍高級軍官亨利•凱培爾(Henry Keppe l)及斯坦夫利(Staveley)等求見亞馬留,要求釋放薩默,亞馬留拒絕。凱帕爾決定趁亞馬留離澳時,發動突然襲擊。他命令“摩安特”號軍艦的海軍陸戰隊分乘幾艘小艇在南灣登陸。分兵兩路,一路進攻市政廳的警衛室,解除衛兵的武裝;另一路直撲監獄,搶救薩默。整個劫獄行動,打死打傷葡兵共3人。這次事件一度導致英、葡關係緊張,後經葡萄牙方面一再抗議,英國政府同意向葡萄牙道歉,撫恤死者家屬,並對凱帕爾進行申斥。
薩默劫獄事件
19世紀中葉澳葡當局武力鎮壓澳門居民的事件。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亞馬留出任澳門總督後,大力推行將澳門變為“ 絕對自治的殖民地”計劃,首先是解決在澳門的中國居民的管轄權問題。他將各中國店舖編立字號,向它們勒收房税、地税,向中國工人勒收人頭税,並準備徵收所得税。凡拒絕交納者,則處以刑罰,特別是他對停泊內港的中國民船強徵1元的税款,激起了中國船民的武裝抗爭。1846年10月8日早晨,一些中國帆船因未納税而被澳葡當局扣留。於是,有40艘帆船上的1500多名中國船民去攻擊澳葡市政廳,亞馬留下令衛戍部隊出動鎮壓,雙方相持激戰了一段時間,中國船民敗退。船民們退上船後,葡兵繼續向他們開槍射擊,大炮台和葡方兵船也開炮射擊,致使20艘帆船起火、沉沒,大批船民慘遭殺害。中國商民聞訊後,相繼罷市,停止供應葡人食物。亞馬留宣稱,各店舖如在24小時內不恢復營業,將命令大炮台用炮火夷平整個市場區。事後,雖有中國官員入澳調查這一慘案,但最終卻因清政府對澳葡當局節節讓步而不了了之。
“十·八”慘案
1574年(明萬曆二年),明朝政府在澳門半島與內地相連的沙堤——蓮花莖的中段(今關閘馬路中段),設置關閘一事,史稱“莖半設閘”。此座中式城樓形式的關閘,位於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險要處,扼內地通往澳門的陸上咽喉。開始時每5日開啟一次,設官兵把守,成為限制民夷出入之要隘。後逐漸成了一個重要關卡,至清代則由幾日開啟一次變成日日開啟的“官關”。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改為“關閘汛營”,由前山派兵駐守。至道光年間(1821~1850)林則徐任欽差大臣時,關閘更由重兵鎮守。後來,關閘變成了邊界,不僅限制洋人出入境,更禁止居澳葡萄牙人擅自越過關閘到前山打鳥。1849年的關閘事件中,關閘城樓首次被葡兵佔領,延至1870年(清同治九年),澳葡當局竟將關閘城樓拆毀,夷為平地。蓮花莖古關閘存世近300年,只餘關閘城樓刻着“關閘門”3個字的匾額,迄今仍鑲嵌在民政總署大樓入口大堂的牆上作為古關閘的唯一證物,也成為殖民擴張的歷史見證。
蓮花莖建關閘
辛亥革命期間一次較有影響的起義行動。澳門同盟會成立後,就全力以赴準備策動香山起義,新任主盟人林君復與莫紀彭、何振、鄭仲超等負責策動駐在前山的新軍,鄭彼岸等負責策動駐在香山縣城的防營、團練。駐守前山的新軍約有2000餘人,他們參加過1910年的廣州起義,軍官中很多人有革命思想,其中營長任鶴年尤為激進。澳門同盟會員利用同學關係與任鶴年等人聯絡,很快控制了這支軍隊。香山縣城駐有副將馬德新率領的防營,鄭雨初、黃龍彰率領的團練,王作標率領的縣署親兵。經澳門同盟會員的活動,鄭雨初、黃龍彰、王作標先後入會,從而使同盟會又控制了團練和縣署親兵。他們還派人聯絡各鄉村志士和綠林,約好一起起事。起義的籌餉工作由同盟會澳門支部機關負責人林警魂擔任, 他從港澳商人、海外僑胞中募集了部份活動費用,其中澳門富家子弟、同盟會會員提供了相當的經費。經過周密準備,1911年11月2日,香山起義在香山縣(今中山市)小欖爆發。11月5日,前山的新軍與縣城的團勇親兵同時起義,並於當天光復香山縣城。隨後,以前山新軍為主體的香山起義軍改編為“香軍”,進駐廣州西關。不久,香軍編入廣東北伐軍,進抵江蘇前線。同時,不少澳門女同盟會員, 如許劍魂、陳秉卿、梁國體、嚴淑姬、梁荃芳、梁雪君等,也參加廣東女子北伐附隊,經南京一直進抵徐州前線。
香山起義
20世紀初發生在廣東境內的一起中國地方政府扣壓日輪事件。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2月,日輪“二辰丸”為澳門廣和店華商譚璧理偷運槍支彈藥,被廣東當局獲悉,遂派出軍艦多艘在澳門附近巡邏。2月5日上午,“二辰丸”駛近澳門,在路環島附近海面被中國官兵截獲。由於罪證確鑿,日輪船主已承認違法罪行,服從懲處。但是,日本政府和澳葡當局卻聲稱,“二辰丸”所航行的水面是葡萄牙的領水,且是經過該口岸葡官允許的, 因此要求清政府放船、道歉、懲官、賠償等。英人赫德也站出來干預此案。由於日本政府態度兇橫,且以武力要挾,清政府被迫屈服,全部接受日方的條件。這一事件發生後,全國人民包括港澳同胞都無比憤慨,發起了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抵制日貨運動,並強烈要求中國政府與葡萄牙劃定澳門界址。
“二辰丸”案
1866年(清同治五年)3月,苦力船“ 拿破崙• 卡尼伐羅”號從澳門出洋,船上的華工因不堪虐待,奮起奪船,遭到武裝鎮壓,大批華工被槍殺。船方又縱火燒船,到烈火無法撲滅時,該船船長、船員堅持不打開囚禁華工的鐵柵,自己急忙棄船逃走,而船上數百名華工則全部被活活燒死。
“拿破崙·卡尼伐羅”號慘案
特大颱風災害,1874 年(清同治十三年)9月22日夜,一次罕見的特大颱風橫掃了澳門地區。港灣內大小船隻紛紛沉沒,岸上的房屋成片倒塌,花王堂受電擊起火,火光衝天,燒毁大量的房屋。據事後統計,在這場重大劫難中,澳門約有5000人死亡,2000艘漁船、貨船沉沒,還有包括花王堂在內的大批建築被摧毁,損失共達200萬元。因這一年是甲戌年,史稱“ 甲戌風災”。後來,澳葡當局為紀念這一重大自然災難的死難者,定9月22日為“天災節”。
甲戌風災
為確定澳門界址舉行的重要談判。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訂明,澳門界址未劃定,要俟兩國派員妥為會訂,再行特立專約。1888年底,中葡政府曾舉行劃界談判,未有結果。1909年(清宣統元年),中葡於香港再次會談,中方代表為中法雲南交涉使高而謙,葡方代表為葡屬東非殖民地總督馬沙度。葡方提出將北山嶺、內港、對面山、氹仔、路環及大小橫琴島,總共326平方公里面積歸屬澳門的無理要求,引起廣東和中國內地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香山、廣州等地以及世界各國僑社均成立勘界維持會,怒斥澳葡侵略行徑。高而謙故意拖延,會談僵持數月。馬沙度提出將澳門問題提交海牙國際法庭裁處,遭清政府拒絕。香港會談於同年11月13日結束,後到北京會談,均無結果。辛亥革命後葡萄牙政府多次照會中國政府要求重開劃界談判,因葡方仍持原有立場,故未重開,澳門界址也一直未被劃定,懸而未決。
中葡勘界談判
鴉片戰爭後,隨着中國五大口岸的對外開放,東南沿海的貿易日益活躍,而沿海各省的中國水師在鴉片戰爭中損失殆盡,失去打擊海盜的能力。海盜活動十分猖獗, 對中外商船造成嚴重威脅。這種形勢給澳門的葡萄牙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職業——護航,他們在澳門大量建造護航快艇,開始為中外商船護航。澳門葡人建造的雙桅快艇,船體堅固、船速很快、載重量大多為50至100噸,最大為150噸,每條船上一般配備5名葡萄牙人,10名廣東水手,安裝西式火炮4至6門, 最多達20門。海盜非常畏懼這種西式船炮,所以葡萄牙人的護航很受中外商民的歡迎。有時中國官員還僱請他們剿滅海盜。短短幾年中,澳門護航業發展很快。1851年(清咸豐元年),澳門護航艇為60艘,到1855年達到了200艘。後來他們採取向出海船一概發保護證、收護航費的辦法,向中國船隻勒收巨額保護費。有巨利可獲的護航事業,在一段時期內成了澳葡的重要行業。
護航業的興起
1911年(清宣統三年)澳葡當局大規模強行疏浚河道工程引發的事件。澳葡當局疏浚河道工程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就已開始,凡是已經疏浚過的海面,均設置浮標,表示該水段為其佔領。由於當地群眾的激烈反對,其疏浚河道工程才被迫中斷。1911年3月,澳葡當局又派出軍艦兩艘,快艇10艘,載100多名工人,進入中國水域前山內河,掘毀田基,測量地段,樹立標木,進行疏浚,並與英國商人訂立委托,疏浚氹仔以北海面,這樣大規模的疏浚工程引起了廣東群眾的強烈不滿。兩廣總督張鳴岐於7月派人與澳葡當局交涉,要求停止疏浚;並加強前山防務,動員澳門商民遷移其他地方開業,抵制澳門商務。澳葡當局十分擔心,忙從葡國增調軍艦,從非洲屬地調來軍隊,加強實力,還不斷懇請列強支援。8月30日,各國駐廣州領事聯合訪問張鳴岐,要求“調停”。張鳴岐態度十分堅決。8月底,澳葡當局被迫停止疏浚工程。
疏浚河道事件
鴉片戰爭後,葡萄牙政府和澳葡當局加緊對澳門地區的殖民擴張。亞馬留於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21日抵澳門任總督,更加肆意踐踏中國政府在澳門的主權,拒交商税和地租,關閉中國在澳門的官署和驅趕中國在澳門的官員,強行拆屋挖墳,引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香山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因先人骨殖被毁,於1849年8月22日與郭金堂、李寶、張根、郭洪、周玉和陳發等人經過周密的計劃,趁亞馬留於傍晚到望廈龍田村騎馬打鳥取樂之機,埋伏在距離關閘300米處,對其實施突襲,致其當場斃命。亞馬留的隨行副官也被砍傷,倉惶逃回澳門。沈志亮等人的英雄行動震撼了葡萄牙當局,他們立即對望廈等地居民採取報復,同時照會廣東政府嚴懲兇手。英、美、西等國領事館發表聲明支持澳葡當局。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下,清政府屈膝妥協,將沈志亮殺害於前山,郭金堂發配充軍,並把亞馬留的殘肢交還葡方。香山和澳門人民厚葬沈志亮於前山寨城西門山坡(今前山鎮西門大街,山坡已毁),立碑“義士沈志亮之墓”,以誌欽敬追懷。
亞馬留被殺事件
1744年(清乾隆九年),第一任澳門同知印光任走馬上任後,針對過去香山縣官府對澳門管轄不嚴的狀況,制定7條治澳的措施,以加強對澳葡的管理和對洋船進出港口的控制。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4個方面:①加強稽查途經澳門、出入珠江的外國商船;②加強對在澳門的中國商販、工匠的管理;③加強對在澳葡萄牙人的管理;④協調附近駐軍對澳門地區的巡防。此後,他還制訂了有關禁止在澳的中外人販賣人口的詳細條例;對犯罪的葡人應如何審判、處刑的條例;重申了清政府禁止華人入敎的禁令,並採取了查捕來澳入敎、禮拜的華人,限令在澳的中國教民於一年內“首報回籍”等措施。
印光任治澳
19世紀初,海盜紅旗幫在張保仔的糾合下,隊伍不斷擴大,已擁有600多艘帆船,8萬餘人。廣東官兵屢次出戰,常被打得大敗。兩廣總督百齡與澳葡當局都有合作消滅海盜的意願。1809年(清嘉慶十四年)11月23 日,百齡派3名官員前往澳門,與澳葡地方長官亞利鴉架(Miguel Arriaga)會商。雙方訂立臨時協議,決定由澳葡當局派出6艘100噸以上的武裝船,在澳門至虎門一帶配合中國水師圍剿海盜,為期6個月;中國政府提供8萬兩銀子作為裝備澳葡艦隊的經費。協議訂立後,澳葡當局很快即組建一支由6艘武裝船組成的澳門艦隊。艦隊司令阿爾科弗雷多上校乘坐的旗艦排水量達400噸,載有26門火炮,160名船員。其餘5艘武裝船共有150多門火炮,近600名船員。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公司還免費為該艦隊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彈藥。這支澳葡艦隊遂成為一支戰鬥力相當強的海上力量。
組建澳葡艦隊
1724年(清雍正二年),清朝政府大規模驅逐西洋傳敎士,澳葡政府擔心清廷會進而收回澳門,就上書請求葡萄牙國王若奧五世遺使來華。1727年,葡國使臣麥德樂(Alexandre Metelo de Sousa e Menezes)經澳門抵達北京,朝覲雍正皇帝,行三跪九叩禮,呈獻大量禮物,並懇請清政府保護在澳門和中國內地的葡人。雍正允准了這一請求,同意葡人繼續居留澳門,並在麥德樂返澳時,給予了特別的優待。這次出使費用浩大,在澳葡萄牙人共拿出了3萬両銀子,其中澳葡當局承擔了2.5萬両。
麥德樂朝覲雍正
明朝官兵在廣東新會沿海繫退葡軍的一次戰役。1522年(明嘉靖元年),葡萄牙人別都盧率海艦5艘、部屬1000餘人入侵廣東新會西草灣,明備倭指柯榮、百戶王應恩等率軍反擊,擒其首領別都盧、疏世利等42人,斬首35人,繳獲葡船2艘, 均按海賊罪處死。西草灣之役明軍獲全勝,葡人從此逐漸放棄武力攻華之野心。
西草灣之役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清政府為消滅台灣鄭成功率領的抗清武裝,決定實行海禁, 封鎖台灣, 並頒佈遷海令,將粵、閩、浙等沿海地區居民遷入內地30里或50里。澳門亦在內遷之列。1662年,澳葡當局接到夷平各個炮台,以免被鄭成功佔據的命令。後因順治皇帝身邊的傳教士湯若望、龐迪我等人請願斡旋, 一再申稱“ 澳門有功於國”,並表示葡萄牙人自己能夠對付“海盜”,才使清政府收回成命,並將香山縣遷海之界線就劃在前山寨、北山、閘口一帶,澳門島始獲免遷。由於實行海禁,澳門反而受益,得以對外開放,繼續對外貿易,成為中國保持對外貿易聯繫的一個主要港口。
清初海禁
1849年( 清道光二十九年)3月5日,澳督亞馬留宣佈澳門已成為自由港,勒令中國在澳門的海關停止辦公,遭到海關官員的駁斥後,便派兵封鎖中國在澳門的海關大門。3月13日,又率領數十名士兵釘閉澳門的中國海關,推倒關前懸掛中國旗幟的旗杆,驅逐海關官吏、丁役。兩廣總督徐廣縉當時正為廣州入城問題與英國人相持不下,又風聞亞馬留釘閉中國海關後即赴香港向英國借軍的消息,遂與粵海關監督基溥等會商,決定實行“以商制夷”的對策,即將澳門關口移往黃埔,在那裡另立碼頭,並命令在澳門的各大行店和零星小鋪全部遷去。澳門各商行接到兩廣總督的命令,紛紛攜帶家眷、伙計遷往黃埔。亞馬留雖然發公告要挾阻止,但未能制止殷實中國商人的離去,致使澳門街道荒涼、港口空索,出現一片蕭條景象。
亞馬留封閉中國海關事件
19世紀中葉澳葡藉機向清守軍報復並襲擊關閘的事件。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的“關閘事件”,是關閘第二次遭受大規模進犯,且是遭受英、葡的水、陸夾攻。此次事件的引發,導火線是極力推行殖民擴張的澳督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1849年8月22日,亞馬留被刺殺後,澳葡當局在英、美、法列強支持下,有恃無恐,藉此挑起事端,於8月28日早晨,由炮兵軍曹米士打基打率領100多名正規軍和20名志願軍,攜三門大炮,在快艇炮火支持下,對關閘發動進攻,戰事擴展到拱北北嶺,古關閘城樓被炮火轟毀。駐守關閘汛營的清軍兵力薄弱,由於援兵未到,面對來勢洶洶的葡兵,措手不及,不戰而退,關閘為葡兵佔據。在關閘事件中,葡兵1名重傷,清軍4人死亡,葡兵且將戰死的1名清兵的手臂和1名軍官首級砍下,作為戰利品,掛在竹竿上,帶返澳門,遊街示眾。經此一役,清軍退守前山寨。這是清王朝在澳門的主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的一次重大事件。
1849年關閘事件
1840年( 清道光二十年)8月19日,英軍對澳門地區的中國駐軍發動進攻,他們進攻的目標是控制葡萄牙出入的關閘。中午,英軍3艘軍艦和運輸船逼近蓮花莖,向關閘和關閘附近的炮台猛烈開火。守衛關閘內外的軍隊除有近幾個月內進駐的1300人外,還有臨時趕來增援的督標參將波啟善、署肇慶協副將多隆武、署撫標守備程步韓等率領的兩標官兵及升任南澳鎮總兵暫留香山協的惠昌耀指揮的水師,水陸官兵共達2000人左右。面對英軍的攻擊,中國駐軍一齊出動。新授廣東高廉道台暫駐澳門的易中孚率兵從澳門一帶北進,多隆武、波啟善等率兵自北山一帶南進。惠昌耀的水師駛抵青洲海面,隔着蓮花莖向英船開炮。雙方展開激戰,葡萄牙人按兵不動,以示中立。由於英軍在武器技術方面明顯佔有優勢,經過約1小時戰鬥,英軍擊毀關閘的界牆及附近的炮台,擊敗中國軍隊,參將波啟善、守備陳宏光等負傷。接着,300名英印士兵登上蓮花莖,佔領關閘,並升起了英國國旗,還用關閘上的大炮轟擊望廈等處的中國官兵。最後,他們搬走架設在關閘等處的20餘門大炮,堵塞其餘大炮的火門,放火燒毀中國軍隊的棚房,才登船撤離。關閘之役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終。
中英關閘之役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