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国在澳门的驻军到1975年底。部份驻军留下,转入保安部队工作,其余撤走。1975年12月31日,葡国在澳门的驻军在嘉思栏兵营举行了告别仪式。
图为列队行经板樟堂前地前往议事亭前地参加检阅游行的军人,图中可窥见柯麟医师的招牌。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5/26
葡国在澳门的驻军到1975年底。部份驻军留下,转入保安部队工作,其余撤走。1975年12月31日,葡国在澳门的驻军在嘉思栏兵营举行了告别仪式。
图为列队行经板樟堂前地前往议事亭前地参加检阅游行的军人,图中可窥见柯麟医师的招牌。
更新日期:2019/05/26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2月,澳门爆发大规模脑膜炎流行病,仅3月份就有320名患者入住仁伯爵医院。为此全澳医生齐集卫生司召开会议商讨预防措施,澳门人经历一次集体恐慌。3月7日,卫生司召开特别顾问会议,正式以官方姿态承认传染病大规模爆发的事实。11日,根据市政厅的决议,澳门所有小学校停课,并定于4月29日、30日至5月1日提前进行考试。至5月,脑膜炎不再构成威胁。
澳门爆发大规模脑膜炎流行病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8月16日,两步兵连被撤销,而机枪连早巳被撤销,并设立一个机枪步兵混合兵团,其参谋部、勤务部、第一重机枪连及第二欧籍步兵连驻于圣方济各兵营,第三连留守氹仔。共有644名军人,指挥官为中校吉马良斯.洛巴托。
两步兵连被撤销
民国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8月13日,早晨5点35分,因二龙喉宫内军火库温度较高,降温设施不足,引致火药起火燃烧爆炸,顷刻间铁石飞溅,火势蔓延,大树摧折,房屋摧毁,墙壁坍塌,危及范闹半径500米,对周围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害。事发后,消防员和军队立即赶到现场救援,最终控制了火势的蔓延,使得澳门避免了又一次大爆炸,因为还有一个储存著大量军火的仓库未被波及。这次爆炸共造成21人死亡,其中葡国人5人,非洲士兵1人,中国人15人,另外24人重伤,50人轻伤;同时爆炸致使二龙喉宫被毁,并有二龙喉区、龙田村6间私人房屋全部炸成粉碎,另外56家房舍部分被毁。当时卢家花园内的龙田舞台正在由人寿年粤剧名班名角千里驹等演出粤剧。这一爆炸致使舞台板塌架崩,3名演员受伤,亦有10余人溅血。有鉴于此,澳门政府将大规模弹药全部移至远离市区的海岛储存,以避免惨剧重演。
二龙喉宫内军火库爆炸
光绪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2月21日,澳门消防队举行演习,动用政府及私人一切灭火器材,演习中出动了14台水车,并下令凡设有水井或地下储水池之民房门口均应钉上一块圆形木牌,以中葡双语标名有水源,并将该等民房列成清单。[1] [1]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225.
澳门消防队举行演习
光绪九年(1883年2月8日─1884年1月27日)6月17日,澳门巡捕捉获匪徒210人,逐一讯问,内有9人系著名大盗,9人中有3人则华官所悬格购缉者,其余或系盗党,或系小窃,或系流氓。[1] [1]《申报》1883年8月4日《澳门近事》。
澳门巡捕捉获匪徒210人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1940年代 | |
地点: | 澳门半岛--大堂区 |
板樟堂前地 | |
关键字: | 军队 |
军人 | |
军服 | |
枪械 |
资料来源: | 利冠棉、林发钦:《19-20世纪明信片中的澳门》,澳门历史教育学会,2008, 第225页。精装ISBN 978-99937-927-1-0;平装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历史教育学会 |
权限范围: | 利冠棉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门--澳门军事 |
语种: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资料类型: | 图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7349 |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