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家駿:《澳門第一座華人堂區》,載《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77頁;劉雅覺:《公教學校之籌建與維持》,載《崔諾枝先生善績紀略》,第20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林家駿:《澳門第一座華人堂區》,載《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77頁;劉雅覺:《公教學校之籌建與維持》,載《崔諾枝先生善績紀略》,第20頁。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國十九年 (1930年1月1日-1930年12月31日)本年,台山地區經填海後不少華人居民開始遷往生活,聖安多尼堂司鐸奧古斯托.蒙特羅 (José António Augusto Monteiro)神父於本年在台山建花地瑪聖母堂,並創辦台山花地瑪傳教區,開辦“花地瑪識字班”。“天神之後”傳教女修會1941年來澳後,為傳播福音、提高女性地位,在北區貧民間開展教育工作,接辦識字班,並創立免費收容孤苦無依少女之“花地瑪之家”。這是花地瑪聖母女子學校之始。
奧古斯托.蒙特羅神父在台山建花地瑪聖母堂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為滿足志道堂幼稚園學生升學的需要,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籌款增辦小學,由余美德醫生出任名譽校長。同時為紀念馬禮遜在澳門地區首位信徒蔡高先生,校名擬為蔡高學校,而幼稚園亦易名為蔡高幼稚園。
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籌款增辦小學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全澳中、小學97所,學生7953人,平均每校82人,女生占26.6%。公共教育分蒙學、小學、中學和專科四部分。蒙學由市政府機構管轄,官立學校4所,男、女各2所。天主教會學校4所,其中一所是工讀學校。中文中學共6所:崇實中學、復嶺中學、佩文中學、華仁中學、華僑中學與粵華中學。
1932年澳門教育統計資料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11月5日,粵華中學松山新校舍舉行奠基典禮,至1934年3月25日落成。揭幕之日,總督美蘭德、司鐸陳基慈等政府要員、各界名流均蒞臨參加。
粵華中學松山新校舍舉行奠基典禮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8─11月,鏡湖高級護士學校成立,附設在鏡湖醫院內。開辦之初,未有正式校舍,因陋就簡,接收護生進行培訓。1925年11月,正式改組,並增聘余雅閣、趙振東、李傳堂、彭偉田、李漢風、彭瑤芝等六位醫生擔任教師。1926年,第一屆七名學生畢業。1945年,易名為澳門私立鏡湖高級護士職業學校; 1948年,再度改稱澳門私立鏡湖高級護士助產職業學校,除護士三年外,增設助產一年。由陸鏡輝醫生負責,首任校長為盧仲煊。
鏡湖高級護士學校成立
人物: | 崔諾枝,1867-1945 |
李鴻恩 | |
譚國材 | |
劉雅覺,1871-1944 | |
李美樵 | |
羅德禮(Rodrigues, Fernando José),1863-1926 |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 | |
1923年06月04日 | |
關鍵字: | 澳門華童教育會 |
義務教育 | |
華童教育會 | |
教育 |
資料來源: | 澳門編年史 / 吳志良, 湯開建, 金國平主編. 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第2395頁. ISBN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5790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