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1/05/25
更新日期:2021/05/25
陳滿,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澳門醫學、文化界名人。[1] 20世紀20年代,陳滿在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讀書,後轉讀光華醫院。畢業後,他在廣州《越華報》工作,主持該報“醫事專版”。之後,他在澳門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同時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創辦澳門大專教育基金會,積極致力於文化事業。 1950年3月8日,陳滿創辦愛國刊物《新園地》,擔任社長。《新園地》原為“新民主協會”會刊,出版時編者只注“澳門新民主協會出版委員會主編”,最初附在《大眾報》內發行,雙週刊,四期後改為旬刊,正式單獨對外發行,1955年改為週刊發行。《新園地》屬於文藝刊物,最初為免費派發,後改為消息類報章,傾向於時事論述。文藝不是報紙的主流,且刊物定出售價,如1955年為例,每份零售價一毫,訂閱每月三毫。《新園地》等刊物對澳門文學新秀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作用,培養不少文學新苗。[2]1950年,濠江中學在熱心愛國人士支持下,擴大校董會,由陳滿擔任董事長,將中學部擴遷到亞馬喇馬路三號,1952年興辦簡易師範班,1951年創辦高中部。[3] 1964年,柯麟醫生受聘為鏡湖醫院院長;1948年以柯麟等校友為首,組織中華醫學會澳門分會(今澳門中華醫學會),成為澳門杏林的中流砥柱,澳門華人西醫團結在中華醫學澳門分會的周圍。50年代,陳滿和邵昆侖等校友協助澳門工聯創辦澳門工人醫療所。1987年3月,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成立,是陳滿和饒不辱、譚煥容、梁秀珍、梁志輝、邵昆侖、李保民等120多位校友籌組成立的群眾性醫學專業團體,成為中山醫科大學中國境外第一個校友會,其中不少是各專科主治、主任醫生、教授及院長等。該會宗旨是發揚母校優良傳統,加強與國內外各地校友的聯繫,交流訊息和學術,團結本地同業人士,共同推動本地區衛生保健事業。[4] 陳滿歷任中華醫學會理事長、《新園地》社長、澳門同善堂名譽主席、濠江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江門政協委員、新會同鄉會副會長等職,為澳門醫療衛生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1]陳滿的外孫梁維特連續出任三屆澳門行政委員會成員。[5]1990年1月,陳滿在澳門鏡湖醫院病逝,終年84歲。[1] 2012年11月9日,澳門歷史檔案館首次與民間團體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合辦的“‘仁心‧博濟’歷史圖片展”舉行開幕式,展出圖片逾300張,包括深受尊崇的柯麟、陳滿、饒不辱、譚煥容等中山醫校友的事蹟、澳門主要醫療機構的發展過程,及醫護人員的學術交流活動等,體現近80年來澳門醫學界和社會的發展。[6]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9頁。 [2]呂志鵬:《澳門中文新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57頁。 [3]《濠江中學》,載“新榜網",2010年11月12日,http://jiaoyu.xooob.com/xssj/200911/395423_1034291.html。 [4]《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載“中山大學校友總會"網,2012年12月12日,http://alumni.sysu.edu.cn/suaa/showNews.do?lmid=c8040&newsId=5705。 [5]永逸:《華澳人語》,載《新華澳報》,2011年6月20日,http://www.waou.com.mo/wa/2010/07/20100726a.html。 [6]《仁心‧博濟歷史圖片展》,載“開幕澳門民航學會"網,2013年5月25日,http://www.macau-airport.com/cn/node/7996。
陳滿,1906-1990
蔡克庭,香山縣北嶺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北嶺村)人。澳門富商。 克庭在澳門經商,抗戰前在澳門開設“三和公司”,經營汽油、火水等,規模較大,擁有“俄國麵包公司”和“廬山影相館”,經營“花尾大渡”號客輪,往返澳門與三埠(開平)航線,在澳門工商界頗有聲望。他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樂善好施,擔任澳門同善堂董事,對家鄉辦校、興修水利等事業,建樹良多。[1] 1914年,克庭與郭杓、區利仁等澳門一批熱心英文教育的人士發起成立樹學會,成為澳門早期的民間團體。他們設法籌募經費,建立一所初具規模的英文學校,取名為澳門英文學校(簡稱M.E.C),郭杓擔任校長。按照香港學制,設置中一至中五各級,高年級完全用英文講課,學期結束時,參加香港大學堂的初級試和本級試,成為當時澳門研習英文最完備的學校。1921年增設漢文小學部,改稱澳門英文、漢文學校,校址遷往大廟頂街蔡家大屋。後因管理體制上的矛盾日益增大,英、漢文部分開辦學,英文部因“樹學會”的人散居香港而解散。[2] 抗戰時期,克庭激於愛國義憤,不顧澳門商務繁忙,接受家鄉民眾的要求,兼任北嶺鄉鄉長,親自帶領自衛隊抗擊日寇的侵略。 1939年,日寇在唐家登陸後數天,派出一股兵力從拱北東海邊(接連橋處)向拱北一帶登陸,克庭帶領鄉自衛隊在“墳頭拗”及“嶺仔”兩處阻擊,擊斃日軍一人,擊傷一人。而自衛隊員黎日蘇、徐孑盡壯烈犧牲。第二天,澳門報紙報導“北嶺鄉長蔡克庭,指揮自衛隊英勇抗日,阻擊日寇登陸,挫敗日軍銳氣”,大加讚揚。 日寇攻佔拱北後,北嶺鄉大多數鄉民都逃到澳門避難。克庭熱情接待全部鄉民,他將往返澳門與三埠間的“花尾大渡”號停航,泊在澳門筷子基處,安排好各個家庭住宿,單身漢安排在“三和公司”廠房居住。鄉民把“花尾大渡”號客輪稱為“難民船”。克庭自己出資及鄉府政的餘資資助,每月向鄉民發放糧食,並按月發給一些零用錢。經過約八個月,日寇才准許鄉民回鄉種地,鄉民逐漸回鄉。克庭此舉,北嶺鄉民感恩戴德,永記在心。[1] 1942年10月,經澳門政府批准立案,成立鏡湖醫院慈善會,每年一屆,這屆首席值理是德高望重的社會賢達劉敘堂。劉敘堂一心想推薦馬萬祺加入值理會,想請馬萬祺替代自己。但馬萬祺一再辭謝,劉敘堂改請克庭加入值理會。從此,克庭為鏡湖醫院發展盡心盡力,作出重要的貢獻。[3]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克庭從澳門回到北嶺鄉,慶祝抗日勝利。他自己出資在北嶺鄉蔡氏大宗祠,宴請全村鄉親老少,盛況空前。 克庭為北嶺小學出錢出力,做了不少工作。在他帶動下,鄉民紛紛捐資,他邀請同鄉徐禮儒協助辦好北嶺小學,他自任校長。除聘請良師外,還增添設備、學生台凳等一大批。他一直以善長人翁聞名,鄉中喜慶事宜、公益事業,都與他商量,他無不熱心大力支持。[1] 後來,克庭重返澳門經商。他的第二子蔡昌鑾在重慶結識張大千,兩人成為至交好友。1949年春節過後,克庭邀請張大千從香港前來澳門遊玩。張大千偕四夫人徐雯波及家人到澳門做客,一家人住在澳門郵政總局後面大堂街18號的蔡家大屋(今永基大廈),一住就是三個半月。張大千結識澳門畫家黃蘊玉、容漱石、馬少如、招名山,攝影家盧勢東等文人。當時,張大千在蔡家辟有畫室,經常揮毫潑墨,他對澳門本地畫家十分熱情,不時請他們到蔡家大屋看他作畫,一起切磋畫藝,交流心得。[4] 在克庭的陪同下,張大千遍遊澳門名勝古跡,如大三巴牌坊、媽姐閣(媽閣廟)、觀音堂(普濟禪院)等。張大千住在蔡家,生活平靜,很有規律。他每天早晚兩次去西灣或松山散步;白天有時到盧家花園觀景。他在蔡家的大廳鋪了一張畫案,有空時就作書繪畫。一天,蔡家大小姐向張大千求畫。張大千看見大小姐年方二十,正值青春妙齡,長得亭亭玉立,楚楚動人,擬將畫畫在她身上。之後,蔡小姐做好白綢旗袍,趕緊拿給張大千,克庭興致勃勃地跟來觀賞。張大千將這件新白綢旗袍鋪在畫案上,上下度量了一番,即提起毛筆,在旗袍上面畫開了。不多一會,就畫好了。蔡小姐欣喜地從畫案上拿起自己的衣服,只見雪白的正面上畫上了一朵盛開的紅荷花,還有一兩個含苞欲放的花蕾。整個構圖顯露出荷花嬌艷,荷葉碧綠,十分雅致。蔡小姐將旗袍披在自己的身上,在衣上的紅花綠葉襯托下,顯得秀麗可人。克庭誇讚不已。時值初夏,第二天,蔡小姐就將這件荷花旗袍穿在身上,招搖過市,專門到幾家朋友處展示。克庭發現張大千喜歡動物,尤其愛猿。於是請朋友幫忙,出重金托人從泰國買回來兩隻長臂白猿,送給張大千。這兩隻白猿,臂長過膝,行動敏捷,脾氣溫馴,渾身的白毛非常漂亮。張大千時而在園內對猿寫生,時而逗猿嬉戲,引以為樂;還畫了多幅猿畫,送給克庭,他如獲至寶。[5] 克庭生育五子五女,皆有所成,四個兒子在外國成為博士、成為專家,一子在香港經營航務。女兒蔡美靈與香港“李錦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達結婚,夫婦倆繼承先輩業績,關心桑梓建設事業,捐資創建珠海南水“李兆南紀念學校”。[1] 60年代,克庭在澳門去世。 現錄蔡克庭題寫的楹聯一首: 《澳門普濟禪院》[6] 智慧無窮,以所空空諸歷劫; 慈悲莫大,將已壽壽彼蒼生。 [1]溫鼎銘:《我所認識的蔡克庭先生》,載《珠海文史》(第9輯),珠海:珠海政協,1990,第101-103頁。 [2]《樹學會》,載“世界名人網",2012年5月1日,http://www.shijiemingren.com/doc-view-28114.html。 [3]謝常青:《馬萬祺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4]《張大千與澳門》,載“中國新聞網",2006年7月31日,http://www.chinanews.com/2001-03-20/26/79607.html [5]李永翹:《張大千:飛揚世界》,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第307-309頁。 [6]《港澳宗教場所聯》,載“佛緣資訊"網,2011年6月21日,http://www.foyuan.net/article-141649-1.html。
蔡克庭
陳大白,新會水東(今屬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水東村)人。澳門資深報人、資深新聞界人士。 大白出身於貧寒之家,有一兄五妹。父親當年在航行省澳線客輪任低級職員,收入微薄,家庭負擔重,生母早年去世。父親因長期嗜酒,50歲時不幸去世。大白由繼母勉力養育成人。他少年時,因家境困難,只能供讀小學,無力升中。[3] 在青年時代,大白以半工半讀方式,在廣州一所教會中學讀書,結業後來到澳門打工。 1935年,大白到陳少偉在澳門創辦的《朝陽日報》工作,同年,他在陳天心創辦的《大眾報》兼任編務,開始了他的辦報生涯。 1937-1939年,大白等發起組織澳門規模最大的抗日救國團體——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積極開展抗日活動,出任首屆理事,後任常務理事。[4] 50年代,澳門風雲激蕩。大白在新聞戰線上親歷不少風浪,度過動盪不安的歲月。當時澳門湧現一股要求變革要求和平、民主進步的新潮流,新興的進步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澳門同胞的民主進步力量迅速發展,逐漸地形成一股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巨流。同時,蔣介石從大陸潰退後,其大批人馬湧入澳門,擴展機構和立足點,與澳門同胞進步力量形成對壘的局勢。蔣氏人馬到處鬧事和進行干擾,搞破壞活動,甚至搞爆炸、暗殺,還恐嚇毆打各行工人,干預工人加入愛國工會,更利用澳門為基地,派特工潛入內地進行破壞活動,造成澳門滿城風雨、動盪不安的緊張局面。由蔡凌霜接辦的《大眾報》及由陳滿、張陽主理的愛國期刊《新園地》,堅定地站在澳門同胞民主進步力量方面,對抗邪惡,並肩作戰。 1948年,蔡凌霜接辦《大眾報》,大白繼續在報社擔任編輯工作。1950年3月《新園地》創刊,大白加入該刊兼任編務,直至1958年夏。期間,他與兩報同事同舟共濟,休戚與共,守望相助,大家行動一致,堅守立場,為澳門進步的新聞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50年代中期起,大白鑽研重心轉移到漢語語法及漢語拉丁化兩個方面,1959年春,大白撰寫《漢語語法講話提綱》,之後作了多次增訂,全文三萬多字。當時澳門中華教育會負責人獲悉大白從事語法研究多年,舉辦一個“教師業務講座”,講授漢語語法,邀大白擔任主講,為中小學教師及部分文化界人士,講授詞法、句法的分析,各種類型結構的闡釋及各種病句的舉例等內容。 1967年,大白參加新中國成立後澳門第一個新聞工作者團體——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的籌備組織工作,擔任該會常務理事。業餘時間,他從事漢語語法及漢語拉丁化的研究,歷年在報刊上發表的時事評論文章,累計1000萬字以上。 大白擔任澳門愛國報紙《大眾報》副總編輯、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副監事長,成為澳門地區報齡較長的資深新聞工作者之一。[1]他在新聞事業工作70多年,2009年退休。 作為澳門抗日救亡運動的參與者、澳門大半世紀華文報業發展的見證者,大白具報人風骨,並致力傳承澳門的歷史文化。20世紀30年代後期起,在報刊上撰寫評論文章逾半個世紀,在《朝陽日報》連載的專欄“老實人的書信”逾百篇;1959年撰《漢語語法講話提綱》,1990年參與編纂和出版《濠江風雲兒女》。1995年出版綜合性文集《天明齋文集》,輯錄其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著述,包括大量有關澳門歷史及新聞史的珍貴資料,為研究澳門現代史提供不少寶貴的史料。《濠江風雲兒女》記述抗戰時期澳門同胞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的歷史,1991年獲得廣東省史料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天明齋文集》收集作者發表的部分作品,包括記述澳門報業歷史的論文及大量有關澳門報業發展情況的回憶文章。[1] 2003年,大白獲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2009年,他將多年珍藏的抗戰時期澳門四界救災會百餘原件,包括照片、文獻、書信等捐贈給澳門博物館。2010年,他向記協贈送其個人史料著作及記協多屆珍貴照片、資料等,作永久收藏。2012年6月9至8月12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歷史檔案館舉辦“澳門歷史的見證——陳大白大半個世紀的回憶展覽”,他應邀主持“抗戰時期澳門中文報業”講座,分享抗戰時期,報紙作為抗日救國的重要宣傳工具的點滴與艱辛,備受各界好評。[2][5] 2012年11月27日中午12時10分,大白在仁伯爵綜合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7歲。遺體於12月2日移鏡湖殯儀館壽全堂治喪,3日中午12時30分大殮,隨即辭靈出殯,奉柩珠海市殯儀館火化。[2] [1]中國新聞年鑒雜誌社:《中國新聞年鑒1996》,北京:中國新聞年鑒雜誌社,1996,第659頁。 [2]《陳大白病逝周日治喪》,載《澳門日報》,2012年11月29日。 [3]陳大白:《天明齋文集》,澳門:澳門歷史學會,1995。 [4]《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1頁。 [5]《歷史檔案館辦陳大白回憶展開放日多項活動歡迎公眾參加》,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2013年6月30日,http://www.gcs.gov.mo/showNews.php?DataUcn=61453&PageLang=C。
陳大白,1915-2012
陳德芸,新會外海(今屬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人。學者。 德芸進邑庫,少有文譽,後從陳子褒先生遊,飫聞萬木草堂緒論,學益進。 1900年5月25日,清政府竟悍然向西方11個最強的國家宣戰,造成“庚子之禍”。德芸怵心憂患,翌年設帳香江,從遊甚眾。1907-1908年,應陳子褒之邀,德芸擔任澳門灌根草堂都講。1914年,為協助鍾榮光先生,德芸進入嶺南學校工作,歷任國文教習、校務秘書、圖書館主任。當時圖書館在格蘭堂一樓東廂,德芸蟄處期間,凡購書登記編目,皆躬任之。1915年,他赴華北募捐書籍,所得甚豐,嶺南圖書館頗具雛型,都是他的功勞。 1928年,德芸因事離開嶺南學校,改任中山大學教職,課餘之時,從事新字典之編纂。以為康熙字典之部首,囿淆雜無序。X法之筆劃多少,亦XXXX。乃發明一種漢字排檢法,用橫直點撇曲捺,一種筆順序列,以筆順為字母,即以筆順先後為字母排列先後。1930年完成《德芸字典》一書。至今嶺南圖書館之書籍編排,亦用此法。 德芸又以歷史名人,每多氏號,學子苦之。因取古今人之別名、原名、字型大小、溢法、爵皇、稱謂、齋舍自署、帝王廟號,逐一列表,得70002條,60萬字,編成巨冊定名為《古今人物別名索引》一書,該書於1937年出版,用者稱便,深受歡迎。 1932年,德芸又回到嶺南學校任教,直到廣州失陷。其弟子馮民德奉養香港,他繼續編書,完成《八股文學史》、《德盧聯話》、《人物別名索續編》等,書成未印。 抗戰勝利後,廣東文獻館聘德芸任顧問兼幹事,他獨處館中,插架千函,顧盼甚樂;空暇時留連書肆,搜購國籍。現今文獻館所集的藏書,德芸出力最大。 1948年夏,德芸患上肺積水病,小癒又發;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晨,在博濟醫院病逝,終年72歲。 門生故舊,深表惋悼。陳德芸的逝世,不僅是圖書館界的損失,也是廣東學界一大損失。 陳德芸早年喪妻,無子,以侄為嗣。環堵蕭然,而終身致力學問不倦,謹嚴行,絕嗜好;思想較先進,治學能採納科學方法,此皆可貴難能。[1] 陳德芸和冼玉清、區朗若整理彙編為老師陳子褒的教育論著《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2] [1]《陳德芸教授事略》,載《嶺南大學校報》,1948年,第71期,第3頁。 [2]楊際賢、李正心:《二十世紀中華百位教育家思想精粹》,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1,第99-103頁。
陳德芸,1876-1948
畢漪汶,女,原籍廣州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生於香港。澳門教育家。[2]澳門富商畢侶儉與元配妻子所生的女兒。[3] 漪汶少年時代入讀澳門粵華中學,高二後轉讀培正中學。受粵華中學廖奉基校長的影響,在進步同學介紹下,她參加“群學社讀書會”,開始閱讀蘇聯進步小說,對新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她經歷日寇侵華的磨難,與同學輾轉回到內地求學,1949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同年,她回到澳門,在朋友支持下,接辦經濟困難的東南學校。東南學校建於1949年,已有60多年歷史,發展成為具備從幼稚園至高中完整規模的學校,學校發展每一步,都浸透了漪汶的心血。她竭盡心力為澳門培育良才,深得東南學校教師、家長、校友和學生的愛戴,凝聚成“愛國、愛澳、愛校、愛家”的東南學校精神。為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她在東南學校升起了五星紅旗,東南學校成為澳門第一批升起五星紅旗的教育機構。 1997年,漪汶成立“東南教育促進會”,註冊為法人團體,她把用自己名義註冊、有近五十年歷史的東南學校所有財產交由該會管理。這一義舉,獲得澳門各界社會的讚揚和欽佩。 為了教育事業,漪汶鞠躬盡瘁,終生不嫁。她不僅對教育事業傾注畢生的心血和精力,而且對澳門整個教育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1949年開始,她參加澳門中華教育會工作,歷任監事、理事長,2004年起擔任副會長,為澳門教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為澳門繁榮穩定作出傑出的貢獻。1982-1994年,她擔任中華教育會理事長。期間,她與全體同仁同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為教師爭取提高其專業地位,為教師爭取合理的待遇,為在職教師爭取到專業文憑課程;改建教育會大樓,發展會員文體福利工作,關心老年教師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 198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漪汶擔任委員,與其他委員一起承擔制定頒佈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歷史使命。1993年1月起草委員會召開的第九次全體會議,正式通過澳門基本法(草案)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設計方案。她成為澳門特區區旗設計意念最早的提起人之一。她參加澳門基本法協進會,在後過渡期積極進行宣傳和推介基本法活動;歷任廣東省第六屆、七屆、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又任第二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澳門語言狀況關注委員會委員等職。 漪汶熱心辦學,關心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尤其對澳門慈善事業及內地偏遠貧困地區捐資助學。她擔任澳門大專基金會會董兼監事長、澳門中華總商會教育顧問、澳門鏡湖慈善會名譽董事、中山大學澳門校友會永遠會長等職;[1]1988年榮獲澳葡政府教育勞績勳章;2003年榮獲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功績勳章。 2006年,漪汶去世,終年82歲。2007年4月24日,行政長官何厚鏵出席畢漪汶銅像揭幕儀式。[4] [1]《畢校長回顧》,載“東南學校"網,2012年2月10日,http://www.tongnam.edu.mo/system2/school.php?fid=2&tid=2。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0-811頁。 [3]鄭振偉:《鄺秉仁先生與澳門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第33頁。 [4]《行政長官何厚鏵出席畢漪汶銅像揭幕儀式》,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網,2007年11月24日,http://www.gcs.gov.mo/showCNImage.php?DataUcn=6538&PageLang=C。
畢漪汶,1924-2006
蔡似雲,澳門資深的文教界人士。 蔡似雲經常單用一個“雲”字,是當年資深的文教界人士,30年代居住香港;抗戰爆發前返回澳門工作。 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成立時,蔡似雲立即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出任該會總務部文書股主任。 蔡似雲與陳大白成為摯友。1936年冬,他從香港寄給陳大白一封信,該信觸發了陳大白在當時的《朝陽日報》撰寫連載專欄“老實人的書信”。後來,這些書信被收入《天明齋文集》第二部分。[1] [1]陳大白:《天明齋文集》,澳門:澳門歷史學會,1995,第21-40頁。
蔡似雲
陳權,又名陳淪,原籍新會外海(今屬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生於澳門。著名工運領袖、烈士。陳淑英二兄。 兄弟姐妹五個,陳排行第二。一家人靠祖父在澳門經營一間小店鋪維持生活。他少年時,祖父不幸去世,家道從此破落。不久,母親患病早逝。父親體弱多病,被迫將長女賣給香港一戶人家;二女又被人拐走。生活的重擔落在陳一人身上,他帶著弟弟陳九榆幫人打短工,在街邊賣雲吞,卻難使一家五口得到溫飽。年邁的祖母被迫求乞度日,艱難的生活環境,使陳快速成熟起來,對這個吃人的剝削社會無比憎恨。 1915年,年僅13歲的陳帶著弟弟到香港謀生,先在海員俱樂部半工半讀,之後到“亞洲皇后”號輪船上當海員,陳九榆在九龍太古貨倉當搬運工人。不久,祖母、父親相繼去世,幼妹陳淑英也來到香港當車衣女工,陳兄妹三個相依為命。後來,在陳的影響下,陳九榆和陳淑英都參加革命。 在“亞洲皇后”船上,陳結識了比他大一歲的陳郁,並成為好友。當時海員受盡壓迫和剝削,懷著強烈的反抗意識。孫中山為革命而奔走於海內外,常與香港海員接觸,大力鼓勵海員們團結起來,為獲得應有的權益而鬥爭。陳炳生、蘇兆徵、林偉民等人於1913年在海員中成立“聯義社”,為孫中山籌措經費、運送軍械和掩護革命黨人。陳參加聯義社,並很快成為“亞洲皇后”號輪船聯義社分部的負責人。為了團結教育海員,解決大家的福利問題,他和陳郁在船上成立劇社“工餘樂社”。有一次,孫中山與宋慶齡乘坐“亞洲皇后”輪從香港到檀香山。陳特地邀請孫中山夫婦觀看“工餘樂社”社員演出的戲劇節目,孫中山看後讚不絕口,叫宋慶齡即席題寫了“聲聞湖海,誼重鄉邦”八個大字,贈送給他們留念。陳等接過這珍貴的墨寶,十分興奮。 1921年3月,林偉民、蘇兆徵等先進分子建立中國海員第一個工會組織——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陳成為該會的骨幹之一,在船上建立海員工會的支部。1922年1月,海員工會為提高工人的工資,改善勞動待遇,發動香港海員大罷工。陳帶領全船工友積極參加罷工。經過這次鬥爭,陳更加認識到工人團結鬥爭的巨大作用,他經常接近林偉民、蘇兆徵等人,熱心地為工會工作。林偉民、蘇兆徵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常對陳等工會幹部進行教育,使他對黨的認識不斷提高。1925年5月31日,英帝國主義者在上海殺害示威遊行的工人,製造“五卅”慘案。消息傳到廣州後,中共廣東區委決定發動省港大罷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帶頭回應。根據蘇兆徵的指示,陳在碼頭向海員們宣傳罷工的目的和意義,將船票分發給他們,送他們回廣州參加罷工。隨後,陳帶著弟弟陳九榆、妹妹陳淑英回到廣州。他來到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報到。蘇兆徵指示他帶人持廣東革命政府的告示去封閉煙館、賭館,將其改為罷工工人宿舍和飯堂。在罷工爆發後,中共廣東區委十分重視在海員中吸收黨員。1925年6-7月,陳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他和梁祖誼介紹陳郁入黨。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黨支部,張瑞成擔任支部書記,陳和梁祖誼、陳春林、何來、方才、戴卓民等20多人為主要成員,在香港海員中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陳成為省港罷工委員會的中共黨團成員。 1925年7月,省港罷工委員會中共黨團負責人鄧中夏、蘇兆徵等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的提議,建立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作為罷工的最高議事機構。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是一個充分體現工人階級民主權利的機構,可以討論決定重大決策問題,選舉和罷免罷工委員會職員,制訂罷工中的一切規例和法則,在罷工鬥爭中具有至高無尚的權力。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選舉了80名海員,組成海員代表團出席罷工代表大會,代表團團長就是陳。陳十分感謝工人群眾對自己的信任,他決心全力反映海員們的意願和要求,爭取罷工的勝利。每次開會前,鄧中夏都要召集陳、彭松福、羅珠等十多名黨團員在文明路區黨委二樓開會,商量在下一次代表大會上應提出甚麼議程和方案,聽取省港委員會黨團對議案的指示。會後,陳等人就與各工會的代表交換意見,將黨的主張巧妙地在各代表團中散佈,以保證在代表大會上能通過中共黨組織提出的意見。陳領導的海員代表團人數眾多,意見統一,在代表大會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陳具有豐富的閱歷,能耐心地向眾人說明道理,使大家都心悅誠服擁護他。陳鐵面無私,敢作敢為,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英勇鬥爭精神。1925年8月10日,工賊梁子光在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第十次會議上誣衊蘇兆徵貪污受賄,並要毆打罷工委員會顧問黃平。陳挺身而出,衝上前去制止梁子光行兇,迫使梁子光等退出會場。8月13日,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扣押梁子光。陳自告奮勇,親自帶領十多名工人到東亞酒店捉拿梁子光,押回東園關押。1926年初,省港罷工委員會會審處主任譚華澤徇私舞弊,包庇走私犯。陳知道後,檢舉了譚華澤的劣行,提議當場審訊他。接著,陳又帶人將譚華澤押到代表大會,當眾出示罪證,譚華澤不得不低頭認罪。 1926年3月31日,罷工工人代表大會舉行第一百次會議,陳總結代表大會的工作成果。他指出“各代表知道這次反帝國主義不是三兩日便可成功的,一定要很長期的奮鬥。在此長期奮鬥中,內部一定要很團結,很嚴密,才可以致勝。”當時,工人們稱陳、何耀全、彭松福、羅珠、黃釗等五人出席罷工代表大會的黨員為“五虎將”。 在省港大罷工中,中共廣東區委成功地進行廣州、香港的工會組織統一運動,加強工人階級內部的團結,為後來的革命鬥爭打下了雄厚的基礎。陳在這場鬥爭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l925年7月下旬,鄧中夏兩次召集蘇兆徵、李森、何耀全、林昌熾、陳等人在區黨委開會,認為在香港除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等屬大產業工會外,其他大多數工會都是行會和同鄉會,不符合國際職工工會的組織原則。香港不少工會被黑社會人物或品行不端的人把持,組織散漫,行動不統一,嚴重影響省港罷工鬥爭的深入開展。因此,鄧中夏、李森等提出培養工運骨幹,教育、爭取廣大工人群眾,先按產業建立現代工會,然後再成立香港統一的工會組織。同年冬,海員黨支部決定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為核心,策動香港運輸業工會的大聯合。11月初的一天,他們組織在廣州的海員在越秀山海員路舉行遊行活動,參加人數達七八千人,並邀請香港各工會的負責人出席。蘇兆徵、陳、戴卓民先後站在海員亭上發表演講,號召香港運輸行業的工人發揚1922年海員大罷工的光榮傳統,立即聯合起來,在統一的工會領導下形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在反帝鬥爭中起先鋒作用。工人們聽後紛紛鼓掌表示贊成。1926年1月3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在廣州太平戲院召開全體同人大會,討論改組問題,陳、何來、唐漢、張瑞成相繼發言,說明改組海員工會組織的重要性。大會選出蘇兆徵、陳等一百名代表參加即將舉行的全國海員代表大會,1月5日,全國海員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式在文明路廣東大學舉行,到會代表和來賓一千多人,陳擔任大會的宣佈員(執行主席)。1月7日中午,全國海員代表大會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禮堂舉行第一次會議,陳又被推選為臨時主席。1月9日,大會決定成立全國海員總工會,選舉蘇兆徵、譚華澤、陳等15人為執行委員。1月16日,全國海員總工會在陳的主持下召開第一次執委會議,公推蘇兆徵擔任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陳擔任組織部主任兼調查部主任,並和何來等一起負責廣州分會工作。全國海員總工會成立,促進全國海員的團結,對其他行業的工會影響甚大。在黨培養下,陳從一個普通的海員成長為全國海員的領袖之一。同年1月15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在海員俱樂部召集香港汽車、郵差、內河、集賢、帆船等工會代表開會,陳擔任會議主席。大家一致贊成組織香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3月1日晚,陳參加運輸業工會的籌備會議,並負責起草工會的組織章程。3月19日,香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在省教育會禮堂舉行成立典禮。3月26日,陳在香港運輸工會代表大會上提出組織章程草案,徵求大家的意見。經代表們討論後加以修改,得到大會的一致通過,4月10日,香港金屬業總工會宣佈成立。這時,中華全國總工會為慶祝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開,認為統一香港工會組織已成熟,決定以香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香港金屬業總工會為兩大支柱,帶動各行各業工會,成立香港總工會。4月4日晚,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劉少奇在惠州會館主持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馮敬、陳、黃金源等24人被推選為香港總工會籌委會委員。陳負責籌委會秘書處工作。4月9日,籌委會在東園訓育亭開會,陳擔任宣佈員。4月15日,香港總工會在歡東路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舉行成立大會,陳是大會主持人之一。次日,他被選舉為大會主席團成員。4月23日,香港各工會代表經過八小時的投票選舉,選出馮敬、陳等21人為香港總工會第一屆執行委員。4月25日,香港總工會代表大會閉幕,陳在會上作了大會經過的報告。5月1日,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陳作為海員代表參加大會。之後,陳作為香港總工會的負責人之一,活躍在省港工運戰線上。1926年5月26日,香港總工會召開常務會議,負責組織部工作的陳作了情況彙報。6月27日,香港總工會召開第九次常務會議,陳作了組織發展的報告。7月13日,海員勞動童子團成立,陳代表全國海員總工會為成立典禮揭幕。7月19日,香港總工會召開第十二次常務會議,陳總結組織部的工作。同年冬,他與一個海員的女兒謝有容結婚。 1926年10月,省港大罷工結束,陳參加處理罷工工人的善後工作。11月初,他到香港交涉海員的復工問題。1927年初,受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委派,陳前往比利時參加世界反帝國主義及殖民地侵略大會。同年5月初,他回到香港,知道廣州發生“四一五”政變,大批工友倒在敵人的屠刀下,感到無比悲憤。他在香港銅鑼灣租了一所房子,領導省港海員與敵人鬥爭。他建立海員義勇團、罷工維持隊等工人秘密團體。6月19日,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在武漢召開,陳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同年8月11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成立南方局,陳被任命為南方局成員。9月下旬,他又赴汕頭準備運送軍械給南昌起義軍。10月15日,他當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委員,並投入到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中去。12月初,大部分省委領導人回穗參加起義,陳留在香港工作。1928年初,陳被調到上海工作,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常務委員,領導長江中下游的海員工人運動。他在上海四川路仁智里開設怡安俱樂部,作為聯絡站。1929年2月,敵人在愉安俱樂部逮捕陳等人。他在敵人審訊時編造一套假口供,說自己名叫陳淪,是一個海員,因到怡安俱樂部找人而被誤捕。敵人摸不清陳的底細,判了他八年有期徒刑。在監獄中,他表現出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當妻子來探監時,他勸妻子不要傷心,將唯一的女兒撫養成人。他托妻子轉告妹妹陳淑英,要她努力為黨工作,隨時準備流血犧牲。 1929年冬,陳患了重病,獄方不給治療。同年11月1日,陳含恨病逝,年僅27歲。 陳權長期在廣州從事工人運動,是省港聞名的工人領袖。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民政部追認陳權為革命烈士。[1] [1]《陳權》,載“中國廣州網",2008年8月8日,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2382/node_553/node_554/2005-08/112502390466488.shtml。
陳權,1902-1929
曹思晃,祖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著名宗教人士。澳門立法局議員曹善榮第四子、曹有之孫。 思晃先在澳門政府公學學習葡文,1910年進入香港聖保羅書院讀書。1913年受洗於聖保羅堂;1919年在廣州協和神科大學畢業,同年,在倫敦會督被冊為會吏。 1922年,思晃被封為牧師,1923年擔任澳洲華人教會主任牧師。[1] 1909年,林護、黃茂林、李維楨三位華人及史超域牧師等商議組織堂會,並在香港中環興建一座禮拜堂。經過兩年努力,新堂落成。1928年1月,思晃牧師被聘為主任,並宣佈聖公會聖保羅堂為一牧區直轄會督。 1928年,思晃與何玉瑛(1898-?)女士結婚。何玉瑛是香港女子基督教會負責人。從這年起,思晃一直主持該堂教務14年,擴展聖堂,發展教友。 1930年,教友人數大增,何玉瑛倡議籌款50000元擴充聖堂及建築牧師住宅。1934年得到何會督的幫助,港府再給地2300尺,擴展順利,聖堂加長40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 1940年,思晃前往雲南講學半年。 1941年12月8日,日寇襲港,12月25日香港淪陷。聖堂變為憲兵講習所,聖堂改在伍廷芳堂聚集,思晃被迫遷居。他被列入憲兵部黑名單,不得不離港赴桂林避難。 1945年8月,抗戰勝利。10月10日,召開和平感恩大會,思晃和何會督等陸續歸來,恢復辦理堂務,各項事務漸復常態。 1958年,教區議會通過選舉牧區議員新例,思晃召開教友大會,宣佈明年施政綱要。這年起聖公會聖保羅堂增設主日早堂祟拜。[2] 1960年5月,思晃退休,由彭牧師接替管理堂務。 思晃歷任國聯會香港分會董事、反對蓄婢會值理、聖保羅男、女校董事等職,他熱心宣道,翻譯見長。世界著名演講家艾迪博士、龔士德博來港佈道,他擔任翻譯,成為香港著名宗教人士。[1]香港前葵芳廉租屋第三座的聖公會思晃學校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思晃夫婦生育兒子曹安邦、曹安民。 曹安邦(Paul On-pong Tso)生於1929年,美國華人生物物理化學家。1949年獲廣州嶺南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理科碩士學位;1955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歷任加州理工學院助教(1952-1955)、生物化學教研室研究員(1955-1961)、高級研究員(1961-1962);巴爾的摩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系生物物理化學副教授(1962-1967)、教授(1967-1973)、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兼教授(1973-1980)、環境衛生學系環境衛生生物學教授(1980年後)。美國生物物理學會、美國生物化學學會、美國微生物學會、美國細胞生物學會、美國癌研究協會等學術團體會員,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5年應邀訪華,進行學術交流;主要著作有《核酸化學的基本原理》二卷(1974年)《哺乳動物遺傳器的分子生物學》二卷(1977年)等。妻子黃鳳坤。[3] 曹安民(Mark O. M. Tso)是美國Johns Hopkin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眼科及病理學科著名眼科教授。鑒於他對中國眼科學發展作出突出的貢獻,經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教授簽署,報北京大學校長簽署,經國家教育部部長簽署,作為2009年中國政府友誼獎候選外國專家,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專家局,經友誼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務院批准,決定授予曹安民教授2009年度“友誼獎”。 曹安民是北京大學醫學部名譽教授、北京大學眼科中心主任、香港眼科醫師學院顧問,前任院長、亞太眼科學會委員,名譽信託人、世界眼科學院第十一講座教授,世界眼科理事會副主席。 1961-1967年,曹安民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醫院任外科實習醫師和眼科住院醫師。完成眼科住院醫師培訓後,1969年進入美國軍隊總醫院病理學院任眼科醫師和病理研究員,完成兩年病理學專科培訓後兼任美國佐治亞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眼科學臨床助理教授,研究副教授。1976-1994年,任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醫學院Lions眼科研究院眼科學教授,Ceorgiana Theobald眼科病理室主任,伊利諾州立大學眼耳醫院視網膜黃斑病科主任,伊利諾Lions眼庫主任。1994-1999年,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講座教授、主任、香港大學眼科名譽臨床教授、香港眼科學院院長及奠基人。 曹安民從海外籌募贊助基金,2001年建造起一座15000平方米北京大學眼科中心大樓,北京大學眼科中心於2001年10月開幕,為病人服務,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聘任曹安民教授為北京大學眼科中心主任。他領導的北京大學眼科中心成為國內重點的眼科中心之一。 曹安民擔任國際眼科理事會副主席期間,經他長期多方面不懈的努力,使中華眼科學會2002年加入國際眼科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成為理事會正式成員。 1992年始,曹安民以中美眼科學會的名義出資為中華眼科學會設立金蘋果獎和金鑰匙獎,每年表彰中國眼科專家在中國眼科學教育及眼科臨床作出突出貢獻的學者。2005年始為中國引進國際眼科醫師資格考試,使中國眼科醫師與國際先進水準接軌,該考試每年由衛生部國家考試中心舉行;他在海外籌措無償捐贈基金創建中國“防盲治盲扶貧光明工程”,在河南開封、山東臨沂啟動“防盲治盲光明工程”,為農村貧困農民眼病患者服務。 2007年,經曹安民推薦,國際眼科學會出資贊助在亞洲建立北京大學Eli Lilly糖尿病眼病中心,作為發展中國家開展糖尿病眼病防盲治盲工作的樣板。[4]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507頁。 [2]《我們的歷史》,載“聖公會聖保羅堂"網,2012年11月11日,http://dhk.hkskh.org/stpaul/aboutus.aspx?id=43。 [3]《曹安邦》,載“中華僑鄉網",2011年10月18日,http://www.chnqxw.com/2011/0510/2960.html。 [4]《曹安民》,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12月18日,http://www.baike.com/wiki/%E6%9B%B9%E5%AE%89%E6%B0%91。
曹思晃,1895-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