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9/01/29
世居澳門的葡萄牙人,孫中山的摯友。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就學時,飛南第在香港法院任翻譯,兩人相識,遂成知己。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後,準備在澳門行醫,曾請飛南第在澳門代為申請行醫執照。1893年飛南第主辦澳門《鏡海叢報》,孫中山棄醫從政時,將自己的醫療器械和生活用具贈給飛南第留作紀念。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潛往澳門飛南第處,飛南第護送他到香港,脱離險境。在這一年11月6日《鏡海叢報》上,刊登了這次起義的電訊,並全文刊登孫中山撰寫的《農學會序》,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又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孫中山的品格。辛亥革命後,飛南第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取得成功感到高興。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飛南第時任澳門市議事公局(即市政廳)議員,特意致函孫中山表示祝賀,並建議澳葡當局升旗誌慶。以後和孫中山書信往來。1912年5月,孫中山返澳門時與飛南第晤面。1921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曾擬聘飛南第為顧問,他以年事已高婉辭。飛南第逝世後,葬於澳門聖美基墓園。
飛南第(Francisco, H. Fernandes),1863-1923
企業家、慈善家。原名啟東,字曉生,英文名Robert。原籍廣東新安(今寶安),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曾留校充助教。1881年起任英商怡和洋行華人副經理、經理、買辦等職。告退後自營商業,歷任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香港電車公司、香港電燈公司、香港置地公司、廣州火險公司、香港大酒店等董事局主席、董事、總經理等。兼任香港東華醫院主席、太平紳士、保良局紳士等。1912年曾任中國出席華盛頓會議代表團顧問。曾獲英王封KT爵士勳銜及KBE爵士勳銜。1941年香港淪陷前逃離香港,前來澳門避難,入住於1918年已在澳門購置的崗頂何東別墅(1958年改為何東圖書館),直至1946年元旦,才往香港,繼續經商。1952年獲授葡國勳章。1956年4月在香港逝世。生前捐出澳門的房產給澳門政府,現設為何東中葡小學、何東中葡幼稚園、何東圖書館等作為紀念。
何東,1862-1956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月7日─1770年1月26日)18世紀60年代,澳門最重要的土生富商有曼努埃爾•馮塞卡(Manuel Pereira da Fonseca)家族、里貝羅•吉馬良斯(João Ribeiro Guimaraes)家族、尼閣老•維安納(Nicolau Pires Viana)家族、若瑟•索薩家族、費爾南德斯•施利華家族 、若阿金•施利華(Joaquim Lopes da Silva)家族及西蒙•羅咱家族。
18世紀60年代澳門最重要的土生富商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9月15日,澳門政府以5萬澳門元的價格將位於下環街2號的男爵宮收購。男爵宮原為葡商菲力佩.科埃略 (Filipe Coelho)的私人住宅,後歸富商雅努阿里奧.阿爾梅達 (Januário Agostinho de Almeida)所有。雅努阿里奧死後,這棟房子被賣給了貝爾納多.卡內羅 (Bernardo Estêvão Carneiro),後又轉入波爾圖.阿萊格勒 (S. José de Porto Alegre)男爵名下,阿萊格勒男爵將其改建為一座宮殿,時人稱之為“男爵宮”。1825年,男爵去世以後,產權歸於其妻安娜.卡內羅 (Ana Maria da Silva Carneiro);安娜去世後,又傳給其女若瑟弗.卡內羅 (Ana Josefa Carneiro de Lecaroz)。1900年3月10日,若瑟弗去世,男爵宮遂轉入其丈夫西班牙人萊卡諾茲 (Juan Lecaroz)名下。1904年9月7日,萊卡諾茲去世,無子女繼承,男爵宮遂拿出拍賣,澳門政府於是日拍得。政府獲此樓宇後,長期無人管理,變成一片荒蕪頹樓之地,故當時又稱其為“爛花園” (Beco do Sal)。至1938年,男爵宮有倒塌的危險,遂被拆除。
澳門政府收購男爵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月16日─1780年2月4日)18世紀70年代澳門主要土生富商有曼努埃爾•霍門(Manuel Homem de Carvalho)家族、卡內羅•馬沙度(Joaquim Carneiro de Machado)家族及阿拉烏茹•羅咱(Simão de Araújo Rosa)家族。
18世紀70年代澳門主要土生富商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5月20日,澳門著名土生報人、律師小若阿金.巴士度(António Joaquim Basto Jr.)在和平斜巷(Calçada da Paz)寓所去世。巴士度為澳門土生巴士度家族第四代,1848年7月12日生於花王堂區(Botelho),住在南灣街(Rua da Praia Grande)105號,早年就讀於澳門耶穌會學校,後赴果阿學習法律。曾任臨時律師、《澳門土生人報》(Macaense)主任編輯及記者、華政廳民政官、檢察院代理人、仁慈堂值理、政府委員、水警專員、澳門俱樂部主席及澳門國民步兵營中尉等職。1882年出任駐日本外交使團秘書,1896年任駐暹羅外交使團秘書,還曾任駐法國領事、駐英國副領事。1880年出任市政廳議員,1901年1月2日當選為市政廳主席,1905年1月2日再次當選,成為澳門政界最為知名人物之一。1890年,他當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倫敦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同時1891年獲任倫敦“大不列顛及外國協會”會員,成為該會首位外籍會員,曾多次接受日本、暹羅、梵蒂岡及法國等國授予的勳章、榮譽等。
澳門土生報人小若阿金.巴士度去世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10月12日,澳門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伯多祿.施利華(Pedro Nolasco da Silva)逝世。伯多祿為澳門土生諾拉斯庫.施利華家族的第四代,其父為澳門帝汶、果阿間航行船長,母親為英國血統。伯多祿1842年5月6日生於澳門大堂區,幼年求學於聖若瑟修院,後以學生身份入華政廳任翻譯,升至廳長。1887年,以翻譯身份陪同葡萄牙特命全權公使湯瑪斯.羅沙(Tomáis de Sousa Rosa)伯爵赴北京談判,並於同年12月1日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伯多祿曾任聖若瑟修院和商業學校的中文教師,曾編輯出版過若干語言教材,特別是《澳門土生青年漢語教科書》最為有名。他還是澳門土生教育促進會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商業學校的創辦人,並擔任第一任校長,後該校即以其名命名為“伯多祿商業學校(Escola Comercial 'Pedro Nolasco')”。自1903年起,先後獲任市政廳副主席及主席之職,在他當政期間,主持改造了營地街市,並為澳門所有街道安裝了街燈。在仁慈堂的支持下,他還成功地組織過一次博彩活動,極大地改善了他的財政狀況。他在香港出版《人民回聲報》,還在澳門擔任《澳門土生人報》和《澳門土生回聲報》的主編。他精通古漢語與中國文化,且具有極為出色的中文翻譯能力,曾榮獲葡萄牙基督軍事騎士勳章。伯多祿生前與華人關係融洽,《鏡海叢報》曾評他“深通華俗,性和品正,才練望崇,邙亦慈和,接物端正持躬”。澳門政府為紀念他,於1942年4月22日將澳門中區的白馬行街命名為“伯多祿局長街”(Rua de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施利華逝世
人物: | 巴托洛梅烏.巴雷托(Barreto, Bartolomeu),1784-1845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45年02月25日 | |
1784年07月21日 | |
1822年 | |
1825年 | |
1820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印度--孟買 | |
印度--加爾各答 | |
關鍵字: | 商人 |
澳門土生葡人 | |
巴萊托(Barreto) | |
澳門保險行(公司名) | |
混血兒 | |
葡國人 |
資料來源: | 澳門編年史 / 吳志良, 湯開建, 金國平主編. 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第1604-1605頁. ISBN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0755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