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街,原迺大炮台山斜陂之山道。昔有聖保祿寺(即三巴寺)居其上,阿巴羅寺(即唐人寺)臨其下,教會夷民來往其間,纓絡華襔,軟硬籃輿,觸目皆是。此情此景,當年名釋跡刪有詩詠之云:
“暫别殊方物色新,短衣長帔稱文身。相逢十字街頭客,盡是三巴裡 人。箬葉編成誇皂蓋,檻輿乘出此朱輪。年來吾道荒涼甚,翻羡侏離禮拜頻。”
攷昔之唐人寺,在今大關斜巷側。當清朝乾隆年間,唐人寺之教士嘗誘使中國逃犯入教,而藏匿於寺中,因此觸怒清廷官吏,下令將該唐人寺焚燬,片瓦無存,遂使今人無從認識該寺故址,甚且不知從前澳中大三巴街有一唐人寺也。
至於三巴寺,則在一八三五年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六時失火,僅歷兩小時而全座焚燬,只賸得石門殘跡,仍照夕陽,巋然屹立於大三巴街上耳。
長樓北端之花王堂街,其前有花王廟,澳葡最古之教堂也。該廟前曾數次失火,幾番重建,才成今日之狀況。前於清朝同治十二年(一八七四)八月十二夜,澳門慘逢一場亘古末有之大風災,死人無算,是時花王廟適又失火,火光燭天,照耀該區鄰近,救回不少狂風巨浸中之臨深履險路人,後來澳葡爲紀念其事,遂於每年是日,花王廟之教徒必扛着神像遊行,並稱是日爲天災節。猶憶當花王廟遭遇祝融時,其火燼飛揚,嘗延及長樓街口之兩間豬仔館,致兆焚如,而館中之豬仔頭悉被焚斃,聞者皆爲稱快。
蓋在十九世紀時候,歐美資本家向澳辦買華工出洋勞作,因而奸人遂向國中誘拐少壯男丁,羅致來澳,設立豬仔館,稱“買豬仔”,俟機放洋,澳葡坐收其税。可憐華工一入豬仔頭圈套,就備受苛待,萬劫不復返也。據英人華利言:當一八九一年時,華人被拐至星架坡而分發各埠者,已多至十萬餘人云。又按《香山縣誌》載,鴉片戰後澳葡藉抽辦華工税款以爲利,有云:
“自和議成後,煙禁弛,澳夷不能專利,漸至窮蹙,而是時秘魯,古巴諸國,買華人回國供役,曰‘豬仔’。在澳門設立招工館,奸人藉以爲利,誘騙華人出洋,澳夷坐收其税,邇來此風,經定約禁革,而澳夷益窮云。”
長樓之豬仔館被焚,人心爲之一快。惜後來繼之者又有人焉。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