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在《澳门流动小贩》第二辑明信片中,看到一幅《缝纫女》的老照片,摄于廿世纪二三十年代,记录在街上替人缝补衣服谋生的妇女,这形象早已消逝,而我小时见过,印象迄今仍然深刻。干这行服务的都是妇女,被称为“补衫婆”,依靠缝补手艺谋生,在康公庙前地附近摆档为多。她们每天都携着一个大提篮,里面盛载着各种颜色碎布料、针线铰剪等工具,到固定的地方摆档,替人缝补破烂衣服,收取微薄工资,帮补家用。那时,人们生活艰难,知悭识俭,衣服破了,有家庭的人就由母亲、妻子缝补,若是单身汉,只好拿给补衫婆代劳了。补衫,是用一小块碎布,贴在衣服穿孔的地方上缝补,看来好像皮肤上结的“疮疤”,这叫“补剌衫”,其实,“疤”即“剌”,据已故香港地方志研究工作者鲁金先生解释,粤人将“疤”读成“剌”之故。一件衣服常常补过一处,再补另一处。这样的“补剌衫”,我们小时候常见到人们穿着。记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一名补衫婆在我居处对面的一家旅店傍设档,还带着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收入不够餬口,常获旅店老板施舍剩饭残羮充饥,生活困苦。补衫婆在街边摆档,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失去踪影,也成了历史名词,而补衫行业却未绝迹,代之而起的是织补店档,档主男女均有,补衫讲究手工技巧,不再是“补刺”那么简单,而是从原来的衣物内边布料拉线,在衣服破孔依着经纬织补,恢复原貌,可谓心灵手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草堆街口及白马行街两织补档著名。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当织补行当,不过织补的衣物都很昂贵,需要高超手艺,工钱也相应提高。
补衫婆成历史名词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