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肇鐘,字唯龕,號白鶴道人,廣東三水(今屬佛山市三水區)西南鎮高豐村人,生於澳門。著名拳師、“白鶴派”傳人。 肇鐘家境清貧,他隨失明老父吳彬旅居澳門。當時父親以占卜糊口,他協助盲父批寫命紙,解釋簽文。後來,他求藝心切,遍訪名師。 當時,大名鼎鼎的拳師黃林開在街頭擺檔賣藝,見肇鐘在旁看得眉飛色舞、如癡如醉,又見他長得眉清目秀、器宇不凡,覺得他定非池中之物,決定收他為徒。 黃林開是俠家拳傳人之一,俠家拳是廣東南拳之一。大俠李鬍子從四川雲遊到廣東在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掛單,把俠家拳傳給僧人王隱林(飛龍),王隱林到了廣州後還俗,在黃沙兼善街開設武館授徒,把十二支橋、小羅漢、虎鶴相鬥、大羅漢、俠家刀、槍棍等拳械套路傳給王漢榮、王倫(敬初)、蔡懿恭、黃林開、潘鑒等徒弟。王隱林在廣州培養出七個高徒,其中王倫一脈傳給鄧錦濤,黃林開一脈傳給肇鐘。 肇鐘發揮了俠拳的鶴形特點,分支白鶴派。蔡懿恭一脈向海外發展,稱龍長老是喇嘛,故又分支為喇嘛派。 後來,得到父執輩的介紹,肇鐘前往江西投拜白鶴派老拳師朱子堯為師,十年學成技藝,回到澳門。 20年代初,肇鐘在廣州設館授徒,與當時太極拳名拳師顧汝章齊名於南粵。他積極推廣白鶴派武術,廣東白鶴派,就是從肇鐘開始的。 後來,肇鐘得到師祖頒贈金如來佛,作為白鶴派掌門傳統寶物,並以祖師堂對聯“唯德、永耀,守道超玄”為衍派芝助,屬為開宗立派。 肇鐘擔任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國民大學及各中學、社團國術老師,以科學方式闡述拳理。 後來,肇鐘從穗赴港,聲名更顯,門徒遍省港澳。嫡傳弟子有葉榮森、區永年、鄧本夫、陸智夫、陳克夫、蘇梯全、馬壁魂、蘇修德、陳斗、李劍琴、梁子塵、黨紹周、何家珍、孔鼎鼎、雷絆林、劉君任、陳昌、梁根源等人。 肇鐘並精於醫術,在香港中環設白鶴草堂吳肇鐘醫館,歷任香港中醫師會理事長、會長。肇鐘擅長書法,並且對詩詞、文學造詣甚深,兼任香港、澳門各中學國文教席十多年。他著有《拳經》、《劍說》、《白鶴草堂文稿》、《白鶴草堂詩詞初集》等文獻。 肇鐘懸壺濟世,關心民眾,慈善為懷,不論摯友親朋,勞苦大眾,多造訪求醫,每次分文不收。 肇鐘每年回鄉掃墓,族中弟兄無不欣喜若狂,必邀他到吳氏大宗祠表演“醉八仙”、“白鶴拳”和“綿裡藏針”等精彩絕技,使鄉人大飽眼福。鄰近鄉親,聞風而至。當時,祠堂內燈火通明,男女老少,圍觀如堵。他的表演剛柔結合,虎步鶴形,風馳電掣,庭前一些階磚,被他踏裂,狀如刀切,至今猶存。他能把一條重四十餘斤的鐵棍,用三指鉗其一端提起,伸直手擘使之與地面平行,環行數周,神態自若。 肇鐘患有高血壓,但過於嗜酒,每日必飲。一次,友約赴宴,他酒醉後中風。 1967年農曆九月初三,肇鐘在香港病逝,終年80歲。 吳肇鐘身後蕭條,家徒四壁。後事由弟子陸智夫、李啟新及其在星洲的門徒四五十人奔喪香港、解囊辦理。 之後,諸弟子在香港自發組織成白鶴體育總會,由霍崇基、都本夫、李倉琴、區永年、陸智夫、陳克夫、吳英鑒、吳泰衡等同門集體領導會務,不設掌門一戰,並定每兩年為一尉,選舉德高望重之同門執掌主席,經歷40餘年。 吳肇鐘兄妹三人,弟弟吳肇燦,妹妹吳劍華,都諳劍擊拳術。 吳肇鐘年老無子,只得一女萍蹤藝海,浪跡江湖。妹妹吳劍華將兒子吳泰恆過繼給吳肇鐘為子。 1929年,當西南武廟重修剪綵之際,在河邊蓋搭戲棚公演名班“人壽年”,同時邀請吳肇鐘兄妹三人回來表演白鶴派武功助興。當時嶺海南路(今文化宮對面)有一家武館,教頭為鄧飛雄,平日盛氣凌人,目空一切。他平時下鄉擺檔,賣藥行醫,表演武藝,耀武揚威,誇大說甚麼“不是猛龍不過江,不是毒蛇不打霧”。夜郎自大,語出荒唐。 吳肇鐘欲挫其銳氣,登門拜訪,要與鄧飛雄一比高低。鄧飛雄素聞吳肇鐘響譽拳壇,自忖自己並非他的對手,馬上以禮相待,並將自己心愛的洋狗相贈,以仰慕之情。兩人結下友誼,成為武壇一時之佳話。[1]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吳天任挽吳肇鐘的詩一首:[2] 江湖是處說吾宗,滄海何期劫外逢。 同社風流難祭酒,論文肝膽到茶傭。 老來未減元龍氣,高舉難回白鶴蹤。 太息幾年耆舊盡,蕭條壇坫欲誰從。 現錄吳肇鐘的詩一首: 《濠江感舊》[3] 盈盈春水沾雲碧,默默重愁墮海深。 物力自持終作土,天風吹緊不成吟。 輕裝壓夢寒欺骨,吞淚成潮日繞心。 此是舊遊攜手處,茫茫惟見月孤沉。 [1]吳世安、三水政協:《吳肇鐘軼事補述》,載《三水文史》(第16-17輯),三水:三水政協,1988,第66-68頁。 [2]吳世安、三水政協:《吳肇鐘軼事補述》,載《三水文史》(第16-17輯),三水:三水政協,1988,第172頁。 [3]《香港碩果社》(第5集),香港碩果社,1955。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