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陳樹人,名韶,號葭外,生於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詩人、畫家、“嶺南三傑”之一。 樹人自幼潛心繪事,17歲時師從隔山鄉先輩居巢、居廉畫師習畫。期間,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都打下良好的畫畫基礎。樹人特獲居巢畫師青睞,將孫女居若文許配給他為妻。 時值晚清,國家內憂外患。樹人心存報國,治學之餘,主持廣州、香港兩地新聞筆政,暗中鼓吹革命。 1906年,孫中山從美洲轉道香港赴日,樹人與陳少白、黃世仲同謁於舟中,大家相見恨晚,樹人隨即加入同盟會。 孫中山對樹人頗賞識和推重,邀請他共赴日本襄助同盟會務,之後,樹人進入京都美術學校繪畫科攻讀直至畢業。民國成立後,樹人回國擔任粵省優級師範學校和廣東高等學校圖畫教授。為深研世界文學,他再次東渡日本,畢業於東京立教大學文學科,先後留學日本十多年,與藝術、文學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樹人回國後,一直追隨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當時袁世凱陰謀篡國,樹人以事被袁黨所誣入獄,雖繫桎梏中,猶吟詩不絕,曠達膽識過人。1922年夏,樹人奉命從加拿大回國述職。返抵香港時,恰遇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蒙難,情勢十分危急。樹人獲悉後,第一時間訣別妻兒,冒險趕回廣州,登上“永豐”號艦,表示願任孫中山秘書,誓與孫中山共患難。孫中山經過慎重考慮,要求樹人趕赴上海,向各地華僑揭露、聲討叛軍陳炯明的罪行。兩天後,樹人不得不離艦。從此,他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1922年9月,脫險後的孫中山在上海召開會議,商討改進中國國民黨計劃,樹人由孫中山指定的國民黨改進案起草委員會委員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擔任大會主席的孫中山指定樹人為廣東省代表,出席國民黨“一大”。 1931年冬,樹人出遊桂林。期間,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在《雜詩四十四首》之二中,他作了表白“鴛鴦江水辨難真,也為臨流一愴神。不信本源能混去,到頭清濁漫無分。”從中可看,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的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和一盤散沙,已讓樹人筋疲力竭、心灰意冷。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俯仰天地的刹那間,他頓悟,促成了他以一種高蹈出世、潔身自好的方式完成桂林山水的愉快體驗。之後,桂林山水寫生成為他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捩點。 1932年8月10日下午,長子陳復在路上被國民黨特務綁架,當晚11時被秘密押至河南南石頭“懲戒場”慘遭殺害,年僅25歲。樹人得知消息後,悲憤至極,作《哭子賦》詩八首,並將陳復生前的住處起名為“思復樓”,後親自將遺骸葬於故園隅山鄉劉王殿崗息園。陳復之死使樹人在政治鬥爭中,更加超然灑脫。 樹人在繪畫上的成就,一是在紮實的傳統功夫上,通過融匯中外技法,實現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創新。他對畫面空間十分重視,讓空間有迴旋的餘地,虛實相生,使人遐想;就像詩歌,口角生香是必要的,蘭心蕙質的底蘊更不可少。如作於1928年夏的《躍鯉》,畫面上半部是一條跳躍著的鯉魚,下半部則是水和草,各佔畫面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桃花待雨濃》也是如此。二是在用色方面,他善於敷彩。他畫紅棉,用深朱反映其英雄偉大。他尤其善於用綠色畫竹子、蘆葦、楊柳、梧桐等,濃淡相宜,清秀明麗,色彩中孕育著噴薄欲出的生命。人們常說“陳樹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樹人工詩善畫,尤長花鳥、山水畫;1931年創作《嶺南春色》、《木棉圖》,寓壯碩於雄麗,獲得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的最優等獎。樹人生於江南,愛畫春雨、杏花、楊柳,展現出春意盎然的境界,1936年創作的《雨後》,有雨過天晴的清新氣氛。他的山水畫《鼎湖飛瀑》、《柳浪聞鶯》都有景秀華潤的特色,線條圓潤,輕巧而疏朗。後期深入蜀地,繪有《峨眉雲海》、《夔門秋色》等作品,畫風偏於雄勁峭削,筆墨濃重粗獷。畢生作畫達千幅以上,追求恬淡雋秀的情趣,熔詩、書、畫於一爐。他與高劍父、高奇峰被稱為“嶺南三傑”。 樹人一直當官,雖亦官亦畫並不矛盾。1927年,他辭去各種職務後,長時間流連於山水、詩畫,不問政治。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他住在重慶山區茅屋裡,無論工作多忙,他仍然每天清晨5時多起床作畫,首先練線條,練筆墨,星期天練寫生。抗戰勝利後,身負閒職的他回到廣州專門從事藝術創作,與高劍父以振興中華藝術的大任共勉,後又與趙少昂、關山月、黎葛民、楊善深等弟子晚輩組成“今社”,並舉行畫展,孜孜不倦地進行新國畫藝術的探索和開拓。蔡元培評價“陳樹人先生,純粹美術家,而具優美個性者也”。[1] 抗戰初期,樹人避居澳門,與高劍父、張純初、鄭哲園等重組“澳門清遊會”。[2] 1948年10月4日,樹人因患胃潰瘍而病逝,終年64歲。 陳樹人著有《樹人畫集》三輯、《桂林寫生集》一輯及《專愛集》、《戰塵集》、《寒綠吟草》、《自然美謳歌集》等書。 現存作於1930年的《紫藤遊魚》畫一幅,容大塊畫鯉魚,陳樹人補上了紫藤和題識。 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的三幅容大塊的作品中,有一幅是他與陳樹人的合作,其中容大塊畫桃花,陳樹人畫牡丹花。還藏有一幅合作畫《嶺海春光》,畫作由陳樹人寫萱花,高劍父畫紅棉,高奇峰作牡丹,張純初繪茶花,再由羅仲彭描紫藤,黎葛民畫黃葵,容大塊作桃花等。[3] [1]王翯:《“嶺南三傑”之——陳樹人》,載“新華網",2008年9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8-01/24/content_7484783_1.htm。 [2]莫小也:《20世紀前期聚居中國澳門的傳統畫家》,載“論文網",2012年12月28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3]《[廣州臉譜][廣州畫卷‧第38期]容大塊1900年-1963年壯遊寫生被桃李不求盛名只求心》,載“中國青年網",2012年11月30日,http://bbs.1205.cn/thread-32437-1-1.html。
陳樹人,1884-1948
崔斯貫,又名崔師貫,原名崔景元,又名其蔭,字伯越、又作百越,號今嬰、又號北邨,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民國時期畫家。梁鼎芬妹夫。斯貫是萬木草堂弟子,與陳子褒在澳門設館授徒,又任職於省城學務公所;辛亥前後寄居汕頭、香港、澳門等地;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他擅長詩詞,與溫肅、何翔藻、汪兆鏞、張學華、鄧爾雅等時有唱酬。1933年,斯貫刊印《北邨類稿》詩詞集;1934年刊印《丹霞遊草》。汪兆鏞序其《北邨類稿‧白月詞》稱:“百越久客香島,於詞精研深造,不肯一語落窠臼。鍥而不捨,自躋於古作者之林。而世變泯棼,即聲家小藝,亦恐流失靡極。亂離舊侶,耿耿於懷,有不能默爾息者也。”蓋引為同調。斯貫還著有《羅浮游草》等。1941年,斯貫去世,終年70歲。崔斯貫的長女崔瓦注,長成不嫁,30年代,入讀廣州嶺南大學,作詩《馬交石曉行》等。[3]現錄崔斯貫的詩兩首:[2]《紅情‧濠鏡海岸對晚霞作》(作於1929年夏)海雲看徹,又碧天合暮。角聲吹裂,瀲瀲魚鱗,寫入遙波錦千疊。明聚前峰盡處,孤標起,赤城疑接。背落日、野鶩飛來,片影墮空闊。遼絕夢華歇,記渚邊舊遊,有漚能說。逸情軒舉,吟對當時照嬌靨。遮莫餘痕散綺,都一例飄零塵襪。但學得,眉樣在,半彎瘦月。《除日同汪憬吾媽閣僧房宴坐》經歲始一歸,獲此兼旬暇。吾土悉已非,尺地幸可假。況有同心侶,晨夕臂行把。涉趣不期遠,勝事歷相詫。言尋君子泉,匪陋足安駕。磯轉出林閣,花發棉成赭。感茲物候殊,流年逝不舍。萬態急翻騰,此心澹無惹。閒堂絕過跡,坐久廚烏下。我本在家僧,無緣益蕭灑。[1]馬國權:《香港近百年書壇概述》,載《書海觀瀾: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物館,1998。[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67-393頁。[3]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406-407頁。
崔斯貫,1871-1941
曾寄居澳門的俄國畫家。1903年10月27日生於俄國哈巴羅夫斯克(原中文名伯力),自小失去父親,由其母撫養成人。俄國“十月革命”後隨母親移居中國東北的哈爾濱,從事建築設計和美術創作,並為歌舞劇設計佈景,為芭蕾舞劇設計服裝,是哈爾濱文化界的活躍人物。1934年結婚,1937年和妻子女兒搬到青島居住。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全家遷到香港。1941年12月8日,日軍佔領香港,處境每況愈下。1944年舉家轉至澳門,在朋友的推薦和幫助下,他為澳門政府作畫。在澳門的短暫歲月,得到了和平與寧靜,有了較好的生活環境、收入和朋友,也為澳門留下了許多美麗的風景畫。這些作品成為澳門歷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史密諾夫一家重返香港,但又重新蹈入經濟拮據的困境。1947年自殺,後葬於香港“快活谷”墓地。
喬治.史密諾夫(George Vitalievich Smirnoff),1903-1947
葡萄牙畫家。又譯作花士度,生於葡萄牙那帝亞(Andia)村鎮。曾赴法國巴黎的丘利安(Julien)、勒納爾(Renard)和索米耶(Chaumiere)畫院學習。193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首次個人畫展,獲得成功。作為葡萄牙海外畫家,他曾於1934-1936年旅居聖多美、帝汶,1936-1937年旅居澳門,其間也曾到過菲律賓、印度支那、香港及新加坡。1944-1946年旅居印度。自1947年開始旅居莫桑比克、安哥拉和佛得角。旅居澳門期間,他非常勤奮,作了許多風景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其中《澳門媽閣廟》、《高僧》、《聖保羅大教堂遺址》、《十月初五街》、《婦女肖像》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特別是在澳門畫的《鴉片煙館》和《賭場》兩幅風俗畫,真實地反映了30年代澳門“黃、賭、毒”泛濫的社會現象,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腐敗和病態的本質,是研究澳門歷史的重要資料。他在澳門期間還舉辦美術班,對推動美術教育頗有貢獻。
福斯托.桑拜奧(Fausto Sampaio),1893-1956
中國畫家。初名紹顯,字堯常,生於日本橫濱。少年隨母居於廣東中山白石,以《芥子園畫集》自學繪畫。父於日本神戶業茶,13歲隨兄赴日,15歲以首名畢業於華僑國文中學,後考入東京美術專門學校,18歲與兄共遊江南。畢業時作品《花下吉羊》為母校選藏,又以《夾竹桃鸚鵡》巨作獲日本文部省全國帝展大會獎。1928年在香港設立麗精畫院,培養了不少蜚聲藝壇的畫家。自始每歲回鄉,均經澳門,並多次寄居澳門進行美術創作。抗戰後期有《濠鏡春曉長卷》,張大千在澳門觀畫後認為“就近取材,師法造化,變古開今”。精研筆墨技法,擅繪花鳥、山水畫及畫論。他的畫作敷色精妙明淨。1985年逝於香港。著有《故宮名畫三百種》、《故宮博物院名畫欣賞》《中國畫六法論》、《三十年藝術苑經驗談》、《鮑少游畫論集》、《石濤和張大千》、《鮑少游詩詞集》等書。
鮑少游,1892-1985
清代油畫家。又名林呱。廣東南海人。主要繪畫油畫肖像,技法趨近於英國當時流行風格和寓澳的英籍畫家喬治·錢納利,並與之有緊密的聯繫。於廣州十三行同文街16號設有畫店,銷售油畫肖像。1845年9月將畫館搬往香港皇后大道3號的奧斯活大廈。1841年有油畫《茶商毛昇肖像》展於美國紐約。1843年曾在澳門小住,為當地美國僑民繪畫肖像。1851年有油畫《伍浩官肖像》、《耆英像》及《林則徐像》展於波士頓的文藝協會;其中《林則徐像》又展於英國倫敦。存世作品尚有油畫《自畫像》、《美籍船長》及《森梅爾高佛肖像》(1825)等。
關喬昌,1801-1854
商人、業餘畫家。又譯作普斯帕。普氏家族世代在印度做官。業餘隨錢納利習畫,擅長水彩畫,模仿喬治‧錢納利的筆法幾乎達到了亂真的地步。曾到澳門和廣州經商,同時亦畫了不少風景畫。1838年在澳門畫的《聖玫瑰堂》水彩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年創作的《澳門媽閣廟》頗有東方情趣。
威廉.普林塞普(William Prinsep),1794-1874
郭輝堂,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人。澳門教育工作者、畫家。 郭輝堂是梁彥明弟子,在崇實學校、知行小學、陶英小學等校任教。[1] 1920年6月,澳門教育會成立。為救助望廈區漁民、蜆民及其他清貧居民子弟,蓮峰廟值理會得中華教育會負責人梁彥明協助,開辦“蓮峰男義校”於廟內,借用神廟設兩課室,由崇實學校教師郭輝堂主理。郭輝堂歷任澳門中華教育會候補評議員、理事。[1][2] 1929年5月,澳門國民黨支部舉辦“總理奉安悼念”活動,聯合澳中各界民眾,成立籌備委員會,選出梁彥明、馬普全、郭輝堂、尹子琴、何偉夫、區瑞墀、李恩榮、劉紫垣、林煥南、張來等為籌備委員,連日積極進行籌備工作,通函澳門商會轉知各商店下半旗志哀七天,6月1日,在鏡湖禮堂舉行悼念大會,萬人哀悼和緬懷孫中山。[3] 郭輝堂手書《澳門教育會史略》,未完稿。 1946年,郭輝堂和羅致知輯刊梁彥明的詩作及紀念文字,名為《梁彥明烈士紀念集》。[4] 知名書畫家何明利少時居住澳門,得到澳門名書家何榮祿先生教導書法,又從郭輝堂學習國畫。[5]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三編‧教育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45-446頁。 [2]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系:20世紀中國教育》(四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4041頁。 [3]《澳門向為孫中山革命基地》,載“華頁網",2009年12月1日,http://www.mpages.co.nz/wap.aspx?nid=10590&p=1&cp=7&cid=7&sp=35。 [4]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24頁。 [5]《何姓》,載《世界人物辭海》(網絡版第九版),2012年12月5日,http://www.worldpersondictionary.com/9/H/H7-5.htm。
郭輝堂,1896-
徐悲鴻,生於江蘇宜興屺亭橋(今江蘇省宜興市屺亭橋鎮)。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畫家和美術教育家。[1] 祖父是鎮上裁縫,兼種田地。父親,字達章,是自學成才的畫家,除經營瓜田外,兼教私塾;善繪人物、走獸,兼長翎毛、花卉。悲鴻自幼隨父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臨摹吳友如的界畫人物等。[2]1912年,悲鴻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進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學習,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他留學日本學習美術;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 1924年,悲鴻在油畫上進入成熟境界,創作《自畫像》、《老人像》及素描人體等油畫。 1925年,除一系列人體習作外,他創作油畫《簫聲》、《蜜月》、《遠聞》、《悵望》、《撫貓人像》,尤以《簫聲》和《遠聞》最受讚揚,《悵望》被達仰摯友收購。同年,悲鴻見到巴黎一間畫店陳列達仰油畫《奧菲麗婭》,流連忘返,欲購無款。 適值新加坡華僑黃孟圭在巴黎倦遊思歸,見到悲鴻的困境,勸他前往新加坡賣畫。悲鴻接受建議,獨自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經黃孟圭介紹,悲鴻認識華僑鉅賈陳嘉庚,為他畫一幅油畫像,陳嘉庚以2500元現洋贈給悲鴻。悲鴻得此款即匯往巴黎,購下《奧菲麗婭》。他又為陳嘉庚畫《馬克思與托爾斯泰》一幅,贈其所辦的廈門大學。 逗留期間,悲鴻為華僑畫了些肖像,獲得鉅款,足以在巴黎生活幾年。同年秋,他想念祖國,從新加坡回到上海。遇到田漢,田漢為悲鴻舉行“消寒會”,將他介紹給在上海的郭沫若和其他文藝界進步人士。悲鴻為康有為、黃震之畫油畫肖像。1926年春,悲鴻返回巴黎。夏天,他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臨摹約爾丹的《豐盛》、普呂東的《正義與復仇女神追趕兇手》等。10月返法國,作油畫《睡》及中國畫、素描人體等。[2] 1927年,悲鴻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兼職於孔德學院,歷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他先後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悲鴻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來,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1]創作油畫《青城山風景》、《讀》、《徐悲鴻夫人像》及國畫《鴝鵒》、《山鬼》、《孔子講學》、《梅花通景》、素描《畫家夫人》等作品。 1944年,悲鴻患上高血壓和慢性腎炎,住醫院近半年,創作銳減,僅作些國畫。1945年,他大病未癒,堅持任教於中大藝術系。年初,國民黨反動派鎮壓民主運動,文化界以郭沫若為首掀起爭取民主的簽名運動,呼籲取消特務組織,廢除國民黨一黨獨裁,成立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民主聯合政府。悲鴻在《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受國民黨特務多次威脅,收到三封恐嚇信,都被他撕碎,堅持不撤銷自己的簽名。 1946年,抗戰勝利後,悲鴻應聘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團結一批有教學能力的教師,建立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從事教學改革。赴北平途中,經上海時,他見到周恩來、郭沫若等同志,得到周恩來的勉勵。北平進步的美術工作者發起組織美術家協會,推選悲鴻為會長,期間,他創作國畫《奔馬》、《各得其所》、《鷹》等。 1947年10月15日,悲鴻舉行記者招待會,闡明教育與藝術的主張,當時著有《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批駁受國民黨控制的北平市美術協會對他的攻擊和誣衊。他們印發所謂“徐悲鴻摧殘國畫”的傳單,到處張貼。 悲鴻向各報記者發表書面談話,闡述自己的國畫主張,即“吸取古代藝術之精華,剔除其糟粕”,而“師法造化”是古代畫家的創造精神。國共談判破裂,國民黨組織“戰亂委員會”,企圖拉悲鴻參加,被他拒絕。他又拒絕國民黨委派他出國參加在印度舉行的“泛亞洲會議”作油畫《徐悲鴻夫人像》及一些國畫。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悲鴻拒乘國民黨飛機離北平去南京。12月7日,他與吳作人、李樺、艾中信、董希文、馮法祀等成立“一二‧七”藝術學會,準備迎接解放。他創作國畫《天馬行空》等,常有題款“山河百戰歸民主,剷除崎嶇大道平”、“百載沉屙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等。 1949年4月,悲鴻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保衛世界和平大會。7月,他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並被推選為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同月,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9月,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2月,政務院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任中蘇友協理事;創作油畫《慰勞》及一些新國畫等。 1950年4月1日,悲鴻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9至10月,在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他為英模代表作油畫、素描肖像多幅,構思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出席北京市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著有《剪紙藝術家陳志農先生》。 1951年,悲鴻抱病前往山東“整沭導沂”水利工程工地生活兩個月,創作多幅民工、勞模肖像;構思創作《魯迅與瞿秋白》。 7月,悲鴻患上腦溢血症,半身癱瘓。他仍創作國畫《奔馬》、《雄雞》及一些勞模肖像素描等;撰文《我對於敦煌藝術之看法》。 1952年,悲鴻臥病。秋後,逐步好轉,1953年初,病情好轉,扶病指導教學。這一年上半年,他畫了兩幅極有歷史意義的《奔馬》,一幅是獻給毛澤東主席的,題“百載沉屙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表達了他對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另一幅《奔馬》題有“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這是畫家對新中國的正確理解,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理想。 9月23日,悲鴻出席第二次文代會,擔任執行主席。當晚,他腦溢血復發,26日晨逝世,年僅58歲。 9月28日,文代會為徐悲鴻舉行公祭,其遺體安葬於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於12月11日舉行徐悲鴻先生紀念會,12日舉辦“徐悲鴻遺作展覽會”。[2] 1915年,徐悲鴻在上海結識高劍父兄弟。他真正與澳門結緣,卻是因為與中華書局南中國業務負責人鄭子健、鄭子展交往的緣故。1938年,徐悲鴻應邀前往印度講學,同年秋到達澳門,目的是為了尋找清靜的地方作畫。另外,他將兩箱珍貴的書畫寄存在中華書局澳門支局。徐悲鴻在鄭氏兄弟在澳門沙嘉都喇賈罷麗街37號房子中住了一個多月,此宅院設有畫室供徐悲鴻使用。徐悲鴻在一張《無題》的畫馬立軸上題下長跋,敘述居住期間生活趣事。他給鄭氏的子侄鄭國璋繪速寫,僅以毛筆聊聊數筆,勾勒了出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 徐悲鴻在澳門期間,創作了不少繪畫作品,與高劍父相聚,在高劍父下塌的普濟禪院,今日仍藏有徐悲鴻的水墨畫《灕江春水》。[1] 2000年6月16日下午,“徐悲鴻藝術回顧展”在澳門旅遊活動中心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澳門特區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等出席了開幕式。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和澳門特區文化局聯合主辦這個展覽,展出徐悲鴻具有代表性的珍貴油畫、國畫、素描等畫作71幅,其中九幅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創作於20世紀20至50年代的作品,與徐悲鴻生平圖片同時展出,對這位舉世聞名的中國繪畫大師藝術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顧。這次展覽持續至7月30日,展覽期間,並舉辦“徐悲鴻的藝術歷程及對中國畫壇的影響”專題講座。[3] [1]莫小也:《20世紀前期聚居中國澳門的傳統畫家》,載“論文網",2012年11月18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2]戈巴:《徐悲鴻PK徐志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第8-17頁。 [3]《徐悲鴻藝術回顧展在澳門開幕》,載“人民網",2005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6/492/20000616/107165.html。
徐悲鴻,1895-1953
劉草衣,名君卉,字草衣,號抱雪、匽盦,原籍番禺縣(今屬廣州市番禺區),生於澳門。[1]詩人、書畫家。 清宣統年間(1909-1911),草衣入讀澳門培基學校;青年時候,參加國民軍北伐。民國初期,他在澳門創辦智渡學校;能詩善畫,成為澳門雪社社友。他的山水畫多學查士標、沈周筆法,健樸雅淡,清新脫俗。1960年,他參加庚子畫友,勤於筆墨,不斷作畫參加展覽。徐悲鴻從南洋歸國,途經香港,愛其詩,作《獨立蒼茫自詠詩圖》相贈。[2] 草衣又工詩,晚年時期,移居香港,與傅斆等時有唱酬。草衣為人正直耿介,謙遜厚道;著有《劉草衣詩鈔》,民國二十九年(1940)庚辰聚珍排印本。 1976年,草衣去世,終年84歲。 現錄劉草衣的詩三首: 《中秋望月》[3] 雨意愁生夜後陰,月終雲匿影深沉。 望秋顏色多今夕,肯放明時有寄心。 《春曉登松山聽鵑》(作於1925年)[1] 薄袖禁寒坐曉煙,萬松陰裡聽啼鵑。 飄零有客如張儉,為汝臨風一惘然。 《賣花聲》(南灣,作於1926年) 堤外綠漫漫,煙水迴環。珠簾十里捲青山。 漠漠春痕無覓處,燕子飛還。 花事未闌珊,韻事休刪。古榕依舊繞銀灣。 一舸鴟夷歸去也,長伴風鬟。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53-366頁。 [2]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二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91頁。 [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陳君葆書信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第179頁。
劉草衣,1892-1976
伍佩榮,女,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著名畫家。 伍氏先祖原為福建書香世家,後到廣東南海落籍。叔祖伍懿莊是嶺南著名的大畫家。父親伍希呂學貫中西,與孫哲生在廣州發起組織留美同學會。 佩榮生於1904年,時值康梁維新變法,女學蓬起。她從小得到濃厚的書香氛圍的陶冶,秉性淡泊沉毅,有志於學,中西典籍無所不讀,尤愛傳統國畫。 佩榮年紀稍長時,拜高劍父為師,轉習新法;後又受業於譚華牧門下,使其畫藝自成風格。1930年,她的畫作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展出,一舉成名,奪得金牌獎;後又參加全國第一次、第二次美術展覽會及中蘇美術展覽會,蜚聲海內外。[1] 佩榮住在廣州河南溪峽,畢業於廣州女子師範學校、希里達英文學校。[2] 1938年,日寇入侵廣州,佩榮滿懷悲憤,避走澳門,流離瑣尾。這時,她萌發了藝術為民生、藝術為社會的思想。她的畫專為賑災紓難的捐助展覽而義賣,再不考慮得到甚麼獎、甚麼榮譽。為了配合抗戰,打擊日本侵略者,她創作《狂瀾待挽》、《有家歸未得》、《可憐焦土》、《黃花風雨》等作品。[1] 1941年,佩榮和方人定、李撫虹、黃獨峰、司徒奇、何磊等在澳門組織“再造社”。[3] 1945年,日本投降,但經過長期戰爭破壞的廣州,無數難胞仍無家可歸,慘不忍睹。佩榮睹此傷心的現實,挾其名作,從澳門趕回廣州舉行義展,將其全部收入,支援當局進行緊急救濟。 1949年,佩榮前往香港,將抗戰勝利後幾年精心創作的畫作,在思豪畫廊舉行個人畫展。當時,她的畫藝臻於成熟、引起中外人士的讚譽。 佩榮不論對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習,對山水尤為擅長。她極為重視各地山川的遊歷、觀察和寫生。 1950年秋冬,她隻身從廣西桂林經貴州輾轉至滇南再至青城(四川),又在天氣嚴寒季節登上峨眉山巔。當時,在四川與她相識的朋友都勸她不要登山,因為天就要下雪了,到時冰堅路滑,非到春暖不能下山回來。佩榮也知道會有很大艱險,但為了更深入領略名山秀色,她堅決登山,得以遊目騁懷在冰雪中峨眉的真實奇勝。老天不負苦心人,在幾天登山期間,僅下過一場雪,接著天氣晴朗,她得以安全下山,大家都為她高興祝賀。 除繪畫藝術外,佩榮精於印度的佉盧文,從事象譯,所譯《近代西洋畫家立體主義領袖畢卡索自傳》及藝術理論著作數十萬言,並又創辦毅志英文專修班,以參與慈善事業、宣文事業為樂事。 60年代以後20年,佩榮隱居香港沙田,較少外界社交活動。期間,她的思想有著很大的轉變。她皈依禪宗,精研精神還是和過去一樣。所作的畫,多以本地風光為寫生題材,如《鳳凰山》、《法華塔》、《風門坳》、《昂平寶蓮寺》、《東蓮覺苑》、《獅子山》、《青山》、《鹿湖古刹》、《大澳漁村》、《東涌》、《姜山飛瀑》等。 1958年,她的作品在香港大會堂展出時,盛況空前。之後,她積勞成疾,身體孱弱,她的師傅瑞融大師勸她多休息。她認為師父對自己的勸告,無異是折斷她的畫筆,她還是繼續作畫。她對畫的熱愛,到了這種程度,可說是一個畫癡了。 1979年,佩榮病逝,終年75歲。 伍佩榮臨終遺言,囑咐將歷年所作畫舉行義展,所得收入全部歸慈善機構所有,如畫未賣盡,則隨時交給各種慈善義展會,務使她的畫,全部落在善人手中。[1] 伍佩榮曾說:“吾人須要保存古人留下之寶貴遺產,研求彼輩之所長,更須注意研求創作,及探尋天地間大自然景物之題材,俾適於現代。斯言當矣。”[2] 伍佩榮擔任中學校長14年;著有《佩榮畫集》、《民國書畫家匯傳》等書。[4] 伍佩榮的七弟伍丕舜(1916-2001)留學美國,擔任華南農學院農機系教授(今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院)、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抗戰時期,他將共產黨的抗日宣傳資料藏於家中,後被便衣跟蹤發現,家被抄,人被捕入獄。經親戚朋友多方營救,被贖出獄。因為錯過大學升學考試,大姐伍佩榮托父親的老朋友、伍家在上海的族親,在上海找人幫助,才進入上海光華大學機械系就讀至大學二年級。[5] [1]黃昏:《嶺南才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第190-192頁。 [2]謝文勇:《廣東畫人錄》,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第41頁。 [3]《廣東繪畫掠影1900-1949》,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2012年12月31日,http://www.lcsd.gov.hk/ce/Museum/Arts/documents/10284/10567/A_Glimpse_of_the_Guangdong_Art_Scene_chi.pdf。 [4]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一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92頁。 [5]伍凌立:《伍家主流是做正事的》,載《新快報》,2012年12月25日。
伍佩榮,1904-1979
黃霞川,字鶯兒,號大誰,香山縣龍頭環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龍頭環村)人。嶺南畫派畫家。[1] 霞川20歲時,師從畫家梁雲樵習畫;1934年考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洋畫系;1938年以精通西洋畫、中國畫、雕塑等優異成績畢業。同年,他拜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為師;抗戰期間,隨高劍父遷到澳門[2],出入於高氏和弟子集結的“普濟禪院”。[3] 由於霞川與父親經營中山至澳門的海上航運,所以對同門藝業多有支持。其作品如《寒江獨釣》、《斜陽古渡》、《鳥啼山景幽》等參加1939年6月舉行的“春睡畫院留澳同人畫展”。[3] 1940年,霞川與方人定等人組織“再造社”,並多次參加聯展,主要作品有《凝思》、《獅》等。當時“守舊派”對嶺南畫派攻擊最強烈,“再造社”同仁挺身而出,以精闢理論和藝術實踐,證明改革中國畫正是時代所需,勢所必然。 抗戰勝利後,因健康原因,霞川閉門不出,建築小廬名曰“望霞山館”,門額“無恐怖齋”,後來不再復出。 霞川年輕朝氣,幹勁十足。他工走獸翎毛,亦精山水。前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一幀《藝術家的惡耐》(油畫)入選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美術展覽”,前蘇聯報刊對該畫評價頗高,認為從中可以認識中國藝術和中國人民。他亦工詩,畫作常題詩句,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這一時期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霞川在鄉隱居40年,藝術造詣更高,從《猛虎》、《鷹》、《馬》、《猴》等作品中,可見一斑。[2] 霞川是一位將畢生精力持之以恆地攀登藝術高峰的藝術家,而且是一位中國畫嶺南畫派的衛士。 霞川從小刻苦努力,打下堅實的藝術基礎。尤其是有緣拜嶺南畫派高劍父為師,讓他有機會選擇新的藝術道路。高劍父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主要是在傳統中國畫技法中融入西洋畫和日本畫風的畫法。而霞川在校時先學西洋畫,這自然與老師的藝術理念產生更多的共同語言。由於高劍父在藝術上另闢蹊徑,在傳統中國畫派的角度上看,成為“叛逆者”。霞川為使老師的“革新派”得以成功,與一班同道中人一起挺身而出,捍衛著這一嶄新的藝術理念,成為中國畫嶺南畫派的衛士。 “三反”、“五反”、“文革”等年代,將山水、花鳥畫等傳統中國藝術視為“封、資、修”的產物,致使藝術家受到莫大的衝擊。霞川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發生改變,並養成了“嗜酒貪懷”之好,最多一天可喝四瓶一斤裝高度米酒。他並沒因此放棄藝術,仍然執著精神、不求聞達的心態,堅持不懈研究中國畫,不斷地探索嶺南畫派的發展路向,豐富嶺南畫派的內涵和研究領域,提高其藝術層次。 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文藝界開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年近古稀的霞川煥發出新一輪的創作熱情,創作出稱心之作。 霞川在有機會赴美國與兒女團聚之時,卻拒絕前往,選擇留守家鄉的“望霞山館”小廬,直至終老。 霞川從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中,悟出了偏重於高劍父開創的日趨成熟的嶺南畫派,成為嶺南畫派的終生捍衛者。同時,他為中國畫的秉承與光大,以他獨特的個性和方式,用盡畢生的精力成就他的藝術事業。[1] 霞川擔任廣東文化史研究館幹事、中山市政協委員。1991年,霞川去世,終年80歲。[2] [1]《黃霞川小傳》,載《中山文史》(第21輯),中山:中山政協,1991,第106-110頁。 [2]盧德銘:《畫壇名家——黃霞川》,載“中山網",2009年11月18日,http://www.zsnews.cn/zt/zsarts/showcontent.asp?id=558457。 [3]《[廣州畫卷‧第36期]春睡畫院(1923年-1951年)在春睡畫院空氣中放藝術革命的飛彈》,載“廣州圖書館"網,2011年12月24日,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324763。
黃霞川,1911-1991
馮印雪,名祖祺,號乙庵,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詩人、教育家、書畫家。馮秋雪弟弟。 1919年,印雪與兄長馮秋雪、大嫂趙連城在澳門創辦佩文學校。1924年,他與兄嫂、劉君卉、黃沛功、梁彥明、周佩賢等創立“雪社”,致力詩詞創作。他以吟詠為樂,黃節居住澳門時,頗為賞識他。[1]印雪又能書畫,與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為摯友,後稱為弟子。高劍父在佛山創立春睡畫院,他擔任秘書。 1956年,印雪擔任《澳門美術研究會》(今澳門美協)副理事長;歷任澳門嶺南、粵華、培正等中學教師,擔任越南河內中華學校校長。 印雪深入研究隸書《石門頌》,一生與隸書《石門頌》結下了不解之緣。《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148)鐫刻在陝西褒城縣褒斜道石門崖壁上的摩崖石刻,四言一韻的文辭為漢中太守王升所撰,嘉賞故司隸校尉楊孟文開鑿石門棧道之功績。《石門頌》誕生的時代,漢隸進入成熟期,成為當時高古奇縱書風的代表。楊守敬評價“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可見,《石門頌》開創了奔放飄逸的書風,對後世影響尤其深遠,歷來深受書法家喜愛和推崇。 印雪臨摹《石門頌》非常成功。他勇於臨摹和創新,用筆以圓筆為主,以籀篆筆法圓起圓收,略加波磔,使線條圓渾舒展,又有自然生動的起伏變化。筆劃粗細較為均勻,行筆沒有刻意的頓挫,藏鋒起筆無明顯的“蠶頭”,收筆含蓄亦少有裝飾性的“雁尾”。他逆筆藏鋒,中鋒行筆,同時折筆處時而筆斷意連,時而提筆暗轉,直中含曲,勁健而不僵硬,臨摹用筆豐富。臨寫《石門頌》需要紮實的書法功底,因它具有濃厚的寫意風格,無論用筆、結字,還是章法都無明顯的規律可循。 清人張祖翼跋《石門頌》拓本云“三百年來司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在大量臨摹《石門頌》的基礎上,1933年,印雪創作《石門頌集聯》。他從臨摹到創作,書法的藝術特性比其他藝術依賴“臨摹”入門和修習的途徑,同時更加注重“創作”蛻化和昇華的境界。從臨摹到創作存在著某種超越因果關係的轉換性奧秘,這是人類悟性的飛躍。作為詩人的印雪,深厚的文化修養是他從臨摹到創作飛躍的基礎。 對於印雪創作《石門頌集聯》的成就,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的題識“漢隸於剛健中饒秀逸氣,以石門頌為最,今觀馮君印雪此作,直窺堂奧,集聯尤雅馴,可喜!”而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的評價更高“印雪弟習漢隸有年,前歲赴越南從事教育事業,不通(問)者將歲,今見其集石門頌碑字聯冊,功力較前邁進,知其隸法必有得於心也。以石門頌碑字無多,而竟能集至五十聯,且聯話皆可喜者,益足貴矣!” 1964年,印雪去世,終年71歲。 2002年,馮印雪的後人將他的書畫遺作和其他文物捐贈給澳門博物館珍藏。這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中15件書畫作品9月在澳門博物館舉辦的“館藏書畫展”上亮相,彌足珍貴。 馮印雪隸書藝術的傑出成就,不僅在於繼承漢隸的精髓,而且在於他創造了體現時代價值,啟示後人的智慧、理念和精神。馮印雪的隸書作品,無論臨摹或是創作,都反映他師承、取捨和創造的能力。[2] 馮印雪著有《印雪詩鈔》。 現錄馮印雪的詩一首: 《晚雨初歇同秋雪大兄步至駟馬涌荷塘》[1][3] 雨餘芒屨橫塘去[4],各有情懷向晚晴。風引鳥聲娛寂寞,日斜人影伴伶仃。 石渠汩汩成孤響[5],荷葉田田未了青。[6]滿地烽煙生事歇,不堪笳吹上江城。[7]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81-282頁。 [2]徐新:《詩人馮印雪與隸書〈石門頌〉》,載“澳門藝術網",2010年4月28日,http://www.macauart.net/Comment/ContentC.asp?cid=185&id=404。 [3]駟馬涌荷塘:方寬烈《澳門當代詩詞紀事‧紀事內容》:“駟馬涌在哪裡呢?問過不少生長澳門的人都不得要領,他們只說從前有—個碼頭是這樣叫的。偶然在十月初五街沙欄仔附近發現一個古老的街牌,寫著‘泗街’三個字,我知道在清代這裡是北灣的末段,未填海之前可泊船艇,那該是泗碼頭舊址了。地處河邊,填海後低窪的地方可利用作荷塘,地名應是泗涌。泗兩字太偏僻,馮印雪作詩時順手用上同音而文雅的‘駟馬’……駟馬涌就在這裡。” [4]芒屨:草鞋。屨,鞋子。漢以後稱履。 [5]汩汩:水急流貌。《淮南子‧原道》:“源流泉滂,沖而徐盈,混混汩汩,濁而徐清。” [6]田田:葉浮水上貌。《古辭‧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7]這首詩約作於1921年。
馮印雪,1893-1964
鄭春霆,又名鄭春和、鄭三,原名鄭普震,號捲簾樓主,香山縣龐頭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龐頭村)人。香港著名收藏家、書畫家、詩人。[1] 春霆與高劍父成為詞友,與台灣詞壇“三吟社”創始人吳紉秋等人感情甚篤。 春霆致力於文化藝術事業。1939年,他在西南一帶參加抗日,投筆從戎,抗日勝利後返穗從商。[2] 1940年,春霆與司徒奇、黃蘊玉、余達生、羅竹坪等在澳門建立“潔社”。[3] 春霆喜歡吟詩,與馬小進、胡伯孝等人組織“越社”,社員有三百餘人,盛極一時。 1987年,春霆撰寫《嶺南近代畫人傳略》一書,由香港廣雅社出版;還著有《笳聲集》、《捲簾樓詩草》等書。[1] 春霆擔任香港東華書院筆政;與鮑少游交往40多年,感情甚篤。[2] 春霆評述蘇臥農“守素安貧,沖襟粹質,不瑣瑣於世事,故世事清高,如雲山煙樹,出壑清泉,而其畫也不屑作驚世駭俗之想,有灑然獨得澹遠清華之妙。”[4] 1990年,春霆去世,終年84歲。 現錄鄭春霆的詩兩首: 《桂林灕江春泛》[5] 船拓烏篷四扇窗,日斜柔櫓下灕江。 何人畫我蕭疏意,花兩三枝酒一缸。 《贈鮑少游長句》[2] 我交畫史如按譜,一一要須齊輩數。 往昔雲遙感舊多,近者奇峰同劍父。[6] 三十年間陵谷非[7],天風春睡皆千古。[8] 東渡扶桑鮑少游,英年奇氣難與儔。 高家兄弟亦沆瀣[9],抗手力能回萬牛。 蒼溟雲濤不可接,坐見海外魚龍秋。 畫家花卉誇精妙,於宋但師黃與趙。[10] 甌香晚出擅時名[11],脂粉痕多非雅調。 少游涉筆已自奇,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皆能為。 當其豪放如虎不可馭,勿其縝細如蠶初屬絲。 精神磊磊躍紙上,觀者但覺光陸離。[12] 及門弟子定不弱,腕底自有神靈知。 [1]《鄭春霆》,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0年6月12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_detail.aspx?personId=272。 [2]珠海政協、珠海歷史名人研究會:《珠海歷代詩詞選》(上),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第283-284頁。 [3]《朱萬章嶺南畫派的百年演進》,載“廣州御藏拍賣公司"網,2013年10月09日,http://www.gz-royal.com/shuhuajianshangzhishi/lingnanhuapaidebainianyanjin.html。 [4]《嶺南派花鳥畫的“蘇門三傑”》,載“南方報網",2012年11月10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2-08/03/content_7110656.htm。 [5]葉元章、徐通翰:《當代中國詩詞精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406頁。 [6]近者一句: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同為嶺南派創始人。 [7]陵谷:《詩經‧小雅》:“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後用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 [8]天風、春睡:當時畫院畫社名。 [9]沆瀣:本義指夜間的水氣,此句意為志趣相投。 [10]於宋一句:黃指黃荃,趙指趙孟頫,二人皆為宋代名畫家。 [11]甌香:甌,為盆盂類的瓦器,多指小瓦盆。甌香,在小瓦盆內燃燒的香木。 [12]陸離:形容色彩繁雜,變化多端。
鄭春霆,1906-1990
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澤霈。廣東陽江人。1933年廣州市師範學校畢業。1936年旁聽嶺南派畫家高劍父講課,入“春睡畫院”學畫。抗戰爆發後,創作了許多反映抗戰生活的作品,在港、澳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40年實施“行萬里路”計劃,到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搜集素材。1943年在敦煌石窟研究壁畫,後漫遊南洋諸島。1946年回廣州,任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中國畫科主任。1949年加入香港“人間畫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教授兼美術部副主任、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兼副校長、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兼國畫系主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創始人之一,親自授課,培養了大批中國畫人才。作品生活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鮮明。1980年起,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是第五、七屆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中共十三大代表。曾赴美、日講學,作畫,舉辦畫展。出版有《南洋紀遊畫集》(1948)、《西南紀遊畫集》(1948)、《關山月旅美寫生畫集》(1991,紐約出版)、《關山月畫輯》(第一集)、《關山月臨摹敦煌壁畫》(1991,香港出版)、《關山月論畫》(1991)《鄉土情》(1991,台灣出版)、《關山月》(1991)。代表作有《江山如此多嬌》等。
關山月,1912-2002
英國畫家。生於倫敦。18歲進入皇家美術學院習畫,28歲離開英國到東方,在印尼住了23年。接着在澳門住了27年,對澳門、香港、廣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風景、建築和人物作了數以千計的素描和速寫。他繪製的《火災前的大三巴教堂》、《廣州十三行》、《章官的屋頂》和《香港皇后大道中街景》是研究澳門、廣州和香港近代史的重要參考文獻。在澳門畫的著名水彩作品分別有《南灣》、《媽閣廟》、《玫瑰堂》、《中國帆船》等一系列作品。居澳時期,錢氏將肖像畫發展成帶有文學內涵的情節性歷史人物畫,其中《茂官──盧文錦》和《澳門漁女》最有代表性。清咸豐二年(1852)錢納利在澳門鵝眉街八號寓所逝世,安葬在白鴿巢公園旁的基督教墳場。
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
葡萄牙畫家。又譯作花士度,生於葡萄牙那帝亞(Andia)村鎮。曾赴法國巴黎的丘利安(Julien)、勒納爾(Renard)和索米耶(Chaumiere)畫院學習。193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首次個人畫展,獲得成功。作為葡萄牙海外畫家,他曾於1934-1936年旅居聖多美、帝汶,1936-1937年旅居澳門,其間也曾到過菲律賓、印度支那、香港及新加坡。1944-1946年旅居印度。自1947年開始旅居莫桑比克、安哥拉和佛得角。旅居澳門期間,他非常勤奮,作了許多風景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其中《澳門媽閣廟》、《高僧》、《聖保羅大教堂遺址》、《十月初五街》、《婦女肖像》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特別是在澳門畫的《鴉片煙館》和《賭場》兩幅風俗畫,真實地反映了30年代澳門“黃、賭、毒”泛濫的社會現象,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腐敗和病態的本質,是研究澳門歷史的重要資料。他在澳門期間還舉辦美術班,對推動美術教育頗有貢獻。
福斯托.桑拜奧(Fausto Sampaio),1893-1956
清代油畫家。又名林呱。廣東南海人。主要繪畫油畫肖像,技法趨近於英國當時流行風格和寓澳的英籍畫家喬治·錢納利,並與之有緊密的聯繫。於廣州十三行同文街16號設有畫店,銷售油畫肖像。1845年9月將畫館搬往香港皇后大道3號的奧斯活大廈。1841年有油畫《茶商毛昇肖像》展於美國紐約。1843年曾在澳門小住,為當地美國僑民繪畫肖像。1851年有油畫《伍浩官肖像》、《耆英像》及《林則徐像》展於波士頓的文藝協會;其中《林則徐像》又展於英國倫敦。存世作品尚有油畫《自畫像》、《美籍船長》及《森梅爾高佛肖像》(1825)等。
關喬昌,1801-1854
清代畫家。廣東南海人。關喬昌之弟。活躍於1840-1870年間,擅水彩、水粉,名重一時,畫作中署“庭呱”。喜愛臨摹法國畫家博爾傑的作品。曾於澳門生活4年,曾一度作為喬治·錢納利的助手;還曾在廣州十三行同文街開設畫館。其畫吸收了歐洲古典油畫的光感、渲染和透視技法,亭台樓閣的表現方法則靠近中國傳統的界畫,人物的表現形式似焦秉貞一路。作品色彩明淨,極富層次。錢氏對其評價甚高,認為他在“1838年以前已經很聞名了”。存世作品有水粉畫《恭親王奕訢像》及大量反映19世紀中葉廣東農業、手工業及商業情景的外銷畫。
關聯昌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月24日─1782年2月11日)5月25日,兵部尚書福康安寄兩廣總督巴延三信稱,據南海縣洋行商人潘文岩等稟稱:意大利人德天賜[“又譯阿頭大多(Adéodat de St. Augustin)”]和顏詩莫[又譯“漢色勒莫(Anselmo da Santa Margheerita)”] 二人搭附雙鷹國(德國)船從澳門到廣州,聲稱願進京效力。德天賜27歲,善於繪畫;顏詩莫,32歲,為外科醫生。二人後於1784年8月4日離廣州赴北京。
意大利人德天賜等人聲稱願進京效力
中國畫家。初名紹顯,字堯常,生於日本橫濱。少年隨母居於廣東中山白石,以《芥子園畫集》自學繪畫。父於日本神戶業茶,13歲隨兄赴日,15歲以首名畢業於華僑國文中學,後考入東京美術專門學校,18歲與兄共遊江南。畢業時作品《花下吉羊》為母校選藏,又以《夾竹桃鸚鵡》巨作獲日本文部省全國帝展大會獎。1928年在香港設立麗精畫院,培養了不少蜚聲藝壇的畫家。自始每歲回鄉,均經澳門,並多次寄居澳門進行美術創作。抗戰後期有《濠鏡春曉長卷》,張大千在澳門觀畫後認為“就近取材,師法造化,變古開今”。精研筆墨技法,擅繪花鳥、山水畫及畫論。他的畫作敷色精妙明淨。1985年逝於香港。著有《故宮名畫三百種》、《故宮博物院名畫欣賞》《中國畫六法論》、《三十年藝術苑經驗談》、《鮑少游畫論集》、《石濤和張大千》、《鮑少游詩詞集》等書。
鮑少游,1892-1985
曾寄居澳門的俄國畫家。1903年10月27日生於俄國哈巴羅夫斯克(原中文名伯力),自小失去父親,由其母撫養成人。俄國“十月革命”後隨母親移居中國東北的哈爾濱,從事建築設計和美術創作,並為歌舞劇設計佈景,為芭蕾舞劇設計服裝,是哈爾濱文化界的活躍人物。1934年結婚,1937年和妻子女兒搬到青島居住。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全家遷到香港。1941年12月8日,日軍佔領香港,處境每況愈下。1944年舉家轉至澳門,在朋友的推薦和幫助下,他為澳門政府作畫。在澳門的短暫歲月,得到了和平與寧靜,有了較好的生活環境、收入和朋友,也為澳門留下了許多美麗的風景畫。這些作品成為澳門歷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史密諾夫一家重返香港,但又重新蹈入經濟拮據的困境。1947年自殺,後葬於香港“快活谷”墓地。
喬治.史密諾夫(George Vitalievich Smirnoff),1903-1947
崔斯貫,又名崔師貫,原名崔景元,又名其蔭,字伯越、又作百越,號今嬰、又號北邨,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民國時期畫家。梁鼎芬妹夫。斯貫是萬木草堂弟子,與陳子褒在澳門設館授徒,又任職於省城學務公所;辛亥前後寄居汕頭、香港、澳門等地;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他擅長詩詞,與溫肅、何翔藻、汪兆鏞、張學華、鄧爾雅等時有唱酬。1933年,斯貫刊印《北邨類稿》詩詞集;1934年刊印《丹霞遊草》。汪兆鏞序其《北邨類稿‧白月詞》稱:“百越久客香島,於詞精研深造,不肯一語落窠臼。鍥而不捨,自躋於古作者之林。而世變泯棼,即聲家小藝,亦恐流失靡極。亂離舊侶,耿耿於懷,有不能默爾息者也。”蓋引為同調。斯貫還著有《羅浮游草》等。1941年,斯貫去世,終年70歲。崔斯貫的長女崔瓦注,長成不嫁,30年代,入讀廣州嶺南大學,作詩《馬交石曉行》等。[3]現錄崔斯貫的詩兩首:[2]《紅情‧濠鏡海岸對晚霞作》(作於1929年夏)海雲看徹,又碧天合暮。角聲吹裂,瀲瀲魚鱗,寫入遙波錦千疊。明聚前峰盡處,孤標起,赤城疑接。背落日、野鶩飛來,片影墮空闊。遼絕夢華歇,記渚邊舊遊,有漚能說。逸情軒舉,吟對當時照嬌靨。遮莫餘痕散綺,都一例飄零塵襪。但學得,眉樣在,半彎瘦月。《除日同汪憬吾媽閣僧房宴坐》經歲始一歸,獲此兼旬暇。吾土悉已非,尺地幸可假。況有同心侶,晨夕臂行把。涉趣不期遠,勝事歷相詫。言尋君子泉,匪陋足安駕。磯轉出林閣,花發棉成赭。感茲物候殊,流年逝不舍。萬態急翻騰,此心澹無惹。閒堂絕過跡,坐久廚烏下。我本在家僧,無緣益蕭灑。[1]馬國權:《香港近百年書壇概述》,載《書海觀瀾: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物館,1998。[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67-393頁。[3]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406-407頁。
崔斯貫,1871-1941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