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特刊》之《歷屆值理、理事、監事、會董名表 (1913─1984)》。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特刊》之《歷屆值理、理事、監事、會董名表 (1913─1984)》。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盧廉若、余惠民 (瑞泰南北行)、何寶嚴、吳星堂 (正和綢緞行)、周藻昌 (昌記銀業行)、黃尊廷 (遠來欄牲口行)、潘德馨 (永和隆藥行)、張子怡 (錦德盛米店)、黃焯垣 (協昌永義堂)、馬守衡 (廣源故衣行)、陳嶧伯 (雲來茶居行)、陳卓平 (永紹祥洋貨行)。
1919年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
盧榮傑,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人,生於香港。澳門精武會副主席。 盧榮傑入讀聖士提反學校,後赴上海留學,權衡時局,決心棄學經商,就在上海經營出入口生意。1932年,盧榮傑被澳葡政府委任為西洋專賣局華經理,被鏡湖醫院聘為董事,澳門精武會公推為副主席。[1] 1933年,日本郵船公司聘盧榮傑為香港華經理。他的個人資產50萬美元。[2]盧榮傑熱心社會公益,1935年被選為東華三院總理、1936年被推為東華三院主席。[1]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4頁。 [2]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三十年代南洋華僑領袖調查報告書》(續),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3,第12頁。
盧榮傑,1907-
蔡克庭,香山縣北嶺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北嶺村)人。澳門富商。 克庭在澳門經商,抗戰前在澳門開設“三和公司”,經營汽油、火水等,規模較大,擁有“俄國麵包公司”和“廬山影相館”,經營“花尾大渡”號客輪,往返澳門與三埠(開平)航線,在澳門工商界頗有聲望。他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樂善好施,擔任澳門同善堂董事,對家鄉辦校、興修水利等事業,建樹良多。[1] 1914年,克庭與郭杓、區利仁等澳門一批熱心英文教育的人士發起成立樹學會,成為澳門早期的民間團體。他們設法籌募經費,建立一所初具規模的英文學校,取名為澳門英文學校(簡稱M.E.C),郭杓擔任校長。按照香港學制,設置中一至中五各級,高年級完全用英文講課,學期結束時,參加香港大學堂的初級試和本級試,成為當時澳門研習英文最完備的學校。1921年增設漢文小學部,改稱澳門英文、漢文學校,校址遷往大廟頂街蔡家大屋。後因管理體制上的矛盾日益增大,英、漢文部分開辦學,英文部因“樹學會”的人散居香港而解散。[2] 抗戰時期,克庭激於愛國義憤,不顧澳門商務繁忙,接受家鄉民眾的要求,兼任北嶺鄉鄉長,親自帶領自衛隊抗擊日寇的侵略。 1939年,日寇在唐家登陸後數天,派出一股兵力從拱北東海邊(接連橋處)向拱北一帶登陸,克庭帶領鄉自衛隊在“墳頭拗”及“嶺仔”兩處阻擊,擊斃日軍一人,擊傷一人。而自衛隊員黎日蘇、徐孑盡壯烈犧牲。第二天,澳門報紙報導“北嶺鄉長蔡克庭,指揮自衛隊英勇抗日,阻擊日寇登陸,挫敗日軍銳氣”,大加讚揚。 日寇攻佔拱北後,北嶺鄉大多數鄉民都逃到澳門避難。克庭熱情接待全部鄉民,他將往返澳門與三埠間的“花尾大渡”號停航,泊在澳門筷子基處,安排好各個家庭住宿,單身漢安排在“三和公司”廠房居住。鄉民把“花尾大渡”號客輪稱為“難民船”。克庭自己出資及鄉府政的餘資資助,每月向鄉民發放糧食,並按月發給一些零用錢。經過約八個月,日寇才准許鄉民回鄉種地,鄉民逐漸回鄉。克庭此舉,北嶺鄉民感恩戴德,永記在心。[1] 1942年10月,經澳門政府批准立案,成立鏡湖醫院慈善會,每年一屆,這屆首席值理是德高望重的社會賢達劉敘堂。劉敘堂一心想推薦馬萬祺加入值理會,想請馬萬祺替代自己。但馬萬祺一再辭謝,劉敘堂改請克庭加入值理會。從此,克庭為鏡湖醫院發展盡心盡力,作出重要的貢獻。[3]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克庭從澳門回到北嶺鄉,慶祝抗日勝利。他自己出資在北嶺鄉蔡氏大宗祠,宴請全村鄉親老少,盛況空前。 克庭為北嶺小學出錢出力,做了不少工作。在他帶動下,鄉民紛紛捐資,他邀請同鄉徐禮儒協助辦好北嶺小學,他自任校長。除聘請良師外,還增添設備、學生台凳等一大批。他一直以善長人翁聞名,鄉中喜慶事宜、公益事業,都與他商量,他無不熱心大力支持。[1] 後來,克庭重返澳門經商。他的第二子蔡昌鑾在重慶結識張大千,兩人成為至交好友。1949年春節過後,克庭邀請張大千從香港前來澳門遊玩。張大千偕四夫人徐雯波及家人到澳門做客,一家人住在澳門郵政總局後面大堂街18號的蔡家大屋(今永基大廈),一住就是三個半月。張大千結識澳門畫家黃蘊玉、容漱石、馬少如、招名山,攝影家盧勢東等文人。當時,張大千在蔡家辟有畫室,經常揮毫潑墨,他對澳門本地畫家十分熱情,不時請他們到蔡家大屋看他作畫,一起切磋畫藝,交流心得。[4] 在克庭的陪同下,張大千遍遊澳門名勝古跡,如大三巴牌坊、媽姐閣(媽閣廟)、觀音堂(普濟禪院)等。張大千住在蔡家,生活平靜,很有規律。他每天早晚兩次去西灣或松山散步;白天有時到盧家花園觀景。他在蔡家的大廳鋪了一張畫案,有空時就作書繪畫。一天,蔡家大小姐向張大千求畫。張大千看見大小姐年方二十,正值青春妙齡,長得亭亭玉立,楚楚動人,擬將畫畫在她身上。之後,蔡小姐做好白綢旗袍,趕緊拿給張大千,克庭興致勃勃地跟來觀賞。張大千將這件新白綢旗袍鋪在畫案上,上下度量了一番,即提起毛筆,在旗袍上面畫開了。不多一會,就畫好了。蔡小姐欣喜地從畫案上拿起自己的衣服,只見雪白的正面上畫上了一朵盛開的紅荷花,還有一兩個含苞欲放的花蕾。整個構圖顯露出荷花嬌艷,荷葉碧綠,十分雅致。蔡小姐將旗袍披在自己的身上,在衣上的紅花綠葉襯托下,顯得秀麗可人。克庭誇讚不已。時值初夏,第二天,蔡小姐就將這件荷花旗袍穿在身上,招搖過市,專門到幾家朋友處展示。克庭發現張大千喜歡動物,尤其愛猿。於是請朋友幫忙,出重金托人從泰國買回來兩隻長臂白猿,送給張大千。這兩隻白猿,臂長過膝,行動敏捷,脾氣溫馴,渾身的白毛非常漂亮。張大千時而在園內對猿寫生,時而逗猿嬉戲,引以為樂;還畫了多幅猿畫,送給克庭,他如獲至寶。[5] 克庭生育五子五女,皆有所成,四個兒子在外國成為博士、成為專家,一子在香港經營航務。女兒蔡美靈與香港“李錦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達結婚,夫婦倆繼承先輩業績,關心桑梓建設事業,捐資創建珠海南水“李兆南紀念學校”。[1] 60年代,克庭在澳門去世。 現錄蔡克庭題寫的楹聯一首: 《澳門普濟禪院》[6] 智慧無窮,以所空空諸歷劫; 慈悲莫大,將已壽壽彼蒼生。 [1]溫鼎銘:《我所認識的蔡克庭先生》,載《珠海文史》(第9輯),珠海:珠海政協,1990,第101-103頁。 [2]《樹學會》,載“世界名人網",2012年5月1日,http://www.shijiemingren.com/doc-view-28114.html。 [3]謝常青:《馬萬祺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4]《張大千與澳門》,載“中國新聞網",2006年7月31日,http://www.chinanews.com/2001-03-20/26/79607.html [5]李永翹:《張大千:飛揚世界》,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第307-309頁。 [6]《港澳宗教場所聯》,載“佛緣資訊"網,2011年6月21日,http://www.foyuan.net/article-141649-1.html。
蔡克庭
陳鵬超,乳名立,字卓平,號遇宗,生於台山縣沖萋六村大乎里(今屬台山市斗山鎮)。澳門同盟分會組織者、民國政要、革命詩人、愛國實業家。[1][2] 父親在新加坡十字街經商,開設陳泗隆號雜貨店。鵬超八歲時,隨母赴新加坡,後隨叔叔回國讀書,先後在六村鱉峰書院、廣海書院、台城寧陽書院等接受趙宗壇、趙魯庵等13位塾師的指點。他學文習武,學業不斷長進,喜舞雙刀;又擅詩詞,有儒俠之風。受到趙魯庵維新思想的影響,他從小樹立獻身社會、愛國愛鄉之志向。1902年,赴河南省參加清政府補行的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高中第35名舉人。赴考前,鵬超在友人處看到了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一文,深為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才氣學識所折服,產生追隨孫中山的想法。1907年2月,鵬超赴新加坡接管父兄留下的生意,在商務活動中與同盟會員多有接觸,思想上傾向於革命。次年,適值孫中山雲南河口起義失敗後來到新加坡,鵬超即請同盟會員盧禮明引見,並由盧禮明介紹,孫中山親自主盟,鵬超宣誓加入同盟會。 鵬超入會後,四處奔波為革命籌款,多次以陳泗隆號的名義把款匯回國內革命同志手上。不久,他將新加坡陳泗隆號與香港公慎隆號合股經營,自己完全擺脫商務,住在澳門荷蘭園,專心做革命工作。[2] 1910年,鵬超以副會長兼秘書的身份,協助林君復,代替謝英伯主持澳門同盟分會活動,並成立“濠鏡閱書報社”,作為同盟分會活動的公開場所,宣傳反清革命,發展會員,籌款支持革命。1911年2月,鵬超回台山進行革命活動被人告發,逃到香港後,他與李天德等人創辦《民生叢報》。他一邊任編輯,一邊為3月29日的廣州起義籌款;期間著有《組織澳門同盟分會》、《組織澳門閱報社》等重要詩作。[1] 廣州起義失敗後,鵬超回到澳門,與林君復、莫紀彭、何振等人幾經努力,策動前山清廷新軍起義。起義成功後,經過整編,鵬超任參謀,隨軍開進廣州。後來武昌起義成功,廣州光復,鵬超所在隊伍編成北伐軍參加北伐。他不贊成北伐,認為“民國既成四海一,正宜息馬事農街”,主張“欲復長江北,先安五嶺南”。當北伐軍開撥時,他留下來擔任省臨時議會議員和都督府樞密部參議。 1912年3月,鵬超被胡漢民委派為茂名縣知事兼會辦高州軍務。茂名是高州首縣,當時無人主持縣政,地方秩序非常混亂。鵬超到任後,召開縣議會,籌議地方上興革事宜;組織法庭,審理民間刑事訴訟案件;籌劃高州至水東的公路;禁煙禁賭;復設縣城及四鄉的警察,維護地方治安;多次帶兵督戰,剿匪鋤奸。從此,茂名匪患遂平。次年7月,鵬超辭去茂名知事一職,改任兩陽綏靖處督辦。當時,中國政壇風雲變幻莫測,袁世凱派兵南下,龍濟光在廣州大肆搜捕,通緝革命黨人。鵬超逃亡於港澳與新加坡之間,仍竭力為討袁驅龍籌款。1915年4月,在新加坡,經葉夏聲介紹,許崇智主盟,鵬超加入中華革命黨。 1917年起,鵬超在澳門設帳授徒;著有《濠鏡講學》等詩。他成為澳門文學史上一位極重要的革命詩人,其作品以宣楊革命精神為主題,風格以明快淺白見稱。[1] 1917年,孫中山南下護法期間,鵬超受孫中山派遣前往南洋與鄧澤如一起,經營軍事內圍公債,為革命籌餉,歷時一個月,得款三萬餘元。幾年逃亡生活中,鵬超耳聞目睹一些政客及軍閥中的黑暗,深感悲憤;他力勸孫中山調離陳炯明的意見不被接納,對革命前途產生疑慮。之後,鵬超立意從高層政治鬥爭的漩渦中退出,回到故鄉致力於地方治安和公益事業。 1918年春,鵬超受家鄉紳耆聯名之邀,回到六村組建團防公所,抗拒土匪。鵬超仿兵營制招募壯丁120人,編為六村團軍,自己擔任團務監督。他一方面向海外華僑募款,不斷更新六村團軍的武器裝備和通信設備;另一方面開辦軍官講習所,招募有文化的青年,仿照陸軍速成科的形式進行培訓,提高官兵的素質。1924年,他出任台山縣下三都籌防局局長,致力於發展地方武裝,維持地方治安秩序。1927年春,鵬超向六村自治會提出籌建太和醫院的倡議和計劃,得到贊同。他吸取籌建太和學校失敗的教訓,立即撰寫印發《創建六村太和醫院勸捐序》,在海內外華僑、僑眷中廣為宣傳,大造輿論;同時成立九人組成的籌備機構進行工作,他自任籌款專員,負責全面聯繫。他一邊為籌建醫院做準備,一邊到香港招股,創辦香港愛群人壽保險公司,為之後發展實業打下基礎。 1928年元旦,鵬超見籌款時機成熟,乘坐“昃臣總統號”輪船從香港出發,經吳淞口、神戶、橫濱,渡過太平洋,直抵美國金門,在美國和加拿大進行為期近一年的募捐活動。回港後,他又與陳孔森繼續在香港募捐,共得款19萬多元。回鄉後,成立太和醫院建築委員會,鵬超任會長。次年擇定院址,1931年3月動工,1932年年底揭幕開業。後來,他又發動族人繼續捐建了第二院和第三院,使太和醫院更為完善。太和醫院佔地7000多平方米,園林佈局,配套齊全,設備先進,頗具規模,成為台山縣南部地區的醫療中心。在農村建成如此規模的醫院,成為當時台山和六村族人的驕傲。 太和醫院建成後,鵬超又一鼓作氣,籌建香港愛群人壽保險公司總行大廈和廣州愛群大廈。愛群大廈樓高15層,壯觀雄偉,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建築之冠。它的照片被許多廠家用作商標,之後幾十年,它一直作為廣州的標誌之一。 鵬超造福於民不遺餘力。日寇侵華戰爭,使其實業受到沉重打擊。1941年台山縣淪陷時,他已64歲,仍參加香港台山商會救濟委員會,為了救濟台山的災民,遠赴新加坡籌款。 鵬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崇尚太史公的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之說。他認為自己建立了德功,唯欠立言一項,且年已花甲,須要抓緊遂此心願。於是,他回到鄉下,一連用了八個月時間,將以前自己寫的1000多首詩歌中,重新校刪審定,選出280首編成《愛竹齋詩鈔初編》,1938年5月自費出版。 鵬超的詩作多是對時局、人生的有感而發,詩風坦直、豪爽。他在事業受挫,家人受害,自己在逃避日寇時跌傷左足、留下殘疾等種種不幸境遇中,他不忘寫詩,用詩記下了自己的遭遇及所見所聞,抒發對時局和人生的感慨,緬懷往事,讚頌友情。他從這時期的作品中篩選出332首,編成《愛竹齋詩鈔續編》。友人稱讚他這時期的作品比以前又多了“沉鬱雄勁之氣。迥非雕琢藻飾,徒寄興於風雲月露者之所比。”1947年,他將自己撰寫的《行年紀要》、《愛竹齋詩鈔初編》、《愛竹齋詩鈔續編》、《愛竹齋文鈔》、《觀山紀要》等作品,彙集編成《愛竹齋全集》,次年交付香港東雅印務有限公司出版。1953年,鵬超在香港病逝,終年76歲。[1] 現錄陳鵬超的詩一首: 《澳居閒寫》[3][4] 國難依然鼎沸時,澳居何日賦歸辭。 社陵留蜀避安史,靖亂豈無郭子儀。 [1]陳日生:《陳卓平(1877-1953)》,載“江門市五邑圖書館"網,2010年12月20日,http://wylib.jiangmen.gd.cn/jmhq/list.asp?id=173。 [2]鄭煒明:《16世紀末至1949年澳門的華文舊體文學概述(下)》,載《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98,第50-55頁。 [3]呂志鵬:《澳門中文新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45頁。 [4]廣東省文史研究館:《辛亥革命詩歌選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第206-207頁。
陳鵬超,1877-1953
吳梅一,香山三鄉(今屬中山市三鄉鎮)人。岐關公司創辦人之一。 1928年,鄭芷湘、鄭禮卿、黃昌恆及吳梅一發起成立岐關公司。岐關公司原名是岐關築路行車公司,後簡稱為岐關車路(岐關東路從石岐至拱北關閘)公司。除他們發起外,還有一百多人參加創辦,大多數是當時的軍政界及工商界人士,省級縣級都有。該公司總辦事處原設在石岐,澳門只稱作代辦處,因為它是在國內註冊的。 該公司的集資辦法有兩種,一是投資認股,每股毫銀伍元,另一種是築路收購土地作股,即公路經過的土地,以地價作股。因為當時土地按價太低,曾經有過抗拒收購的事故,但因該公司財雄勢大,抗拒是沒有作用的,結果還是不得不把股票收下。 解放初期,1950年人民政府認為岐關公司是官僚資本,實行接管,收歸國有,該公司絕大部分財產在澳門。最後通過該公司廣大職工把在澳門的全部財產接運過來。接管後該公司改為廣中公司,因當時公司逐步伸展到廣州,而在澳門仍然保留用岐關車路公司名稱。[1] [1]林子英:《岐關公司史略》,載《中山文史》(第14輯),中山:中山政協,1988,第133-134頁。
吳梅一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潘柏泉(又作潘伯荃,占元票廠)、李旭軒(謙源炮竹行)、蔡文軒、張玉波(全益山貨行)、合吉甫(寶衡銀業行)、鄭逸舟(鴻安洋貨行)、黃叔平(源泰昌永義堂)、潘祺初(三井燕梳行)、杜雲軒(行安泰南北行)、虞舜琴(仁興押)、黃昌榮(廣生源藥材行)、劉振晃(祥發號)。
1920年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盧廉若出任澳門中華總商會第八屆總理,黃豫樵為副理。其餘值理7人,為:林煥廷、李旭軒、梁裕簡、潘柏泉、潘德馨、鄭子堅、余惠民。
盧廉若出任澳門中華總商會第八屆總理
蔡保官,原名蔡全青,字爾善。澳門大鴉片商。[1] 蔡保官販賣鴉片發了財,捐官成為“州同知銜”(知府,從六品文官)。當時澳門華籍鴉片煙商,幾乎人人都捐官,既耀祖光宗,又能給做生意帶來便利。時人稱他蔡保官,成為澳葡“華籍仕紳”。[2] 清嘉慶二十二年二月初二(1817年3月19日),香山縣丞周飛鴻據澳門舉人趙允箐舉報,查處蔡保官租賃洋樓開設的鴉片煙館。[3] 嘉慶年間,張保仔做海匪紅旗幫首領時,與多位澳門鴉片煙商關係密切,參與大規模走私澳門鴉片活動。他與蔡保官的關係最好。後來,張保仔向兩廣總督百齡遞信表露想接受招安之意,此信由蔡保官轉遞給香山縣駐澳門佐堂縣丞。經蔡保官介紹,張保仔認識了澳門朋友、中醫周飛鴻。 嘉慶十五年(1810)四月二十日,張保仔率海匪17000多人、匪船200多艘、大炮1300多門、武器2700多件,在香山石岐向兩廣總督百齡正式投降。 清廷授予張保仔“福建水師千總”職銜,並允許他保留一支30艘帆船的船隊,同時賞賜他大筆銀兩,讓他為部下在陸上買地建房定居。隨即朝廷命令張保仔率水師到粵西沿海剿滅海盜,用的是“以海匪治海盜”的高招策略。投降招安過程中,張保仔對清廷供出澳門有一個“鴉片窩子”。 兩廣督撫立即在張保仔投降招安後的翌日,發出海捕文告(通緝令),捉拿“澳門華民”蔡保官和紀申官、王扁、朱梅官、紀開鳳、王棧官、王蓄官、吳黨官、鄭祥官、朱明官、陳二舍、陳子髦、陳煥官、陳欽官、王玷官、許寧官、盧裕官、許霞運、卓開官、徐秀官等20人,最後只抓獲朱梅官等12人治罪,其他人都逃脫了,其中包括蔡保官。據說張保仔在作供後,心有不安,派人及早通知蔡保官暫避風頭。 蔡保官在澳門開設的鴉片公司,原在大堂街三角亭味囒樓(現今聖約瑟教區中學對面),是一幢三層葡式洋樓,天台上有一個大涼亭,紅瓦亭頂,十分搶眼。 蔡保官經常邀請朋友在這涼亭下飲茶談事,眺望南灣海景。當時有一位叫劉志鵬的秀才在蔡保官處做師爺,他精通風水術數,曾勸蔡保官不可把鴉片公司設在如此顯眼招搖處,更指味囒樓頂的紅頂涼亭“受風招邪”,定會對宅主不利,不出三年,必有大禍臨到。 蔡保官不為所動。據說不到三年,他被官府通緝,生意大敗。[2]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42頁。 [2]金豐居士:《味囒樓紅瓦招搖受風招邪不利宅主》,載《新報》,2013年6月12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27932。 [3]黃巧波:《清末民初時期中山地區禁毒概況》,載《中山日報》,第4406期,第B1版,2007年2月4日。
蔡保官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