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城,寺首三巴,堂標十字,玉樓雕鏤。銅像錯磨,可憐一炬阿房,徒賸千秋殘闕,且看門壁,誤認牌坊,事經首章詳談,文恕今篇不表。
至若廟號唐人,堂稱天主。司鐸傳道,闔世廉曾為衆魁;禁寺督封,張汝霖嘗諭夷檄。教經取替,廟自拆除,從此燭捧經翻,難覓當年蠟影,至是殿摧寺毀,徒認今日鴻泥耳!
所幸魯殿不獨,陶徑猶存。風信堂留,雪地殿在。龍鬆既圯,銅鐘尚且自鳴;玫瑰仍馨,板障安能阻隔。德而可望,瘋人院雖遷何妨;方以濟各,育嬰堂更拓發展。葛蘭斯寺,留作兵房;羅撒聖堂,毗連女校;大廟舊稱望人寺,古跡首推花王堂。是皆藉藉有名,斑斑尚在者也。
今且史稽蕃寺,語法瓜棚;不避瑣聞,寫成掌故。分章縷述,據事條陳;按序談來,逐廟枚舉。自知饒舌,有費清神,欲知舊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澳門之天主教教堂,首推花王廟為最古,其鼎建年月,已渺不可攷。據耶穌會教士於一五六五年籌建大三巴寺時,其記載稱;“曾在當時簡陋狹小之花王廟內策劃其事”,由是推知,花王廟之創立,當在一五六五年以前,而先於大三巴寺也。
花王廟,原名安多尼堂St. Anthony.攷安多尼,迺天主教之聖人,教徒素來奉之為“婚姻主保”,故其廟有花王廟之稱。花王廟在舊日澳城北廓,據《澳門紀略》載稱:
“北隅一廟,凡蕃人男女相悅,詣神盟誓畢,僧為卜吉完娶,名曰花王廟。”又云:
“佛郎機,婚姻不由媒妁,男女相悅則相耦。父母携之詣廟跪,僧誦經畢,訊其兩諧,即以兩手携男女,送之廟門外,謂之交印,廟唯花王。”
昔日花王廟之山下為沙欄仔,原屬海濱,澳夷每有乘舟蒞廟交印者。猶憶詩人尤侗有《詠佛郎機人婚俗竹枝詞》云:
“蜈蚣舡櫓海中馳,入寺還將紅杖持;何事佛前交印去,定婚來乞比丘尼。”
此西洋月姥安多尼,其廟頂塑一聖像,錦袍紅披,手抱一嬰兒,法相莊嚴中,有如送子觀音然,宜其被教徒奉為婚姻主保也!
花王廟當一五六五年前後,僅屬一教堂雛型而已。蓋舊日葡人東來拓展殖民 地,所至各處,必有天主教傳教士接踵而來者,故澳門亦不能例外。當葡人於一五五七年來澳定居後,天主教教士不久即在現址創立此花王廟。初祇搭一小木屋,作為傳道之所。後教徒日衆,漸感地狹人擠,遂由教會於一六三八年(即明末崇禎九年),始正式將其改建,成為一所稍稱完備之教堂。
如是經過一百七十餘年,至一八零九年(即嘉慶十四年),一時失慎,竟被焚燬。幸翌年即建回原狀焉。
迨至一八七四年九月廿二夜(即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十二晚),又遭澳門亘古未有之一場大風災,花王廟為雷火燃著,一時火光燭天,照耀沙梨頭及沙欄仔各區。藉其火光,反救了不少水深風烈中之災民,不致履險受溺。因是花王廟整座被毀,又經一年時間,始於一八七五年重修完竣。後教徒遂定每年九月廿二日為天災節,例必扛安多尼神像遊行,作為紀念,至今猶奉行之也。
坊間有傳天災節為三巴寺被焚者,實誤耳。試證以現在花王廟門前,尚有一石碑刻載:
“建於一六三八年;燬於一八零九年;再建於一八一零年;再毀於一八七四年; 重修於一八七五年。”
花王廟實曾經兩次浩劫者也。
花生廟溯自創立以來,其鐘樓厥聲洪亮,素為澳中表率,鐘聲一鳴,前後各教堂之大鐘,隨即而應,報時祝禮,醒夢警昏,最為動人者。昔吴歷之《三巴集》記稱:
“前山聖堂小鐘打起,各堂大鐘即應。”其詩云:
“臘夜如年寒漸短,舊衾欲覆衣還暖,前山後嶺一聲鐘,醒卻送人閒夢斷。”
又李遐齡之《勺園詩鈔》亦有詩云:
“齊云高閣罷調箏,朱鳥鏘鳴越以清。剛道彈碁誰唤覺,花王廟裏曙鐘聲。”
花王廟自從經過兩次火災,於一八七五年建回後,廟貌自較初時堂皇,一直保持了五十餘年。迄至一九三零年,已覺漸趨殘舊,簷牆剥落,實有再修之必要,迺由澳葡兵頭巴波沙發起,再事重修。經過是次大修後,雖仍保留舊日之本來面貌,而裝飾圖案卻已時代化,直至今焉。
花王廟,實迺澳中一間最有歷史性之教堂。當三巴寺於一八三五年被焚時,存在三巴寺中之天主教聖人遺骨,經教徒搶救出來後,初皆供祀於花王廟內,如沙勿略之臂骨等,後來纔移奉於三巴仔教堂耳。蓋花王廟已閱盡三百餘年之興替也。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